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汪雷 周珊珊
在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之下,農民對于信息服務的需求方式日益多樣化,導致傳統的農業信息服務方式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安徽省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平臺建設的“領頭羊”,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率先進入“信息時代”,提高了農民信息應用水平與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綜合管理能力,在積極探索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我國作為一個傳承了幾千年農耕文明的農業大國,為了加速完成農業現代化發展,利用信息平臺建設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是必然的選擇,黨的十八大也著重強調了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目標。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資源聯合、民主管理的新型合作性組織,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并逐漸成為提升農民收入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速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媒介。近年來,安徽省在全國率先實施和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平臺建設,加速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在積極探索中促進農村經濟的飛躍。
安徽省地處全國中部,發展農業經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農業經濟收入在本省經濟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在本省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據統計,2011年底,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已增至2.2萬個,合作組織的成員數達到260萬戶,與當地同類型的非成員戶相比,一般增收23%左右。同時,省農業委員會也積極引導合作社走向聯合發展的道路,同產業合作社間進行合并發展,整合資源,增強合作社實力,目前,全省已成立聯合社13個、聯合會24個。2007年,安徽省建立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發展會議制度,依據法律法規賦予相關部門的權責,增進部門間相互交流與溝通,以協調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另外,從2009年起,安徽省也定期在多市、縣宣講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相關知識,加深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對合作社的理解。
2011年11月,農業部制定了發展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十二五”計劃,在部署相關建設工作方面著重強調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發展,這表明在新農村經濟的建設中信息化發展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初,安徽省農業委員會決定用3—5年的時間,在全省范圍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中實施信息化建設項目,由“早期應用—經驗總結—全面實施”三階段逐步執行。自該項目實施以來,省內105個縣(市、區)均覆蓋信息化建設試點示范合作社,配備電腦、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等硬件設備,并創建專業合作社網站的合作社數量達到1200多個。同時信息員隊伍也在逐年壯大,達到了3000多人,并在增加人數的基礎上,通過定期培訓,使得信息員掌握計算機的基礎操作,實現網上產品信息發布、開展在線電子商務等。在“十二五”期間,安徽省將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作為重點工程之一,同時大力推廣使用農業物聯網,爭取在“十二五”末期,八成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管理模式、信息交流方式、產品營銷渠道實現全面信息化。
充足的資金是保證產業發展成功的基礎之一,但是在安徽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的過程中,建設資金不足、發揮作用不充分等問題都普遍存在于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如省財政、省農業綜合開發等部門從2009年起累計提供2700萬元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平均每年僅有900萬元,而全省有2萬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到每個合作社就寥寥無幾了。由于信息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不能保證所有合作社的網絡硬件設備配置齊全,有些只能配置電腦,而缺少傳真機和打印機,更有合作社甚至難以負擔起一臺電腦,從而導致合作社不能正常開展電子商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隨著城市化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為了提高收入、學習技術、拓寬眼界而選擇外出務工,而這些務工人員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文化程度相對較高,這就導致農村留守人口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和人口老齡化的現象,大多數人對于農民合作社信息技術的了解也是甚少。目前,由于合作社的網絡信息技術的不發達,使得很多有關農業發展農民合作社建設的信息應用系統不能被充分利用。就當前情況而言,一是需要引進大量農民合作社信息服務人才并提高信息員的整體素質,滿足合作社信息化發展需求;二是能否讓年輕人返鄉參加培訓,參與合作社信息平臺建設,這就要看從事合作農業與進城務工收入孰高孰低了,因此需提升合作社的經濟效益來留住人才。
