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俠
摘 要: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教師都想通過多媒體課件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活力。可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覺得多媒體課件往往“雞肋”,不知道該怎么擺放多媒體課件的位置。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使之有機融入語文課堂,使其成為語文教學生的“潤滑劑”,確實為課堂教學服務,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力實現最大優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多媒體;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363-01
教師都想通過多媒體課件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活力。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使之有機融入語文課堂,使其成為語文教學生的“潤滑劑”,確實為課堂教學服務呢?我認為要從如下幾點做起。
一、找準“動”點
多媒體課件可以通過聲音、色彩、圖像、動畫等各種手段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利用其視聽、時空、動態優勢,通過創設情景,將靜止、抽象、干澀的書面文字變為活潑、具體、有血有肉的直觀形象,學生通過認知體驗,產生情感,構建多元、多維、多角度的教學模式。
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認字識詞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如果單純的出示生字生詞讓學生讀,則顯得多么單調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不高。在《池塘邊上的叫聲》一課中,教師也像往常一樣出示了“識詞”課件,但與眾不同的是,一打開課件,課文中的主人公青蛙變蹦邊說:“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小青蛙,我有幾個詞語不認識,想請你幫幫我,行嗎?我會請你去聽聽池塘邊有那些故事。”話音剛落,同學們紛紛地輕聲讀起來,隨即小手如雨后春筍一個個豎起來,這一環節的達成度比往常高了許多,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被充分的激發起來。
通過視覺聽覺的沖擊,課文還未正式的學習,學生主動學習的激情已被有效的多媒體課件“動”了起來,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說”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高年級要讓學生流利地復述課文。多媒體課件以圖形和動畫為主要手段,同時可將圖形由靜變動,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由慢變快或由快變慢。學生通過觀察,是學生如同身臨其境,可以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能流利地復述出學習的課文內容。
如《撈鐵牛》一文中,教學目標之一就是組織學生有條理的復述撈鐵牛中的準備過程和打撈過程。老師精心設計了撈鐵牛過程的動畫課件,一邊點擊“并船搭架”“船裝河沙”“潛水摸牛”等環節,一邊讓學生跟著動畫的演示復述課文。通過一遍遍的演示,大部分學生都能正確流利地復述課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達到的培養和提高。
三、切入“想”點
多媒體課件特有的屬性,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自由的飛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中的人物生活的背景與我們的學生生活的背景相差甚遠,他們的思維想象能力容易囿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往往與課堂教學不能有機結合,甚至是呈游離狀態。這時,教師就應該適時地打開多媒體課件課件,給學生添上一雙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想象的海洋中盡情遨游。
如《山溝里的孩子》教學中,老師提問:“孩子找到‘金鑰匙會干什么呢?”雖然上課前老師已經把山溝里的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向學生講解了一遍,但由于學生對山溝里的孩子的生活學習模式只限于自己的模式,說出來的也是蜻蜓點水,蒼白無力。教師這時運用視頻課件把山溝里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及我們這里的生活狀況一一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讓山溝里的孩子生活學習情景所震撼,個個低下了頭,隨后他們展開自己的想象,暢所欲言的講述著孩子們通過刻苦學習找到金鑰匙后要做的事情:修路、辦學校、辦工廠、建養老院……
多媒體課件展示了豐富多彩的信息,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他們的認知體驗十分獨特,感受各不相同,呈現多元化,體現了語文教育的多維發展傾向。
四、落實“寫”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和發展。而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寫”。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多渠道的訓練途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寫”點,讓學生進入自由運用的廣闊天地,體驗成功的喜悅,為學生語文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別董大》古詩教學中,教師在總結全詩后出示了一道小練筆:講《別董大》這首詩編成一個小故事。可是學生寫來寫去,都是把這首是的意思鋪展開來,沒有一點“故事”味,小練筆的有效形式觸礁了。這時老師出示了“北風呼呼、黃沙漫天、大雪紛飛的曠野上,詩人和董大依依惜別”的動畫,學生從這凄涼悲愴的畫面中,對詩人和友人分別之時的場景所感染,有的同學淚眼花花,只聽見“沙沙”的書寫聲,不到十分鐘的時間,一篇篇感人的小練筆誕生了。這樣既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又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能力,讓課堂教學扎實有效。
總之,隨著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教師不能為了表現多媒體課件而濫用多媒體課件,也不能為盲目地追求藝術美感而是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只有遵循教育原則,精心安排多媒體課件課件使用時機,注意使用策略,充分發揮現代教育媒體優勢,優化語文教學,才能使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