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徐幸
浙江企業債券風險防范對策與創新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徐幸
堅持擴大規模和風險防范相結合的原則,健全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改善融資結構,加強監管工作規范化和系統化,提高企業債券市場整體信用水平
浙江省自2003年發行第一只企業債券“03滬杭甬”以來,歷經12個年頭,企業債券為“穩增長、促投資”和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如杭州灣跨海大橋、杭州地鐵2號線、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錢塘江四橋、滬杭甬高速公路、舟山大陸連島工程等都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進行了融資建設。但隨著企業債券規模的擴大,對風險防范的要求越來越高。本文重點研究浙江企業債券發展現狀、可能存在風險問題,并對如何加強企業債券風險防范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浙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主動適應新常態,進一步規范舉債方式,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前提下開展企業債券融資工作,努力保障有效投資資金來源,促進社會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總的來說,浙江企業債券發行順暢、運行良好,履約償付能力相對較好,目前所有發行人均能按期償付本息。
總體規模。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共獲核準企業債券196只,規模2218.9億元,拉動項目總投資6978.57億元,發行規模居全國各省份第二位,僅次于江蘇省,為浙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做出了重要貢獻。
發行主體與地區分布。浙江企業債券發行主體包括省屬國有企業、市(縣)融資平臺和民營企業等。其中市(縣)融資平臺為主要發行主體,126家發行了171只,占84.6%;省屬國有企業5家發行7只企業債券,占3.3%;民營企業18家發行了18只企業債券,占12.1%,其中民營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募集資金突破100億元。在地區分布上,浙江已實現了設區市全覆蓋。隨著債券新政策的實施,覆蓋縣域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大。目前,發債規模排名前三的地區分別為杭州、紹興和嘉興,其中杭州35只、410億元的規模位列第一,發行數量占比17.9%,發行規模占比17.8%。麗水和衢州兩個地區發債數量不超過4只。
債券期限與票面利率。企業債券期限分布在5-10年期,以7年期為主。浙江196只企業債券中,含權債為63只、638.4億元,數量和規模分別占發債總量的32.1%和28.8%;118只企業債券采用了提前還本條款,發行規模為1390億元,數量和規模分別占發債總量的60.2%和62.6%。從票面利率來看,相比銀行貸款,企業債券顯示出一定的融資成本優勢。
信用評級與增信措施。浙江企業債券信用評級較高,主體信用評級以AA-到AA+為主,其中最高為AAA,最低為A+。196只企業債券中,131只債券為無擔保發行,其余65只采取了包括第三方企業擔保、土地抵押擔保和股權質押在內的擔保措施,增信后的債券信用級別上升明顯,以AA和AA+為主。
募投項目與綜合效益。募投項目主要分布在保障性住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及產業發展等領域,帶動社會投資效應較好。一是投向城市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環境治理的企業債券資金1165.4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2928.5億元。二是投向鐵路、公路、運河航道、跨海大橋等重大交通設施建設的企業債券資金473.3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2510.1億元。三是投向電力、節能產業、化工材料、電機芯片等重大產業投資項目的企業債券資金169.3億元,帶動項目總投資679.5億元。
由于企業債券發展歷史短,管理和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經分析,企業債券存在的潛在風險有:
平臺債資產收益率偏低。企業債券主要可分為產業債、平臺債。由于平臺類債券部分籌集資金更具公益性,存在償債能力不足的結構性信用風險隱患,而且占浙江企業債券存量的92%左右。單純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還款能力來分析,其到期償債能力是相對有限。在省發改委2014年底對全省108家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有37.3%的企業認為項目自身收益難以償付債券本息;企業的平均總資產報酬率(ROA)為6.41%,仍略低于發行平臺債6.96%的平均票息率,個別企業回報率僅為1.2%。
