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探索國際合作下海洋科學城建設路徑
陳勇
面對新一輪國際生產要素流動、科技加速創新、產業調整和海洋經濟正在成為國際合作新亮點的重大機遇,必須運用全球戰略眼光,從更大范圍和更寬視野謀劃海洋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合作和競爭。從浙江經濟發展來看,面對市場萎縮和要素短缺“雙向倒逼”、區域產業網絡資源逐漸退化、內源式“模仿”技術進步緩慢等困境,迫切需要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流動帶來的機遇,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海洋科學城作為舟山國家級新區發展的新引擎,建有國家海洋科技國際創新園、中國海洋科技創新引智園等兩大國家級國際合作平臺,深化國際合作,引進國內外知名的海洋類企業、科研院所和高層次人才,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既是職責所在,也是自身發展所需。
海洋科學城自2013年成立以來,依托國家級和省級國際合作平臺,共引進企業和科研機構164家,包括國海舟山海洋科技研發基地項目、網易舟山研發中心項目、新加坡比茨·普爾什產業園等多個億元以上重大項目。
——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國際合作平臺。主動與加拿大、以色列、芬蘭、葡萄牙、冰島等相關機構合作建立招商引智渠道,招引技術成熟項目先進、愿意到中國發展的國外中小科技型企業,并引入新加坡宇東集團、浙江省對外科技交流中心等專業國際合作機構協助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推薦、服務等活動。連續兩年承辦中國浙江—加拿大科技企業對接活動,超過50家浙江企業和科研機構與10多家加方機構在傳感器、海洋工程勘測、聲納、海洋觀測等海洋科技領域進行對接。邀請加拿大紐芬蘭省創新貿易部代表團、葡萄牙海洋科技代表團、冰島促進總局貿易代表團等來訪,與欣海船舶、英特科技、中電智能、大海洋科技等企業建立合作交流。赴歐美等國上門招商,引進海洋云和海洋大數據處理、大尺寸硅晶圓研發等項目落地。

——結合產業實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引入日本AGUA商事株式會社和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合作成立浙江真先保鮮設備公司,研發、生產、銷售世界領先的DENBA+水產品加工保鮮設備,與浙江海洋學院合作并在舟山進行示范應用,已完成DENBA+水產品加工保鮮設備效能實驗,正在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加快市場布局。引入美國富脈集團公司成立舟山外灘信息科技公司,開展全球頂尖的應用于海洋大數據和海洋高科技云計算的信息儲存和數據處理業務,已發布目前國內容量最大的2TB軍工級2.5SATA固態硬盤。推動葡萄牙ALGA公司與浙江大海洋在海藻深加工,以色列ECO公司與浙大海洋學院在波浪能發電等領域開展合作。推動舟山市聲達海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引進日本、加拿大的高速水下超聲波設備技術,實現年銷售收入400多萬元。
——營造創新氛圍,助推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全面落實“舟山5313行動計劃”,不斷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加快建設人才創業平臺、完善人才扶持政策,扎實推進國際高端人才和團隊培育。累計引進包括國家和省千人計劃在內的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團隊)項目35家,其中不少項目已經生根開花,成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致力于污水處理的浙江達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德國海歸華僑陸效軍,成功入選2014國家科技部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由他牽頭研發創新的“介質復合型人工濕地污水生態處理系統”實現了“污水治理與節約水資源”的雙成效,獲得12項國家專利,去年公司產值超億元,并獲得正泰集團1000萬元投資入股,有望成為新區第一批掛牌新三板的科技企業之一。舟山海中洲新生藥業有限公司(省千人計劃專家領銜企業)獲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浙江賽區第7名,全國創新創業大賽第9名。
建設經驗缺乏。作為全國唯一以海洋經濟為特色的國際創新園,如何加快發展,深化國際合作,引領全省乃至全國的海洋科技發展,發揮科技創新對海洋產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參考,需要在建設中摸索、在摸索中發展。雖然目前已建有多個國家和省級國際合作交流平臺,然而受技術、資金、人才等基礎要素不健全的影響,平臺的實際運作效果還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合作交流的有效開展。
