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龍
“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港口轉型升級
李金龍
港口是浙江未來經濟發展最大的優勢資源。浙江沿海港口群正處在我國弧形海岸線和長江航道交匯的中心點上,水深港闊,是“一帶一路”及江海聯運的理想連接點和戰略樞紐。近期,浙江省海洋港口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海港委)的籌建和浙江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港集團)的掛牌成立,體現了省委省政府搶抓機遇、改革攻堅,注重體制機制創新、狠抓落實,努力打造長江經濟帶和2l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的堅強決心。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沿海港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近十年來浙江加快推進沿海港口資源整合,構筑以寧波-舟山港(含嘉興港)為主,溫州港、臺州港為輔的“一主兩輔”沿海港口發展新格局,寧波-舟山港的港口貨物吞吐量連續5年保持世界首位,集裝箱吞吐量連續2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率,東方大港形成雛形。展望未來,“一帶一路”戰略與經濟全球化為浙江沿海港口轉型升級帶來新的歷史性機遇。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海運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支撐作用。2013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海運通道運輸的貨物貿易額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65%左右,且90%以上的進口貨物通過海運完成。但是,不可否認,長期以來支撐我國港口快速發展的要素條件和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是我國經濟正在經歷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的“換擋期”,這意味著港口吞吐量高速增長的時期已經過去,吞吐量平穩增長將成為“常態”;二是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港口資源開發利用相對粗放、服務功能相對簡單,物流功能的通暢便捷以及服務水平都有待進一步提高;供給不足已不是港口企業的主要矛盾,服務不足將上升為主要矛盾。在這樣的情況下,港口企業必須把碼頭供給和貨物裝卸能力放在首位,提高服務質量、水平和能力。推動港口轉型升級是“主動轉型”,是行業著眼未來主動尋找不足、補齊短板、適應經濟社會變化作出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國際航運界為了降低運輸成本,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推出了許多舉措,如船舶大型化、國際海運體系重構和班輪運輸聯盟化等。船舶大型化發展至今已走向超大型化。超大型船舶投入使用不僅改變了國際海運力量格局和市場份額,也要求港口從硬件條件、操作效率、運營管理以及陸上銜接等各環節整體提升服務等級,甚至需要碼頭擴容、建造更深吃水的碼頭和開挖更大水深的進出港航道。從經濟性角度講,超大型船舶不可能掛靠過多的港口,這必然導致世界港口體系的重構,全球性和區域性樞紐港的地位作用更加凸顯,附近的港口條件不管多好和愿不愿意都不得不扮演其“喂給港”的角色,不僅貨源競爭更加激烈,港口間地位關系的變化也將導致營利性的變化。在上述大背景下,浙江沿海港口未來發展面臨3個挑戰:
港口大而不強,現代港口業有待培育提升。據統計,寧波-舟山港的非裝卸服務占港口服務的比例不足50%,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達70%。港口功能的相對簡單,使得隨著吞吐量增速的放緩和經營成本的增加,港口企業利潤將不斷下滑。如何引導沿海各大港口明確各自功能定位、發揮特色優勢,以加快發展物流和現代服務業為核心,在強化裝卸業務基礎上拓展功能,成為新成立的海港集團和海港管委會需要立即破解的瓶頸問題。
港口腹地銜接不夠,集疏運體系有關健全完善。從調研情況看,當前浙江沿海港口能力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海鐵換裝、江海聯運等公用基礎設施和集疏運體系比較薄弱。圍繞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港口轉型升級的主要任務是把握港口建設節奏,完善港口公用基礎設施,加強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成為綜合交通體制改革下面臨的根本性問題。
港口之間同質化競爭,集約化水平有待提升。如何改變粗放式發展,科學、合理地配置港口資源,避免港口重復建設,要著力強化港口區域性,明確沿海港口、內河主要港口的差異化功能,如何引導港口集約發展主要通過兩種手段,一是整合港口行政資源,通過統一規劃、建設、管理來避免區域港口盲目發展;二是以資本為紐帶,通過港口企業間的兼并、重組、跨區域投資實現集約發展。“向改革要紅利”,保障措施的核心在于維護港口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
