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皮瓣修復術治療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的臨床療效
李 洋
【摘要】目的 探討皮瓣修復術治療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吉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手部皮膚組織缺損患者58例,均采用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 58例患者均經皮瓣修復術治療,平均住院時間(15.5±2.5)d;痊愈55例(94.8%),患處皮膚顏色、彈性、感覺等均恢復較好;遠端回流障礙1例,出現張力性水泡2例,經對癥處理后均恢復正常。結論 對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患者采用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臨床療效明顯,患者手部膚色、彈性及質地等均恢復良好。
【關鍵詞】皮瓣修復術;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65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5846(2015)10-0103-02
吉林省人民醫院,吉林長春 130021
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在臨床中較為常見,其缺損程度及缺損面積相對較小,但鑒于其獨特性,一般在治療中不能進行直接拉攏縫合,需植皮修復。目前,臨床多采用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皮瓣大多采用虎口背側皮瓣、鄰指皮瓣或魚際皮瓣等[1]。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皮瓣修復術也隨之越來越先進和成熟,對于皮瓣的選取也越來越廣泛,對患者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的治療效果也較為明顯。本研究就皮瓣修復術治療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手部皮膚組織缺損患者58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齡17~60歲,平均(38± 5)歲。58例患者經相關檢查,確診為拇指近節背側皮膚缺損肌腱外露38例,手掌部瘢痕切除后皮膚缺損11例,示指近節背側皮膚缺損9例。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醫護人員需及時對其手部傷口組織進行消毒和異物清理,去除壞死或失活的組織,之后行相關X線片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制訂相應的手術方案,所有手部軟組織損傷患者均采用皮瓣修復術進行治療。術前患者取臥位,進行臂叢神經麻醉;待麻醉藥物起效后,根據X線片檢查結果先將骨折或斷裂的骨塊進行矯正。對于出現拇指骨折的患者,先將拇指外展結合拍片結果將骨折復合,采用克氏針進行骨塊固定;之后對其手部損傷缺損面積進行測量觀察,需注意移植的皮瓣應比實際損傷缺損面積大約20%[2]。手術時先采用氣囊止血帶,以第一掌背動脈中間支為對照點,虎口末端點為參照將皮瓣旋轉切開,將切開的皮瓣掀起并保留其皮膚下組織1.5~2.0 cm,沿創面切口移植并覆蓋在手部缺損部位,皮瓣轉移時應盡量避開對穿支血管的碰觸。選取與第一掌背皮神經中間支以及缺損的手部皮膚軟組織神經吻合度高的皮瓣,可明顯促進缺損部位的恢復效率和神經功能的感知度。手術中,皮瓣移植時要避開其傷口縫合過緊或其蒂部組織扭轉;同時要保證切取皮瓣組織的部位能夠拉攏縫合,不會出現過緊,若拉攏縫合時過緊,應切取手臂內側皮瓣移植縫合,避免影響虎口的恢復并減少其恢復后縮小的發生率[3]。
術后,醫護人員應給予患者抗炎、抗凝或抗感染等藥物預防創口感染;注意定期更換敷料,并保持其無菌清潔;同時告知患者家屬應保持室內通風、清潔和衛生,勤更換患者的被褥和衣物;應進食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以增強抵抗力并促進病情恢復[4]。醫護人員需定時檢查患者患處皮瓣的血運情況,通過對其皮膚顏色、腫脹程度、皮膚溫度等進行仔細觀察,若出現血運阻礙應立即告知醫師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對于術后出現疼痛難忍的患者,醫護人員需叮囑患者及其家屬應避免患肢活動,并對患肢進行輕柔按摩以減輕疼痛,必要時可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進行止痛。所有患者出院后回訪3~6個月,記錄其恢復程度。
58例患者均經皮瓣修復術治療,平均住院時間(15.5±2.5)d;痊愈55例(94.8%),患處皮膚顏色、彈性、感覺等均恢復較好;遠端回流障礙1例,出現張力性水泡2例,經對癥處理后均恢復正常。
手部皮膚軟組織損傷一般由外傷所致,如砸傷、擠壓或事故等,易造成手部指骨、掌骨或肌腱等部位出現嚴重缺損。由于手部皮膚是外露的,不僅具有美觀效果,且手部組織還具有進行拿、抓、握、提等各種運動功能,因此其損傷后會導致手部各種功能出現障礙,若不及時進行救治,會造成其功能的嚴重損傷,甚至導致殘疾,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5]。鑒于手部皮膚軟組織及其功能的獨特性,臨床治療時需采用既能起到美觀性,又能起到良好修復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