支持手段不夠。國際合作項目大多是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項目,希望找到國內的投資方,或者得到地方政府啟動資金支持,對啟動資金的要求比較高。舟山市財政收入總量較小,用于扶持創新園的財政資金更是有限,支持國際合作的政策力度不夠,資金缺乏。
創新人才缺乏。具有海外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少,在國際合作中因信息不對稱和知識結構不全等原因,容易導致工作收效少、風險高。在與國外企業、高層次人才等接觸時,因為缺乏國際運作經驗,對合作方政治、法律、風俗、宗教等缺少了解,往往事倍功半。從本地人才儲備來看,舟山海洋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研發型、創業型人才仍較為匱乏,直接服務、扎根于基層的高層次人才短缺,與舟山市快速發展的海洋經濟和打造國家海洋科技國際創新園對海洋人才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合作渠道有限。國際合作面臨的難題不僅是資金、人才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缺少方法與途徑,特別是對擬投資項目與技術的判斷把握。一方面缺少相對公開、全方面的獲取國際創新項目與技術資訊的途徑。一般通過朋友、熟人、投資公司等所謂的“圈子”介紹,資源和途徑有限,真實性難以有效把握。另一方面是國內中介機構乏力。無論是省里還是舟山都缺乏強大的研究和咨詢隊伍,難以提供園區引進海外企業、項目所需的專業咨詢服務。
海洋科學城增強國際合作交流的路徑關鍵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支撐體系,以此為國際合作交流的成功開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為國際合作服務于海洋科學城“智領藍海”戰略提供政策牽引和堅實支撐。從國內外發展實踐和經驗來看,國際合作交流的支撐體系建設重點包括政府決策、社會服務與平臺載體等三大體系的有機結合和協調高效運轉,并結合各地實際逐步實施和不斷完善。
構建完善政策決策支撐體系。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圍繞國際科技合作、國際人才交流與引進、國際合作成果轉化和產業等方面,制定完善相關的激勵政策。同時充分發揮兩大國家級平臺作用,加強與上級部門在國際合作專項等方面的相互銜接與配合,積極爭取上級相關政策扶持。還要圍繞船舶及海工裝備設計研發、海洋生物技術、海水淡化、北斗海洋應用、海洋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系統設計“自上而下”國際合作交流項目計劃,充分發揮項目對國際合作交流的核心支撐作用。二是健全組織管理機制。強化國際合作交流組織管理,加強科學城國際合作交流隊伍的能力建設,形成一支適應經濟科技全球化新形勢的高素質國際合作交流干部隊伍。建立國際合作交流協調機制,加強海洋科學城與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使其在本區域與省市、國內與國外相關事務的聯絡方面起承上啟下、內聯外引的溝通作用。充分挖掘民間組織國際合作力量,積極引導和有效組織民間組織參與各類相關國際合作交流活動,進一步豐富海洋科學城國際合作交流的渠道和內涵。
構建完善社會服務支撐體系。一是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既要建立適應于現代國際合作交流新形勢的高端專業人才引進、培養與管理機制,還要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管理人才服務體系建設。二是圍繞產業發展的需求,搭建國際合作交流的信息服務平臺,形成區域國際合作交流的信息資源共享平臺。三是積極引進和培育各類國際合作交流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其對技術、人才國際尋訪、引入、推薦和測評等需求的服務作用,并積極支持中介服務機構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深入合作,形成協同高效的中介服務體系。四是強化金融支撐作用,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國際科技合作交流中的引導作用,建立和健全服務于國際合作交流的風險投資與融資體系。
構建完善平臺載體支撐體系。進一步加快國家海洋科技國際創新園、中國海洋科技創新引智園等兩大國家級國際合作平臺建設,積極拓寬平臺交流渠道,為海洋科學城增強國際合作交流能力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條件支撐。一方面要完善合作平臺各項功能,深化與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浙江海洋大學等高校的戰略合作,支持與國外有關機構、企業等共建技術開發機構和聯合建立實驗室(研究中心)等,探索共建國際孵化器,為深入開展國際合作提供支撐。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寬平臺交流渠道,密切與我國駐外使領館、相關海洋國家駐上海總領館、有關海外商會和校友會的聯系,并通過組織或參與各類國際技術轉移對接活動,逐步建立適合本地經濟發展所需的項目庫、專家庫、需求庫等。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