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忠
打造新常態下樂清經濟發展新動力
黃曉忠
加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樂清在“新常態”下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實現趕超發展的重要途徑
當前中國經濟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30多年快速增長積累的風險凸顯和釋放,使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即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經濟“新常態”。國務院《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等一批支持創業創新的政策陸續出臺,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入了新的時代。樂清處在改革開放先行區域內,受經濟“新常態”影響更為明顯:全市GDP增速由“十二五”初期的10.2%最低降至5.5%,雖近兩年來已有所回暖,但雙位數增長難以再現;資源要素總量先天不足,征地、用地困難現象突出,互保聯保、民間非法集資等問題頻發,企業融資難度加大;不少樂清企業因錯誤判斷行業前景而導致經營失敗,如江南礦業、東方造船、滬洋電氣等。加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樂清在“新常態”下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實現趕超發展的重要途徑。
具備一定“雙創”經驗和群眾基礎。“溫州模式”是最早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模式。樂清作為主要發祥地,是中國市場經濟發育最早、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沿海平原地區開始“家家點火,村村冒煙”的小型、家庭工業,幾經變遷發展壯大,積累豐富經驗和資本,走出了正泰、德力西、天正等眾多知名民企。這段歷史和切身感受使樂清群眾對“雙創”理念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遠高于其他地區,使我們在鼓勵和推進“雙創”工作上具備了先天優勢。
本地企業數量龐大。據統計,2014年樂清新增企業5042家,同比增長34.7%,注冊資本145.23億元,同比增長84.89%;全年“個轉企”4293家,其中個體戶轉公司制企業3071戶,數量位居全省各縣市第一。目前全市企業總數已達到31973戶,數量總數突破了3萬家。如此數量龐大的本地企業將成為各級政府推出“雙創”政策的受益方,而企業的發展壯大,促進了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也更能促發“雙創”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環境倒逼邁向“雙創”。一方面樂清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足,使企業不得不打破傳統經營模式,越來越重視創新。2014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1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高出GDP(地區生產總值)增速6個百分點,占科技經費投入55.4%。另一方面樂清產業水平偏低、同質性過高的現狀,促使創業者更多向新產業、新模式探索,生命健康、網絡經濟、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快速發展。
本地政府有力推進。樂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創”工作,除了落實國家層級推出的“雙創”政策外,特別出臺了樂清“一六五”產業發展計劃,陸續印發了《2015年市直屬有關單位支持樂商創業創新促進樂清發展工作目標任務》《關于鼓勵和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駐樂清“千人計劃”產業園創業創新的若干意見》《關于開展樂清市科技企業貸款保證工作的通知》等相關政策文件,重點推進小微企業創業園建設,解決小微企業生產空間難題,積極建設溫州“千人計劃”樂清產業園、生命健康產業園、海洋經濟科技產業孵化園,吸納國內外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進入樂清。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3人入選省“千人計劃”、8人入選溫州市“580海外精英引進計劃”,已簽約高新科技項目3個,正在洽談的新興產業項目6個,為溫州唯一被列入第一批省“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綜合性示范區的縣(市、區)。
高素質技術人才較少,缺乏合理的引培體系。根據相關統計,2014年,全市僅有177家規上工業企業辦有科技機構(184個),占總數的16.3%,機構人員合計8202人,其中博士和碩士分別僅占0.77%和4.19%。而且存在隊伍結構欠佳,人員年齡偏高等問題。人才引培上尚有不足:樂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品位偏低,企業招引的外來人才留不住。人才培養困難,只有7所中等職業學校,低于浙江省平均水平。企業培養積極性不高,而政府培訓以理論為主,實踐操作基本沒有。
創新內容和水平有限,缺少相關服務中介。樂清市2014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僅占全部專利授權量的3.2%,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R&D項目方面最多的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共635項,造成研發產業和方向比較單一;科技含量較高的論文或專著和發明專利合計僅占全部R&D項目的4.2%。根據樂清科技局2014年專利數據庫分析:在目錄庫中明確標注有專利代理機構的申請件2181件,其中由北京專利代理中介辦理的達1147件,占全部代理量的52.6%。