加快合作社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加強對社員的培訓與指導,但是,就安徽省目前合作社的發展情況而言,在缺乏全面的、系統的、專業的培訓與指導之下,大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建設中存在著運行模式不夠規范、活力不足等問題。首先,有些合作社管理人員掌握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的知識比較淺薄,無法為農民全面詳細地講解農業信息技術知識,導致農民的合作意識和信息化意識也比較淡薄;其次,相當一部分農民的文化素質比較低,對于培訓內容的理解比較費力,隨之就會對統一組織的培訓產生排斥心理,更無法深刻認識到信息化在合作社生產、經營、管理和銷售環節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最后,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與指導的方式只是傳統的授課形式,缺乏實踐環節,導致受訓人員脫離實際,難以消化抽象的信息技術知識。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高度關注農民的主體地位,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新型的市場經濟組織形式,以農民為其成員主體,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也鞏固了農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屬于自發組織創建,在當前的早期發展階段中,由于綜合實力不強,與市場競爭中其他組織相比仍處于“弱勢水平”。因此,當前安徽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急需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時,也需要多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在多方力量的支持之下才能更好地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合作社信息平臺建設。
2006年10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這標志著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了依法發展的新階段。該法的第五十條中明確規定,中央和地方財政應當分別安排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服務。對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國家與社會急需的重要農產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優先扶持。因此,安徽省也應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辦法,當地政府積極主動扶持合作社建設,保證每年安排最低基本資金用于合作社信息化發展。對于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的合作社,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政策優惠,如稅收優惠、信貸扶持政策等,以此減輕合作社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來補貼合作社信息化建設。同時,為合作社提供及時、方便的信貸服務,使之可以獲得急需的發展資金,而且對于當前很多閑置的社會資金,也可積極吸收納入合作社發展資金中,擴大合作社融資渠道,增強合作社信息化建設的經濟實力。最后,政府在增加扶持資金的同時也要在手段、措施上防范資金的流失,防止“掛羊頭”套取資金的不良行為發生,確保有限的資金額能落實到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的建設中。
在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大體系的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在于人才,應堅持把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培訓、管理等工作作為第一要務。通過制定一系列培訓計劃,使更多的合作社信息員接受專業培訓和指導。如每個月開展定期培訓,組織各合作社社員分批參加學習,并提交學習心得及建議,來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合作社信息技術骨干隊伍,不斷提高信息員接受和借用信息的能力;各合作社也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建立與信息化建設相適應的人才甄選標準,引進專業人才,在此基礎上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本地戶籍的農業類或信息類的大中專畢業生回鄉發展,也可將大學生村官積極納入信息化人才隊伍中,保證他們有能夠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提供合作社信息化發展的人才保障,并積極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產銷信息一體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來說,仍處在“初級成長期”,各種經營運行機制尚未健全,不僅對于很多合作社社員來說如同一件新鮮事物,而且許多指導合作社建設的政府管理人員也有同樣的感覺,對合作社經營運行機制的指導缺乏經驗。所以,安徽省應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要求,依法規范合作社組織形式、運作模式和運行機制,完善民主管理、財務監督等一系列基礎管理制度,使合作社逐步發展成為建立在法律基礎之上,以健全的規章制度為保證,實行民主管理方式的市場經濟新主體,按照先基礎后拓展、先一般后深化的次序加強合作社信息化建設,保證更多的農民和合作社組織方便、快捷地使用到信息平臺。同時,要加強有關農業合作社組織的基礎網絡軟硬件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農業產業鏈管理平臺,完善推進合作社信息平臺建設的構建。
專業合作社信息化建設工程投入資金較大、資本回籠時間較長、投資風險較高,這就決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實現信息化轉變過程中政府應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政府應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平臺建設,以促成實現信息化轉型。對于合作社信息技術應用、信息產品開發和專職人員培訓等,可建立專項資金支持,并將此專項資金納入本省的財政預算中;進一步創新農業信息消費補貼機制,將合作社作為補貼對象給予項目扶持,擴大信息化示范社范圍,可通過制定一項五年計劃,保證大多數合作社在5年內基本配置電腦、傳真、復印機、打印機等信息傳送設備,讓更多的合作社享受到信息時代的福利,利用信息技術來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借鑒市場化運作模式的經驗,建立激勵機制,吸引多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合作社信息化建設,采取“政府+合作社+企業”共同投資發展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允許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允許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允許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高度肯定了合作社的發展方向。而在農村建設發展中也證明,合作社可以擴大農民參與基層事務管理,實現農村經濟建設規模化,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存有充足的拓展空間。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信息平臺建設,可以提升合作社綜合經營管理水平,農民通過信息平臺可掌握專業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使農民在國內外市場交易中更具競爭力,引導合作社成為農業發展走向國際舞臺的現代化組織平臺,推進實現長遠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