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河南鄭州 450000)
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慢城”視角研究
李雪梅
(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河南鄭州450000)
[關鍵詞]慢城;傳統村落;保護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傳統村落迅速消失,附著的相關文化信息快速瓦解,同質化現象日益突出。如何保護好我們民族的根脈,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慢城”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國傳統農耕文明中富含“慢”的基因,為我們打造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生活閑適,各具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慢”村落,打下了基礎。走中國特色的慢城之路,是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三十年,大規模的城鎮化、工業化迅速改變了中國農耕文明的面貌,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4.77%①,這對以原有的農村鄉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隨著城鎮化的步伐加快,“推平頭”、“趕農民上樓”,“空心村”大量出現,承載著中國文脈的傳統村落急速減少,具有悠久歷史的我國優秀鄉土文化迅速消失。
我國數量眾多的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根基,也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呼吁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大我國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中央也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道路。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讓居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進一步為我們傳統村落保護提供了方向指導。
但傳統村落保護與新型城鎮化內在的矛盾怎么處理?傳統村落保護和村民迫切改善居住環境與生活方式的矛盾如何解決?“慢城”理念的引入為我們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
引入國外“慢城”理念,不僅可以增強全民的傳統村落保護意識,完善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學科體系,拓展傳統村落保護研究的角度和渠道,而且能夠傳播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為傳統村落保護的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促進村落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將深挖中華文化中“閑適、自然、淡定”的“慢”元素,提出并構建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傳統村落保護的“慢村”理論。促進“慢城”理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用全新視角推動中國傳統村落保護。
一、幾個核心概念的界定
1.慢城:《慢城憲章》指出:“慢城是這樣一種城市,它們實施重視修復環境、倡導再循環技術的環境政策;實施旨在實現城市土地增值,而非通過占有土地的政策;力圖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優化城市結構;通過有機種植獲取食物;支持根植于本土歷史文化和傳統的產品生產;促進市民好客度,消除阻撓旅游者與市民及旅游業者交流的物質、精神障礙;加強青少年慢城審美教育,增強全體居民的慢城生活意識。”
本文認為“慢城”是一種節奏舒緩、富于地方特色的城鎮發展模式。這與當前快節奏、同質化的城鎮化發展模式迥異。當然,慢城不是單純地放慢速度,也不是將時鐘撥回到過去,讓人們過博物館中的生活。慢城的本質是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幫助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慢城的最終目的是打造清新的原生態環境,讓歷史文化遺存與現代文明共存,維護地域空間的獨特性和文化的傳承性,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2.傳統村落:我們所說的傳統村落,不是指一般的古村落,更不是指所有的村落,而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構)筑物”。②2012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委印發的《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對傳統村落界定為:“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
傳統村落不同于一般古村落的地方在于:傳統村落不局限于一般鄉土建筑的保護,更著眼于農耕文明和生產生活的整體保護發展。它需要現存傳統建筑風貌完整,村落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三者的統一。用傳統村落替代僅以歷史年代表述古村落,強調了文化和文脈的延續性,更有利于體現古村落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這也是馮驥才一直推動“古村落”更名為“傳統村落”的原因。
3.保護與保存:保存一般指不允許改變文物的原狀。保護則可以對文化遺產進行適度的改善和修復。保存往往通過強制性的法規法律來實現,保護則通過與社會發展需求的協調來實現。本文對傳統村落采用的是“保護”的概念。
