唐明云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良好的環境,豐富的生活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激情,啟動聯想,發展想象,對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獨特的效果,這是實現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創新能力;培養;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341-0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國家的興衰,民族的進步,關鍵在于這個民族是否有先進的科技水平。然而,這個水平來源于哪里?它來源于這個國家的下一代。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我們教師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學生是未來的建設者,是祖國的棟梁,他們必須有創新意識。而這個創新意識的培養,必須從小學抓起。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一點體會和認識。
一、激發學習興趣,誘發創新欲望
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意味著創新不是那些社會精英的權利,每個人都可以去創造。只要有創造的意識、創造的行動,就會取得創造的成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一切創造發明的源頭。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認知矛盾”,產生問題,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憤”境界,這樣,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就會孕育而生。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讓學生憑借已有知識報出一些是3的倍數的數,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交換位置,如567→576、675→657、756→765,讓學生檢驗變換后的各個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會驚奇地發現:“奇怪!怎么和原來的數一樣,個個都是3的倍數呢?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從而使他們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急于探究,積極思維,對新知識充滿強烈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對知識探究的能力和習慣。
二、話古論今,激發創新意識
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意味著創新并不是那些社會精英的權利,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去創新。只要有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行動,就會取得創新的結果。我是一名中年教師,兼任科學課{以前是自然}教學多年。我在教學中,經常依據課文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比如:我在講述《生物的啟示》一課時,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你們知道木匠的祖師爺是誰?”同學們一齊回答:“魯班。”“你們知道魯班一生都有那些發明創造嗎?他又是怎樣發明的?”我接著問。同學們踴躍發言。他們有的說:“魯班是在路上行走時不小心被草割破了皮膚,因此得到了啟示而發明了鋸子。”還有的同學說:“魯班非常善于動腦筋,他不僅發明了鋸子,而且還發明了云梯。”……此時學生們的興趣已被調動起來了,我便抓住時機引領他們共賞國內外的科技新成果,讓他們談體會、談感受,從而增強其創新意識。有了創新意識,他們便有了觀察的想法。因為只有觀察,才能得到發現,才會產生靈感。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透徹明了。
三、加強實踐操作,提高創新能力
數學中許多有趣的規律、迷人的魅力,是很難單純地從課本中領略到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還應當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數學課外活動,拓展書本知識。數學實踐活動既能使學生鞏固學過的知識,又能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例如:學習了面積計算,讓學生實際測量計算操場、花圃、圓形水池的面積;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表面積,讓學生制作各種紙盒;學習了圓柱、圓錐的體積,讓學生測量計算大樹的直徑與橫切面積、沙堆、麥堆的體積和質量;學習了比例,讓學生測出旗桿、教學樓的高度;學習了統計圖表,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搜集數據,制作各種統計圖表。
小學教育階段是教育的基礎,是人生發展的基礎,也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創新教育的主要目標應放在“創新素質”的培養上。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喜歡自由思考問題”等,看上去不是直接的創新教育,但它卻是“創新素質”的源頭活水,因此,在今天的數學課堂中,我們要學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賞識學生,善于捕捉學生創新的信息,這些信息如同一個個火種,需要老師們去點燃他,這樣學生才能揚起自信的風帆,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創造,使學生走進數學課堂就感到充實、感到需要、感到快樂,我們也就會從中獲得最大的樂趣,這也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那種境界。
總之,每個小學生生來具有巨大的創新潛質,如何才能最好地挖掘這種潛質是當今教育關注的問題,良好的環境,豐富的生活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激情,啟動聯想,發展想象,對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著獨特的效果,這是實現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