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治理強調多元參與和雙向互動。依法治理的實質是依人民意志來管理國家和社會。在法治社會,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反映民眾期望,符合民眾利益,體現社會共同理想和信念。法治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依法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是人們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和實現手段,能讓人們自由、有尊嚴地生活,給人們提供安全感和良好生活秩序,給社會帶來公平正義。法治思維是基于對法治的信仰和遵守,自覺運用法治理念、原則和邏輯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法治思維是法治方式的思想根源和理論支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維的外在表現和行動實踐。實現依法治理的前提是樹立法治思維,將法治思維貫穿治國理政、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與程序思維,而規則與程序是實現依法治理的重要保障。法治思維是一種權利與義務思維,而權利與義務對等是實現依法治理的基本要求。法治思維是一種授權與監督思維,而授權與監督是實現依法治理的關鍵環節。
(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如是說,《人民日報》,2015年1月14日)
為了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清除法律工具主義的影響,牢固樹立法律權威主義的理念。法律權威主義,就是國家的一切活動都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任何人都受法律的約束。在這一點上,法律是至高無上的。法律的權威,需通過全面持續地推進依法治國才會在全民思想意識中樹立起來。我們必須強調古代的“以法治國”和今天的“依法治國”是有嚴格區別的。盡管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前者將法律置于工具地位,后者則奉法律為權威。以法治國,意味著法律處在權力之下;而依法治國,則意味著不管權力有多大,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約,不僅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還把權力關在法律的籠子里。制度的籠子是防止權力的濫用,法律的籠子是懲治權力的濫用。編好用好這雙重的籠子,才能更好地使權力依法運行。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張晉藩如是說,《人民日報》,2015年1月9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權的重要體現,是構建國家法治軟實力、硬實力和巧實力的重要學理支撐。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其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有利于深刻回答我國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的重大問題。其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有利于深刻回答我國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走什么道路的重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了我國法治體系的根本性質,指明了我國法治的前進方向,標識了我國法治發展的基本道路,保證我國法治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和道路順利前進。其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有利于深刻回答和解釋我國法治建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科學界定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等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命題;有利于正確理解和處理依法治國與堅持黨的領導、法治與德治等重大關系,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強有力的學理支撐。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李林如是說,《法制日報》,2015年1月7日)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人權的司法保障具有全面性,主要體現為積極與消極相結合、直接與間接相結合。其第四部分“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將人權司法保障具體歸入到司法公正問題之中,專列第五節“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強調在訴訟過程中保護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具體提出“五權保障”,即“強化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知情權、陳述權、辯護辯論權、申請權、申訴權的制度保障。”這對人權既是一種積極的司法保障,也是一種直接的司法保障。其中,關于對“知情權”的保障,乃是對“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的具體的制度落實,有利于通過司法公開提升司法的公信和公正。
對人權的消極但同時又是直接的司法保障,主要體現為兩個“司法監督”。一是“完善對涉及公民人身、財產權益的行政強制措施實行司法監督制度”;二是“完善對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偵查手段的司法監督,加強對刑訊逼供和非法取證的源頭預防”。關于對人權間接的但同時又是積極的司法保障,例如“健全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的法律制度。”再如,“落實終審和訴訟終結制度,實行訴訪分離,保障當事人依法行使申訴權利。對不服司法機關生效裁判、決定的申訴,逐步實行由律師代理制度。對聘不起律師的申訴人,納入法律援助范圍。”這也有利于完善訴權救濟機制,暢通救濟渠道。而要求“切實解決執行難,制定強制執行法,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加快建立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威懾和懲戒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則體現了對人權間接的、消極的但同時又是十分主要的司法保障。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如是說,《法制日報》,2015年1月7日)
一個健全的社會,法律和道德總是相互支撐的。背離道德的法律,不可能得到普遍而持久的遵循;違反法律的道德,不可能獲得生存空間。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能孤立看待依法治國,因為依法治國所依據的法律與道德總是相互嵌入、彼此涵攝的。應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予以整體推進。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的關鍵在于以道德促進法治、以法治促進道德,實現法治與道德的雙向促進。以道德促進法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譬如,提高法律共同體或法律人的職業道德,有助于增強人們對于法治的信心。因為法律共同體或法律人就是法治的身體力行者,社會公眾正是從其言行中感知法律與法治的。同樣,以法治促進道德也存在多種可能性,其中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提高法律的道德含量。譬如,公平正義是具有道德意義的準則,將其精神灌注到法律規范中,就能規范調整人們的行為,就能以法治促進道德。
當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并不意味著二者可以等量齊觀。當代中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陌生人社會、商業文化等的發展,都決定了依法治國是居于主導地位的。因此,我們應堅持以依法治國為主軸來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結合。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喻中如是說,《人民日報》,2015年1月8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同時也是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論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意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從理論淵源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發展的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關系是繼承和超越的關系,是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從學科歸屬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屬于馬克思主義法學學科體系的一部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內部結構來看,它涵蓋基礎法學理論和應用法學理論。就應用法學理論而言,它涵蓋立法理論、執法理論、司法理論等等。就法律體系的結構來看,它包括憲法理論、行政法理論、民商法理論等。從法治內涵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國情的特殊性與世界法治文明發展的一般性相結合的理論。我們既要對西方法治文化有深刻的反思與體認,不生搬硬套外國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又要對中國本土文化土壤特別是傳統法律文化有深刻的批判、過濾、傳承、轉換和創新,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從理論功能的角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法治實踐的先導。中國法治實踐證明,法治理論的共識認同程度決定著法律制度的實施程度,也決定著人們對法治的信仰程度和守法的自覺程度。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社會法治理論體系,不僅對中國的法治實踐起著引領和指導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形成中國特色的法治話語體系,有利于中國在世界上逐步掌握法治話語權。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廷泰如是說,《法制日報》,2015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