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中
把握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趨勢
李建中
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將是浙江經濟發展的現實路徑。浙江要堅持制造業、服務業兩手抓,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加快培育拉動服務業發展的新增長動力
新一屆政府履職以來,把服務業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陸續出臺了數十項旨在推動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意見與規劃文件。其密集程度之高、涉及范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服務業發展迎來了令人鼓舞的黃金時期。
初步梳理,國家層面出臺的服務業政策與規劃,其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釋放有效需求,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包括擴大信息消費、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科技服務業、物流業、海運業、現代保險服務業、旅游業、展覽業、融資擔保業、應急產業等;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擴大就業,包括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中醫藥健康服務等;三是深化改革,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包括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服務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等。國務院印發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突出了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提出選擇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社會服務等六大服務領域18個行業擴大開放。這些政策文件和規劃的出臺,為浙江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背景和基本導向,其產生的影響將在今后及未來一段時期逐漸顯現。
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正確判斷服務業在“十三五”時期浙江經濟增長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外需不斷萎縮,導致浙江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增速明顯放緩。在此背景下,服務業逆勢而上,增長速度連續多年高于第二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度明顯提升,成為浙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2014年,浙江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二產,雖然超過程度甚微(僅0.2個百分點),但預示著服務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浙江經濟增長格局開始向以服務業為主的方向轉變。但也要看到,在這一進程中,要使三產持續超過二產,仍有一定難度,其中有幾個變量需要著重考慮:一是房地產和證券市場的發展。要防止泡沫經濟,防止過度依賴房地產業的發展,防止由此引發服務業發展增速的起伏。二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目前,浙江工業正處于新舊產業轉換的陣痛期,在經歷轉型、破繭成蝶后,制造業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和潛能釋放,甚至會快于服務業的增速,從而導致服務業比重相對下降。總之,浙江在“十三五”時期能否基本形成以三產為主的產業結構,還有待觀察,還有待時日。
毋庸置疑,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將是浙江經濟發展的現實路徑。盡管浙江服務業發展的形勢較好,但決不能忽視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畢竟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德國繼以機械化為代表的工業1.0、以電氣化為代表的工業2.0和以自動化為代表的工業3.0之后,提出實施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工業4.0”戰略,目的是要保持它在全球的制造業強國地位。順應全球制造業發展新趨勢,今年5月,我國公布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開啟了中國制造由大變強之路。
為了促進浙江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一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兩化”深度融合戰略和《中國制造2025》,引導企業大力推進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推動浙江制造由大變強,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站在發展的制高點。二要要繼續抓好已出臺的服務業發展政策的貫徹落實,推進一批服務業重大項目、培育一批服務業重點企業、建設一批服務業重點平臺,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三要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實現由傳統制造向制造服務業的轉型。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