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運濤
“五水共治”深化需謀“轉變”
李運濤
2013年,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全面實施“河長制”進一步加強水環境治理工作的意見》(浙委發〔2013〕36號),其后召開的省委十三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決策,并明確了時間表——三年(2014-2016)要解決突出問題,明顯見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決問題,全面改觀;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問題,實現質變。
截至目前,第一階段時間已經過半,“五水共治”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基本完成黑河、臭河、垃圾河的整治。但這僅僅完成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最容易出成效的一步。要深入推進“五水共治”,進一步取得更大的成效,做到全面改觀、實現質變,實現“可以游泳的河”在浙江大地遍地開花,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五個“轉變”:
治理思路的轉變。水環境治理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關聯性和綜合性,要進一步擴大“五水共治”的成果,就要實現水環境治理思路由“單打獨斗”向“一體化治理”轉變。一方面可以借鑒大氣聯防聯控的經驗,按照全流域管理的管理理念,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建立統一的聯防聯治工作體系,形成聯動一體化、聯防責任化、聯治高效化、聯商常態化的跨區域治水模式。另一方面要將治水作為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把治水與生態文明建設、“四邊三化”、美麗鄉村建設等政策措施結合起來,研究提升規劃,努力把流域建設成為美麗的景觀帶、發展的經濟帶、百姓的致富帶。
投資模式的轉變。水環境治理屬于重大的民生工程,具有經濟效益外部性、資金投入巨大等特點,且目前大部分資金都是政府投入,隨著治理的進一步深入,各地治理經費逐漸趨緊。要解決“五水共治”資金投入方面的困難,就要實現水環境治理投資模式由“政府投資”向“多元化融資”轉變。可以通過借鑒南京秦淮河等水環境綜合整治的成功經驗,一方面創新融資模式,通過沿岸土地收益、污水處理費、授權特許經營項目等PPP模式,實現建設融資。另一方面創新管養模式,通過對部分沿岸用地進行商業開發和轉讓等方式,實現市場化運作管理養護,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改變以往單純依靠財政資金進行公益項目管養的傳統。
考核方式的轉變。水環境治理與人民群眾利益切身相關,人民群眾對治理效果的感受也是最直觀的,要切實實現“五水共治”的成果與人民群眾共享,就要做到水質改善與人民群眾的感官相一致,就要實現水環境治理考核由“政府主導”向“共同參與”轉變。一方面可以借鑒空氣質量實時監測、實時發布的做法,加強水質監測信息的公開,讓人民群眾時刻可以看到水環境的治理情況,并與自己的直觀感受相對照。另一方面要完善水環境治理工作的考核制度,在政府進行考核的基礎上,注重群眾的切身體會,設計平臺和載體,引進群眾參與水環境治理工作的考核,真正實現水質監測與人民群眾的感官相一致。
考核結果應用的轉變。水環境治理階段性考核結果是對前一階段治理工作的總體評價,也可以為下一階段的工作提供參考。要實現水環境治理考核結果由“一勞永逸”向“循環使用”轉變。一方面對考核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原因進行深入剖析,為下一階段的工作進行指導。另一方面要加強考核結果的應用,參考開化、淳安等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的做法,并結合流域生態補償,對上游地區或重點水源區根據水質考核結果,建立獎懲機制,并與相關資金補助鉤掛。
后期管理方式的轉變。水環境治理不是一項“一蹴而就”的階段性工程,而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后期管理對于鞏固治理成效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要做好治理工作的后期管理,就要實現水環境治理由“人腦”向“人腦+電腦”的轉變。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通過建立全方位督查機制、保潔長效機制、聯合執法機制和公眾參與等機制,進一步鞏固提升苕溪流域水環境治理的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建立河長制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對后期管理進行實施監控,將河長制信息化管理系統與環保重點污染源監測系統進行對接,對重點污染源和管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的河段進行重點督查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