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東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 侯成君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為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山東省供銷合作社系統以貫徹落實《決定》為主線,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勇于擔當,主動作為,扎實做好深化綜合改革的各項工作,以為農服務的新成效贏得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真正使供銷合作社這個“重要載體”“重要力量”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抓手”,努力開創供銷合作事業發展新局面。
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辦好供銷合作社,必須要有全局思維和戰略眼光。要自覺將深化綜合改革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思考和謀劃,真正做到在融入全局中找準位置、在服務全局中展示作為,使供銷合作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來推進,牢牢把握為農服務的根本宗旨。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供銷合作社作為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黨和政府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在發展農業、富裕農民、繁榮城鄉中既有獨特優勢,更承擔重要責任。山東省供銷合作社將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城鄉服務均衡為著力點,認真履行為農服務職責,切實當好“三農管家”。重點做好“三化”文章:
一是全力推進現代農業服務規模化。圍繞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以土地托管為切入點,以為農服務中心建設為重中之重,著力打造“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加快構建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為農服務體系。全面推廣“保姆式”全托管和“菜單式”半托管服務模式,積極探索不同作物、不同果類、不同地貌的服務規模化途徑,為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耕、種、管、收、加、貯、銷全程系列化服務。按照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半徑適宜、功能完備的原則,加快建設為農服務中心,開展測土配方和智能配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烘干貯藏或冷藏加工、莊稼醫院、農民培訓等“一條龍”服務,并設立政府涉農部門服務窗口,促進涉農資源整合、服務功能集合,打通服務現代農業的“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全省建設運營為農服務中心1500個左右,覆蓋率達到75%,土地托管面積達到3500萬畝以上。
二是加快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按照打造全省“一張網”的要求,深化“新網工程”,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倉儲中心、培育一批骨干流通企業、拓展一批零售終端,構建從“菜園子”到“菜籃子”的流通鏈條;堅持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網絡,建好“山東供銷為農服務信息綜合平臺”,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培育電子商務企業,打造“網上供銷合作社”,形成農資、農產品、日用品“三網”融合、線上線下互促,上下貫通、物暢其流的現代流通體系。
三是積極推進城鄉社區服務均衡化。順應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將城鄉社區服務中心納入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總體規劃。農村新型社區服務中心在開展日用品和農資供應、農產品收購、再生資源回收業務的同時,匯聚政府部門和有關社會服務資源,為農民提供文體娛樂、養老幼教、就業培訓、醫療衛生、費用收繳、電子商務、合作金融等多樣化服務,2020年全省農村社區服務實現全覆蓋。在城市和經濟較發達的城鎮規劃建設一批商貿中心和經營服務綜合體,探索建立城市居民消費合作社,提升城市供銷合作社溝通城鄉、服務“三農”的輻射帶動能力。
緊緊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來落實,著力破解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
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期推進供銷合作事業發展的戰略舉措。發展出題目,改革做答卷。深化綜合改革,必須強化問題導向,緊緊抓住制約供銷合作社發展的突出矛盾,大膽探索創新、聚力攻堅突破。通過綜合改革,重點解決好三個問題:
一是抓基層打基礎,解決聯系農民不緊密的問題。基層社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根”,根深才能葉茂。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山東省基層社無論是覆蓋面還是服務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但發展還不夠平衡。部分基層社實力弱、人員散、歷史遺留問題多,特別是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上還不夠緊密,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基層社的發展壯大。下一步,將按照《決定》的要求,把基層社改造放在突出位置,以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為核心、以提升為農服務水平為根本,堅持因社制宜、分類改造,按照合作制原則完善治理結構,廣泛吸納農民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開展生產、供銷、消費、信用合作,將基層社建設成以農民為主體的實體性合作經濟組織。健全完善扶持基層社發展的體制機制,做到力量向基層下沉、資金向基層投放、政策向基層傾斜,形成重視基層、強化基層、支持基層的鮮明導向。
