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驅動融合共生
“三產”超“二產”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前奏,但產業融合驅動才是根本。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驅動將開啟浙江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模式,迎來浙江產業轉型提質的新時期
隨著中國工業化從中期向后期推進,近年來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增速總體持續放緩,而第三產業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就國家層面而言,早在2013年,第三產業總量和GDP就已超過第二產業;在浙江,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也逐步顯現,繼去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后,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高于第二產業4個百分點。
“三產”首超“二產”,宣告了浙江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已全面襲來,在制造業加速轉型的同時,步入工業化中后期的浙江經濟,正以全新的產業發展面貌示人。由此帶來了另一個疑問:服務業比重超過制造業,是否意味著制造業沒那么重要了?答案恰恰相反。
在為經濟結構調整成效喝彩的同時,我們更應關注的是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趨勢。當前,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已經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量。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呈現出融合互動、相互依存的共生態勢,不斷催生出新的產業、新的業態,推動浙江產業結構由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由制造化向服務化的現代產業體系轉型。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正成為浙江產業轉型升級的最佳路徑,為浙江經濟的轉型提質帶來新動力。
“互聯網+”造就新業態。在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互聯網+”在當中扮演重要角色?;ヂ摼W、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普及對企業的運營模式、組織結構、資源配置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制造業和服務業以一種跨界融合的產業發展新形態呈現在公眾視野之中,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走向深度融合,推動了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在“互聯網+”的驅動之下,產業之間的界限變得不再如此明顯,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制造化都已成為產業發展的“常態”。與此同時,服務業本身也迎來了大重構大發展的時代,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傳統服務業得以改造提升,新的服務業門類也不斷被創新者開拓。
產城融合催生新模式。服務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制造業的規模和人口聚集程度,而關聯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一大重要載體就是“城”。當前,產城融合已成為現代產業園區發展的主流模式。各類產業園區在規劃時,不僅注重規劃產業配套,并且越來越注重周邊的生活服務配套,為就業群體提供宜居的生活環境。以各類生活配套為基礎的生活性服務業,形成了圍繞產業發展的生活圈,由此構成了區域內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態勢。以產城融合帶動的二、三產融合態勢,也在無形之中催生了更多的經濟新業態,不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集聚發展創造新契機。產業集聚不僅是制造業、服務業發展的共同特征,也是兩者融合發展的重要實現形式。集聚化的產業組織形態,使制造企業和服務企業共享基礎設施、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為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創造了最佳環境,尤其為生產性服務業創造了更多的市場機會,使服務經濟更好地融入實體經濟,為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更多契機。
在浙江產業發展的征途上,“三產”超“二產”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前奏,但產業融合驅動才是根本。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驅動將開啟浙江經濟結構調整的新模式,迎來浙江產業轉型提質的新時期。在“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擲地有聲的國家戰略的深刻影響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將成為下一個時期浙江二、三產業發展之“新常態”,服務業和制造業將打破傳統的產業分割界限,走向跨界融合的發展新階段,引領浙江經濟邁向新的發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