二、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慢城”起源于“慢食運動”。為保護民族傳統,抵制以美式快餐為代表的快餐文化,意大利成立了“慢食協會”,并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衍生了“慢城運動”。1999 年 10 月,意大利城托斯卡納基安蒂地區的小城市格雷韋的市長Paolo Saturnini 與另外三個城市奧維托 ,布拉和波希塔諾的市長聯合發起了“慢城運動”,成立了“慢城協會”,并發表了《國際慢城憲章》。目前,慢城運動在歐洲及以外的地方蓬勃發展,到 2010 年,國際慢城協會已擁有135個會員城鎮,分布在意大利、英國、德國、挪威、西班牙、葡萄牙、 新西蘭、美國等20 個國家。2010年11月27 日,南京高淳區椏溪“生態之旅”被國際慢城聯盟授予“國際慢城”的稱號,成為國內首個國際慢城。
“慢城”作為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和城鎮發展模式,自興起以來,就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在國外,Mara Miele、Heike Mayer、Paul L. Knox 和Sarah Pink 等學者對它的發展的內涵、作用、發展路徑、慢城運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Du-ranton通過對城市化進程的分類,定位了城市發展的快城、慢城和靜止城三種模式,并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研究。Miele堅持認為快速城鎮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各種城市病,需要用慢哲學思考并去彌補和治療。國內的研究現主要集中于“慢城”概念與內涵的基本解析上,也只是在慢城憲章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朱曉清等把“慢城”概念界定為:“人口在5萬人以下,節奏悠閑舒適,支持都市綠化和綠色能源,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支持本地傳統手工工藝與傳統美食,充分利用資源來實現地方感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鎮 、村莊或社區”。王興斌對慢城的概念做了較為系統的梳理,澄清了人們對于慢城的幾個認識誤區。他指出:“慢城”的本質并非“慢”,而是“綠”;“慢城”的特點也不是“慢”,而是“特”;“慢城”不是“城”,而是“鎮”。“慢城”是自然天成,不是刻意創建。
關于“慢城”與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關系。鮑巧玲在《慢生活理念下的古鎮保護與發展探討》《(城市地理》2014(10))提出了“慢生活”概念。她認為:我國傳統古鎮的文化源遠流長,慢生活是古鎮諸多精髓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慢城的出現和發展為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孫根緊在《慢城運動對我國小城鎮發展的啟示》(《發展研究》2012.7),提出“慢城理念與我國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理念不謀而合”,“慢城運動也理應成為當前我國小城鎮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
總體上來說,慢城的出現和發展為我國傳統村落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徑,但“慢城”仍屬于新興事物,國內外關于它的研究剛剛起步。在慢城發展的內在機理、慢城模式與周邊城市的關系,尤其是傳統村落保護的慢城研究及慢城的中國化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
二、“慢城”應用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探討
(一)“慢城”應用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可行性
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慢”
“慢”原本是中國傳統生活的特色,體現的是長期的農耕文明下的閑適、淡定、灑脫的特質。這種悠然的生活態度不僅體現在老莊哲學中,而且體現在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國許多成語如:十年面壁,穩扎穩打、閑庭信步、細水長流等無不浸透著一種淡定閑適的美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更為我們勾勒出一副美妙的慢生活畫面。
2.中國鄉土建筑及傳統村落的“慢”
中國傳統村落的格局大多依山就勢,講究群山環抱、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醉心于田園的風味和情調,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詩意的美。與西方的石構建筑迥異,中國的木構建筑更接近自然,更親近人性。英國科學史家大家李約瑟在其所著的《中國建筑精神》一書中指出:中國建筑貫穿著一個精神,即“人不能離開自然”。另外,我國許多傳統村落 ,特別是供居住的房屋,大多以街區形式相對集中排列,與包含多種維度理念的“慢城”天然切合,為“慢城”適用提供了物質基礎。
3.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發展趨勢呼喚“慢城”的介入。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目前正由單體建筑保護向整體村落保護轉變,由文物保護向文化遺產保護轉變,由自發的傳統村落保護向包括“慢城”在內的有理論指導的傳統村落保護轉變。傳統村落保護由民間到官方,從自發到自覺,正逐步深入。之前我們的古村落保護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上、經濟上以及政策層面,對意識層面的關注度不夠,理論指導乏力。由“慢食”運動衍生而來的“慢城”主義,提供了一種包括“居民教育”在內的更加綜合的視角,對于我國傳統村落全面性的保護、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必將對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研究和實踐產生深刻影響。