地方政府的債務隱性擔保風險。在2014年國務院43號文件之前發行的平臺債,基本上地方政府最后為發行公司償債兜底,也即隱性擔保,這是造成政府財政風險的重要因素。由于其隱蔽性強、涉及面廣、風險程度高,一旦集中爆發,會對經濟的運行和社會的穩定產生不良影響。這類債務需要逐年進行置換和消化,地方融資平臺也需要加快轉型和市場化。
中介機構盡職不到位。在企業債券的發行審核過程中,承擔重要責任的中介機構主要是債券主承銷商和信用評級機構。在省發改委的問卷調查中,有14.8%的企業表示主承銷商在存續期沒有定期回訪,對募投項目進展及償付能力情況跟蹤不及時不掌握。由于評級費用由發行人承擔,對信用評級機構的獨立性產生了影響,導致惡性競爭和“評級虛高”等現象存在。
存續期信用風險監管缺失。企業債券發行一般期限在5-10年,時間較長,信息公開披露不及時不規范現象時有發生,這將對投資者利益保護產生不利,可能導致債券償付風險。去年省發改委的問卷調查中不少企業提出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存續期信息披露和風險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咨詢和培訓。
浙江企業債券風險防范總體思路是堅持擴大規模和風險防范相結合的原則,健全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改善融資結構,主動適應新常態,著力提高企業債券對于民生基礎建設和戰略性產業的資金支持,加強監管工作規范化和系統化,提高企業債券市場整體信用水平。具體對策建議有以下:
創建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促進企業債券市場平穩運行,避免系統性風險,其根本措施是建設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需要利用信用平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快推進在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企業債券涉及的中介機構信用檔案公示和查詢專欄,公開發布中介機構信用檔案的基本信息和部分專項信息,將通過“信用浙江”網向社會公開發布,社會公眾可直接查詢;建立黑名單制度,制定失信黑名單相關制度文件,明確在企業發債過程出現失信行為納入黑名單的標準,依法對納入黑名單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予以嚴厲懲戒。同時建議國家盡快明確信用評級行業主管部門。
切實做好做大新增企業債券規模。努力落實好國家發改委發行企業債券的新要求,主動找項目,創新債券發行方式,進一步擴大優質企業債券規模。大力推進發行項目收益債和各類專項債券進行融資,實行企業與政府債務相分離;鼓勵浙江優質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用于國家發改委確定的十一大類重大投資工程包、六大領域消費工程項目等,提升債券質量;支持在建項目發行企業債券以“借新還舊”,減輕在建項目融資壓力。同時,在預審階段應嚴格執行審核工作條例,加強廉政監督;在債券發行工作中全面實施簿記建檔制度,選擇省屬企業和有條件的地區推行招標發行試點,逐步提高通過招標發行債券的比例。
強化承銷機構盡職工作的問責。建立浙江企業債券承銷機構盡職工作管理系統,強化主承銷商持續服務的監管,監管重點不僅著重于發行階段,更應加強主承銷商在存續期的機構責任。主承銷商應建立承銷債券完備的檔案系統,在債券存續期間勤勉盡責。凡因機構變動、人員流動等因素,致使債券工作出現缺失的,應追究相關主承銷商等中介機構的責任。
加大企業債券存續期監管力度。債券存續期發行人的信息披露工作應遵循定期披露和不定期披露相結合,完善披露信息的發布平臺,制定需進行不定期披露事項的指引,在信息披露的過程中應特別重視募集資金用途信息的披露。協同相關部門完善投資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省內各級發改部門設立專門窗口或專人接受企業債券投資者對于發行企業和第三方機構的投訴,并敦促相關主管部門清查核實處理。
推進境外企業債券融資。為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和促進浙江企業走向國際化,鼓勵并積極推進優質企業赴香港及國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目前在香港進行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融資相對有方便,人民幣債券分為間接發行和直接發行,其中間接發行是省內公司通過收購或設立香港子公司,提交符合《公司條例》規定的招募發行說明書,可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發行;直接融資是省內公司提出申請,報發改部門,國家發改委征求人民銀行意見后批復后,同樣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