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榮
社區居家養老勢在必行
錢麗榮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42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萬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的急劇加速,“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顯,“銀發中國”給社會帶來了巨大壓力和嚴峻考驗。由于家庭結構的變遷和人口的流動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日趨弱化,而機構養老收費偏高,資源匱乏,供求矛盾日趨突出。與此同時,社區醫院、社區服務中心等各項建設為社區居家養老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因此,弘揚傳統的孝道文化,以居家養老為核心,整合社區各種有利資源,大力推行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已勢在必行。
社區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政府為引導,非政府組織協調運作,以養老法規與制度為保障,以老年人居家生活與社區綜合照料為內容,并以多元主體參與服務網絡為支撐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模式。它兼具家庭養老和社會機構養老的優點:一是成本低、覆蓋面廣,利于養老服務的普及化。它既能減輕家庭和政府的經濟負擔,又能保障老年人獲得多樣化的社區養老服務。
二是具有地緣和親緣優勢,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它傳承了傳統的“孝道文化”,既照顧到老年人懷舊戀家的濃厚情懷,適合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征,又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專業化的養老服務,是一種兼顧了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服務需求的人性化養老方式。
三是有利于促進家庭和社區和諧,進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社區居家養老將老年人在家居住與社會化養老服務相結合,使社區、家庭在養老中實現良性互補,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使他們安享晚年,又有助于緩解子女壓力,促進家庭和諧。另外,社區居家養老倡導志愿服務和居民互助,有利于社區和社會形成尊老敬老、團結互助、文明友愛的良好道德風尚,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但是,目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仍然處于初始階段,面臨服務資金不足、服務網絡薄弱、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專業服務人員奇缺等一系列問題。為此,要大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的持續發展,應從拓寬籌資渠道、構建服務體系、有效整合服務資源、提升服務隊伍專業水平、創新服務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拓寬籌資渠道,建立多元化養老投融資機制。建立多元化的養老資金投入機制,不斷加大政府的養老扶持力度。發展公建民營、民辦公助以及政府采購相結合的模式。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的政府購買機制及委托承包機制,通過優惠政策引入多元主體如社區企事業單位、非營利組織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給居家養老服務注入持續的發展動力。倡導建立居家養老慈善基金,接受社會捐贈,補貼救助困難老人,擴大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
(二)依托社區平臺,構建多位一體的綜合性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市區、街道、社區多級居家養老服務組織體系。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具體包括日間照料中心、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繼續教育中心,以及緊急救助中心等諸多服務部門,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作為組織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平臺,聯結民辦養老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資源,實現社區居家養老的“一站式服務”。社區服務中心具體負責招募、管理居家養老服務員,定期組織護老業務培訓,指導開展上門服務,協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居家老人提供醫療、康復、護理等服務;并充分挖掘社區人力資源,組織社區義工隊為居家老人提供醫療、法律、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援助等服務,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區衛生服務中心、義工隊伍相互銜接、互為補充的綜合性助老服務體系。
(三)有效整合資源,實現居家養老服務資源共享。構建和完善居家養老協調機制。政府成立專門的居家養老協調機構,協調社區居家養老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利益分配和調整問題,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突破部門視野,整合社區資源,優化養老資源配置。同時,強化社區共建制度,建立表彰和激勵機制,充分挖掘駐社區各單位的現有資源為養老所用,形成協力共建、良性互動、資源共享的社區居家養老環境,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養老資源效用的最大化。
(四)打造專職隊伍,提升專業化養老服務水平。社區居家養老的推進,亟需一批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員隊伍。當前專業人才匱乏,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性別結構的不合理,成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隊伍建設的軟肋。首先,國家應鼓勵發展養老服務專業教育,通過高等院校和職業教育機構培養老年社會工作、社區服務、老年護理等專業的老年服務人才。其次,建立健全專職養老服務人員的崗前培訓、上崗準入和定期在職培訓制度,實行職業資質和技術等級認證;強化對社區居家養老專職服務人員及志愿者進行助老服務的相關培訓,尤其是康復護理與心理慰藉方面的培訓,確保他們掌握必需的護老專業知識、崗位技能和職業道德,提高其專業化水平。再次,應逐步改善和提高專職服務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提高居家養老服務人員職業聲望和美譽度,增強居家養老服務隊伍的穩定性。通過打造一支專業、敬業的專職服務隊伍,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的進步。
(五)創新服務方式,滿足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網,做好居家養老的資料建檔、需求調查、信息發布、信息反饋等工作,為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方和供給方搭建信息交流平臺。采取區別化服務策略,即綜合分析社區老年人的年齡狀況、健康狀況及收入狀況,準確把握其生活狀況和個人需求,為其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的服務與照顧。社區老年人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和家庭經濟狀況自行選擇養老服務項目。如對生活完全能自理的健康老人由日間照料中心提供日托服務,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居家配送餐、上門打掃衛生、陪同外出等服務;依托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為病愈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服務;通過上門走訪、開設心理咨詢等方式為空巢、獨居老人提供心理疏導、聊天談心等服務。從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做到因人而異,供求相符。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全方位、多層次的、便捷而又滿意的服務。
(六)推行“時間儲蓄卡”,創新志愿者助老服務注冊制度。通過辦理“時間儲蓄卡”的方式,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儲蓄卡詳細記錄志愿者施助或受助的時間、內容、時長等服務信息。社區居民可以在平時通過幫助老年人來積攢服務時間,當其需要幫助時即可以憑借時間儲蓄卡支取時間、獲得幫助。“時間儲蓄卡”打破地域限制,通過信息聯網,實現“通存通兌”,保持長久效用。同時,還可以通過低齡幫助高齡的互助模式實現社區老年志愿者隊伍與社區養老機構、人員的良性互動,達到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與老有所樂的有機結合。
另外,要盡早出臺規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相關法律政策,提供有力的養老法規與制度保障。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監督評估機制,推動社區居家養老事業邁向規范化、制度化、有序化、持續化發展軌道。
作者單位:麗水學院醫學與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