創新資源面臨外遷壓力,存在生產要素分化。近年來,樂清不少優質企業外遷,主要以外建分公司、研發、生產基地等形式外遷。全市至少有上千家企業進行了部分遷移,一些知名企業也都有外遷現象,如正泰集團、德力西集團等。原有傳統產業占有了大量資金、人才要素,以及近幾年因“兩鏈”(擔保鏈,企業資金鏈)出現的一系列欠債案件與糾紛,影響了社會誠信體系,使剛剛起步的創業創新者的資源難以保證,在樂清市科技孵化創業中心畢業的43家民企中有二成以上因缺乏支持而外遷。
知識產權屢受侵害,地方保護仍有存在。2012年至2014年,樂清法院共審結涉知識產權民事案件近200多件。在保護知識產業權方面,企業也做出不少努力,但由于現有法律因素,企業雖贏得勝訴但補償仍然偏低。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也導致侵權者肆無忌憚;更甚者在部分外?。ㄊ校┮虻胤奖Wo主義而不受理、拖延知識產權案件,導致訴訟無路。
加快引進培養人才,打造企業創新團隊。短期內要加強人才引進,較快改善高端人才缺乏的現狀。在《關于實施雁蕩英才計劃大力推進人才強市建設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的基礎上,強化本地人才管理方式,發揮樂清在外人才優勢,建立人才智囊庫。利用互聯網、數據云等技術,為新技術的應用、新產品的研發提供智力支持,拓寬創新力的引進渠道和方式。人才培養仍是加快產業創新建設的根本,要整合現有的職校、企業、政府三方資源,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出資、職校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化與外地高等院校合作,加強院校項目建設,支持企業與院校共同參與重點領域共性技術攻關,鼓勵企業增加R&D投入比例,設立產學研合作、博士后工作站等平臺,培養一批研發能力強的創新團隊。
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強化雙創扶持力度。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為創業創新者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記服務。通過合理的財稅優惠,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等政策,提高對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和風投基金制度,降低和分散高新技術產業面臨的技術創新風險和資金不足。優化高新技術項目、技改項目的審批和政府服務,建立項目申報考評機制,建立發改、經信、科技等部門溝通機制,謀劃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品的“綠色通道”,支持列入本市政府采購項目庫,鼓勵企業參加德國漢諾威工博會、廣交會等各類展銷會,為企業產品的創新提供市場和展示渠道。
促進創新產業集聚,打造眾創空間平臺。發揮正泰、德力西、金龍機電等知名企業帶動作用,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上下產業鏈為紐帶,在低效地再利用的基礎上謀劃建設產業創新創業小微園。鼓勵研發能力強、創新意識高的企業按照產業分類進行合理集聚,結合鎮(街道)現有優勢和布局,形成特色顯明、聯動互補的創新產業集群。進一步拓寬市科技孵化創業中心、巴度電商孵化園、丼樹藝術中心等眾創空間平臺的承載能力,引導各類創業孵化器引入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創新資源,鼓勵更多創業者、小微企業進入平臺孵化成長,并針對平臺畢業企業的實際和需求,進一步完善后續工作,幫助畢業企業進入省級園區、集聚區等高層平臺,形成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創新平臺建設體系。
優化資源要素供給,吸引創新企業回流。切實落實三改一拆、騰籠換鳥等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支持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外遷,完善樂清的電網、水網、路網、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能源、節能技術的應用,提高樂清資源要素存量;進一步提升資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加強對接“互聯網+”、“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新技術,推動資源要素傾斜本地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爭取留住優質企業的優勢項目和研發機構,保障本市產業創新能力。結合零土地指標招商、投融資模式創新等工作,探索設立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小微企業研發專項等創業創新基金,拓寬創新項目招引政策和渠道,充分發揮樂清在物流網絡、民間資本、信息設施、在外樂商等方面的優勢,提升樂清市對新興產業和優勢企業的吸引力,吸引外遷的創新企業回流,進一步提升樂清產業創新能力。
拓展城鄉創業渠道,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結合城鄉區域特點,建立有市場競爭力的協作創業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返鄉人員創業聯盟。加強城鄉基層創業人員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跨區域創業轉移接續制度。鼓勵龍頭企業結合鄉村特點建立電子商務交易服務平臺、商品集散平臺和物流中心,拓展鄉村信息資源、物流倉儲等技術和服務網絡,為基層創業提供支撐,推動農村依托互聯網創業。深入實施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支持返鄉創業人員因地制宜圍繞休閑農業、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開展創業,完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環境。
作者為樂清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