籌建海港管委會和海港集團,實現既有利于補齊當前港口發展的短板,又能夠引導港口進一步提升服務功能與質量效益;既符合行業發展需求,也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方向,體現了“主動轉型”的前瞻性。

圖/金川
港口轉型升級涉及理念的轉變、模式的轉型和結構的改變,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改革過程,海港委代表政府制定政策、規劃和法規標準,促進政策落實,保證規劃和法規標準的實施。政府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制定政策主要解決創新驅動、內生增長、集約高效、安全綠色、智能化信息化和競爭力、輻射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向性和戰略性問題;其次,規劃主要解決行業結構、布局結構優化等問題;最后,法規標準主要解決安全環保要求和市場秩序等問題。通過上述改革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增強市場活力,進一步剔除阻礙市場發展的因素,進一步培育發展市場主體,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在改革過程中,需要注意四個具體問題:(1)岸線、陸域、水域、航道等屬于“公共資源”,易于定價,但難于確權,單純通過市場交易則易被過度使用,需要委員會對權屬或供應數量加以控制。(2)碼頭、堆場、倉庫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安全服務屬于“公共物品”,難以定價和交易,需要通過政府收稅(費)來提供。(3)港口裝卸、倉儲等港口服務帶有一定的區域壟斷性,由于缺乏競爭難以定價,但又具有明確權屬,單純通過市場交易容易造成供應者的過高定價牟取暴利,需由政府對于價格加以管制。但隨著集疏運改善和港口密度增加,這一特征正在減弱。(4)港口服務衍生的物流、商貿、報關、報檢等增值服務大多屬于“私人物品”,數量最大,市場機制是其最高效的交易方式,但由于與港口服務關聯緊密,往往易被捆綁而同樣可能帶有區域壟斷屬性。
在規模發展上,浙江沿海港口下一步的主要任務應該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從宏觀上補足結構性短板,重點是解決主要貨類的系統性不足和應對國際國內運輸結構、布局結構調整的挑戰;二是根據對需求增長的科學判斷,落實港口建設適度超前的原則。綜合考慮港口生產的不平衡性、縮短船舶在港待泊時間的重要性和碼頭建設周期長的特點等因素,放眼長遠,保持有序建設速度,確保港口規劃建設在整體上始終處于適度超前狀態。當前,海港集團可以考慮以建設“五型港口”(質量效益港口、商務便利港口、物流樞紐港口、綠色低碳港口、平安和諧港口)為抓手,推動沿海港口進行“三種轉型”。
結構性轉型。一是調整港口功能布局,根據“一帶一路”和江海聯運服務經濟產能變化需求,適時調整港口功能布局,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物流增值服務業務;二是積極培育市場,優化貨種結構,開展市場調研,了解市場動態,注重差異化發展,規避因傳統大宗貨源下降而帶來的市場風險;三是加快生產結構轉型,打造現代物流港口,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生產效率低下的老舊裝卸設備,加快港口現代化、信息化建設,提升港口的內生動力。
戰略調整轉型。一是積極推動單一產業向產業鏈轉型,延伸港口服務產業鏈,加快港口貨物承運人向綜合物流商轉變。拓寬港口經營業務,以資產為依托,縱向拓寬港口經營業務,培育開辟新的增長點,調整淘汰低增長的產能業務,拓展新的領域。二是推動資本與產業結合轉型,適時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直接融資,一體化發展,進而實現多元化發展格局。
運營方式轉型。在運營模式上要從傳統的單一裝卸服務功能向全程物流服務運輸轉變;在港口市場類型上要實現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在港口建設上要由單一通道建設向樞紐港口轉變;在規模化發展上克服單打獨斗,加強港口間的合作向船、港、貨聯盟共贏轉變,從而規范無序競爭,形成規模化經營。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利用港口交通服務創造新的應用、新的價值的企業才是未來港口運營商的贏家。貫徹交通、產業、空間三要素協同發展理念,實現基礎設施之間的功能互補,構建多元化資本結構,是“一帶一路”戰略下港口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道路。在世界港口紛紛順應歷史潮流、加快融入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今天,浙江沿海港口在海港委的主導下,在海港集團搭建的平臺上通過各方加強溝通與合作,將自身發展與國際合作分工、與區域經濟結構優化緊密相連,共同發展創新,將實現港口生產、物流園區、臨港工業、海運、商貿、地產、金融等配套服務互動發展的新格局,區域招商引資能力、聚集產業能力、市場競爭能力都將大幅提升,浙江沿海港口也將實現“由大變強”的二次崛起,為浙江及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義烏市交通運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