4.“慢城”概念的拓展,為“慢城”應用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提供了可能。“慢城”發展至今,已由歐洲擴展到全球,“慢城”的核心概念已經由狹義的5萬人口以下的小型城市,擴展到“慢城支持者”(Suppor ti ng subjects ) “慢城之友” (Friends of Cittaslow ) ,“慢街區、慢社區”(Slow Neigh bourhoods or C0mmunities ),“慢城”概念大大拓寬,使得傳統村落保護引入慢城理念成為可能。
(二)慢城”應用于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必要性
傳統村落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精粹,是中華民族的根脈,是我國歷史、文化、自然遺產的“活化石”和“博物館”。然而,由于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廣、保護資金、人才匱乏,更由于對傳統村落的價值認識不足,大批傳統村落或毀于過度的商業開發,或消失于隆隆鏟車之下,還有一部分處于“老齡化、空巢化”的“自然性毀損”狀態。浮躁的利益追逐的快節奏,一座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千百年延續下來的傳統村落獨特的肌理不斷被抹去。“建設性破壞”與“保存性破壞”同時發力,“千村一面、萬村一貌”的“特色危機”正成為共性問題,傳統村落保護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
如何形成全民共識,怎樣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引入“慢城”理念正當其時。追求保留地方獨特性,擁有優美環境且生活節奏舒適的可持續的城鎮發展模式的“慢城”理念,必將為遏制“大拆大建”勢頭, 保護我們共同的根脈——傳統村落提供一種嶄新的思路。
四、“慢城”視角下的我國傳統村落保護思路
(一)我國傳統村落保護的目標
保護并傳承中華農耕文化,打造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生活閑適,宜居宜游,各具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慢村”。
(二)“慢村”建設思路
根據世界慢城協會的規定,獲評慢城的城鎮、村莊或社區必須人口在5萬以下,綠色生活方式,無污染,無噪音,傳承傳統手工方法,熱情好客,拒絕快餐及大型超市進入等。我們將在世界慢城聯盟以上規定的基礎上,依據我國的現實情況進行細化及補充。
1.認真進行村落遺產搜集、登記。通過實地調研,對村里的古寨、古廟、碑樓、戲臺、戒賭石、名人建筑、典故、民俗文化等整理造冊。
2.劃定核心保護區,嚴格保護傳統村落的基本格局及主要建筑,保護好原真的歷史肌理。
3.注重功能和特色的統一,注入現代經濟活力。設計慢食、慢宿、慢行、漫游、慢購和慢娛等慢文化產業要素,促進“慢村”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協調發展。鼓勵發展有機生態農業,提供新鮮的本地生產的果蔬、肉禽蛋奶,拒絕大型超市及快餐店進入。以徒步、自行車為主要形式,使傳統的生活節奏得以回歸。游客放松自我,細細品味、慢慢感受,融入并感受當地的文化特色,獲得“當地人”的經歷和文化體驗,進而實現旅游本質和精神的回歸。
4.提高村民自身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意識,保證我們的傳統村落既有骨架(鄉土建筑等),又有肉(生活著的原住民),打造活著的傳統“慢”村落。
當然,如何從中國實際出發,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慢城”道路,還有待于我們的理論與實踐做出回答。
注釋:
① 中國經濟網,2015年01月20日 :國家統計局: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4.7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20/t20150120_4386891.shtml.
②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2008年4月29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http://www.gov.cn/flfg/2008-04/29/content_957342.htm.
〔參考文獻〕
[1]施益軍等.椏溪國際慢城發展模式研究[J].城市建筑,2013-10.
[2]馮驥才.專家探討古村落保護:不能只見物不見人[N].光明日報,2012-04.
[3]孫根緊.慢城運動對我國小城鎮發展的啟示[J].農業經濟,2012-07.
[4]鮑巧玲.慢生活理念下的古鎮保護與發展探討[J].城市規劃,2014-05.
[5]朱曉清等. 慢城運動對國內城市宜居建設的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11-09.
[6]顧萌等.美麗城鄉的一種發展新路徑—國內慢城研究綜述[J].中外建筑,2013-07.
[7]趙四東等.慢城發展模式與規劃布局—以晉北中部城鎮群為例[J].規劃師,2012.
[8]王立.國外慢城市生活研究進展及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12-06.
[9]李文兵,國外傳統村落旅游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02.
[10]宗仁.“國際慢城”在中國及其現實意義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1-09.
[11]趙旭.我國優秀鄉土文化的“慢城”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12]曾鳳嬌.慢城理念在成都農家樂中的初探[D].四川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3.
[13]張明斗等.慢城現象:理論評述與城市發展啟示[J].江淮論壇,2012-02.
(責任編輯:白林)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5955(2015)04-0057-04
[基金項目]本文為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豫政招20143627號)《建設鄭州現代航空大都市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雪梅(1971-),女,副教授,河南確山人,中共河南省直機關黨校經管教研室主任,長期從事“三農”問題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