二是抓機制促聯合,解決層級聯系松散的問題。《決定》提出構建聯合社機關主導的行業指導體系和社有企業支撐的經營服務體系,形成社企分開、上下貫通、整體協調運轉的雙線運行機制。這為解決層級聯系松散的問題解了“扣”、開了“鎖”。今后,將圍繞構建“雙線運行機制”,著眼于密切層級聯系,主動加強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對接,落實省內上下級聯合社之間的考核評價機制,進一步完善省社對市社的綜合業績考核結果通報地方黨委政府的制度,建立成員社對聯合社進行工作評價制度,形成互促共進的工作格局。按照做實合作發展基金的要求,研究制定合作發展基金運行和管理辦法,切實發揮好合作基金在推進基層社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密切層級聯系等方面的作用。樹立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加強與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市場經營主體的聯合合作,通過服務、產權、資本和利益聯結,打造為農服務共同體。按照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的原則,完善社有資產的監管體制,理順社企關系,鼓勵支持社有企業相互參股,建立共同出資的投資平臺,推進跨區域橫向聯合和跨層級縱向整合,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實現為農服務與社有資產保值增值相統一。
三是抓協同聚合力,解決服務功能不強的問題。深化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水平,僅靠供銷合作社系統內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充分調動和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拓展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堅持開放辦社,加強與政府涉農部門、村“兩委”、農業龍頭企業等方面的合作,健全完善社農結合、社社合作、村社共建的為農服務協同機制,形成多方協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聚合效應”。
緊緊圍繞全面依法治國來展開,始終遵循于法有據的改革理念。
依法辦事最有力量。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政策性、法律性強,必須堅持于法有據、依法而為的原則,發揮好法治的指導和規范作用,確保各項改革順利推進。
首先,樹立法治思維。把學法遵法用法作為深化綜合改革的前提,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的原則,認真學習《決定》精神,切實把握好精神實質,做到推進改革心有指針;加強與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供銷合作社系統干部職工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山東省供銷合作社黨組將健全完善供銷合作社常態化學法機制,把法律知識納入理論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內容,以“全員集中學法活動”為載體,選擇憲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按季度分批安排學習,著力提高干部職工學法用法的自覺性。
其次,依法謀劃改革。改革需要創新突破,但前提必須要依法,否則就會走彎路、出岔子。在推進綜合改革過程中,堅持以法律為準繩,自覺在法律框架內想問題、作決策,特別是在制定出臺改革文件、作出改革決定時,首先考慮有沒有法律規定、怎樣才能合法,做到思考問題胸中有法、作出決策于法有據、推進工作嚴格依法,確保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
此外,依法解決難題。深化改革勢必觸及利益關系的調整,解決利益矛盾關鍵是依法依規,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阻礙、達成共識,否則,就會按下葫蘆浮起瓢,引發更多的新矛盾新問題。自覺用法治的思維和方式來推進綜合改革,尤其在基層社改造、聯合社治理機制創新、機關自身建設等方面,強化法治的主導地位,依法協調利益關系、化解各類矛盾,確保深化綜合改革依法有序推進。
緊緊依靠全面從嚴治黨來護航,切實強化推進改革的責任擔當。
深化綜合改革是一場“硬仗”,能不能取得成效,關鍵在隊伍、根本靠實干。我們將認真落實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勇于擔當、作風過硬的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為深化綜合改革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一是提能力、強素質。做好綜合改革工作,需要懂行、在行、內行的專業型干部。隨著《決定》的出臺,供銷合作社服務領域更廣了、承擔的任務更重了。我們將大力實施“干部提能、人才強社”計劃,圍繞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引導機關干部加強學習,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不斷提升駕馭工作的能力素質。依托山東經貿職業學院和其他社會教育培訓平臺,加大對各類人才特別是合作金融、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二是轉作風、重實干。一切辦法,只有在實干中才能找到;一切問題,只有在實干中才能解決;一切機遇,只有在實干中才能抓住。面對深化綜合改革的艱巨繁重任務,必須大力弘揚“背簍精神”“扁擔精神”,堅持實干為先,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強化調度督查,嚴格考核獎懲,做到工作項目化、責任具體化,督促各級供銷合作社干部腳踏實地、狠抓落實。
三是講規矩、守紀律。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對事關綜合改革的重大問題,嚴格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決定,確保決策民主、科學。加強廉政建設,充分發揮監事會、紀檢組、審計等方面的監督作用,尤其是針對企業改制重組、項目投資、資產處置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健全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拉出“警戒線”、筑牢“防火墻”,堅決防止干部出問題,為深化綜合改革創造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