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建
普通外科手術切口的感染因素及預防措施
陳國建
【摘要】目的 探討導致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及其預防措施,以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提高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普通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1250例,按是否發生切口感染將患者分為兩組,發生感染的76例患者為觀察組,從未發感染的1174例患者中選取76例患者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體重指數(BMI)、是否合并糖尿病、圍術期用藥情況、是否實施急診手術、切口長度和手術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BMI均明顯大于對照組,合并糖尿病率、圍術期用藥率、急診手術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應對老年患者加強管理,做好術前檢查和相關準備,正確預防應用抗生素,術前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盡可能擇期手術,縮短手術時間,以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切口感染;普通外科;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5846(2015)10-0106-02
任縣醫院,河北邢臺 055150
手術切口感染是普通外科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也是醫院感染的重要類型之一。資料統計顯示,此類型感染約占醫院感染的40%以上[1]。發生切口感染不僅可導致切口愈合緩慢,部分患者還可能會出現切口裂開甚至全身性感染,嚴重威脅其身心健康,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和經濟壓力也隨之增加。研究認為,患者的體重指數(BMI)、醫院環境、抗生素使用情況、住院時間、侵入性操作和切口類型等因素與是否發生切口感染密切相關,而不同科室、不同時期切口感染的發生情況也存在差異[2]。為有效預防普通外科術后切口感染,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我院就對可能引發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其預防措施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入我院接受普通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1250例,其中男620例,女630例;合并高血壓118例,糖尿病6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接受普外科手術治療,其中闌尾炎360例,胃癌292例,直腸癌280例,乳腺癌162例,痔瘡156例。按是否發生切口感染將患者分為兩組,發生感染的76例患者為觀察組,從未發感染的1174例患者中選取76例患者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男39例,女37例,年齡22~72歲,平均(57±1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36例,女40例,年齡14~64歲,平均(46±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使用我院普外科自制的調查表格,包括一般資料和手術相關情況等,由患者逐項填寫,分類統計患者的感染發生率。《醫院感染診斷標準》[3]:①患者切口處有膿性分泌物或有熱、痛、腫、紅等現象;②深部切口處經穿刺或引流可抽出膿液;③切口自然裂開或經醫師打開切口時有局部壓痛感,并伴有發熱(≥38 ℃)或出現膿性分泌物;④經組織病理學或手術探查發現其他感染證據;⑤手術切口為Ⅲ類。依據上述標準于術后第3天和第7天檢測患者的切口。
1.3 觀察指標 調查并記錄兩組患者的BMI、是否合并糖尿病、圍術期用藥情況、是否實施急診手術、切口長度和手術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BMI均明顯大于對照組,合并糖尿病、圍術期用藥率、急診手術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的切口長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相關影響因素比較
在普外科手術中,手術切口是充分暴露手術術野的重要途徑,但切口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程度的創傷,局部皮膚組織的完整性也遭到破壞,皮膚保護屏障受損,術后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其中以切口感
染最為常見[4]。近年來,隨著普通外科手術、麻醉及醫院管理水平的明顯提高,手術切口大多愈合良好,但術后切口感染仍不可避免。本研究結果顯示,普外科術后切口感染與患者的BMI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圍術期用藥情況、急診手術和手術時間等多種因素有關,而與性別、年齡、切口長度無關。
老年患者易患心腦血管疾病或合并其他基礎疾病,機體免疫力較差;加之此類患者動脈硬化的患病率較高,其局部抗感染能力隨之下降,對細菌侵襲的耐受性較低[5],易發生切口感染。因此,應盡可能為老年患者安置單間,對其加強管理,術前注意改善營養水平,有效控制血糖并做好腸道準備。臨床研究發現,正確應用抗生素可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而術前30 min預防應用抗生素,術中加用1次,術后8~10 h再用1次可明顯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率[6]。因此,圍術期應重視使用抗生素,以降低術后切口的感染率。合并糖尿病時患者的血漿滲透壓增高,白細胞吞噬能力降低,機體抗感染力下降。因此,應于術前將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以防發生切口感染。研究證實[7],肥胖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肥胖患者。患者BMI較高時(尤其是>25 kg/m2)其脂肪組織血供較差,不僅抗感染力低下,縫合時還易出現死腔或積血等現象,導致切口感染發生率升高。因此,此類患者接受普外科手術治療時應直切至深層,避免反復切割,及時切除贅出的脂肪,為縫合提供便利。本研究發現,急診手術切口感染率較高,可能與患者存在休克、嚴重創傷、腹腔出血或未充分做好術前準備等有關,同時接受大劑量抗生素可引起病原體入侵感染[8]。因此,應盡可能擇期手術,以降低感染發生率。手術時間越長時,創面暴露時間也隨之增長,機體創傷進一步加大,導致細菌增多,易出現內源性感染,導致術后發生切口感染。術者應提高手術操作水平,還應加強手術室管理,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應對老年患者加強管理,做好術前檢查和相關準備,正確預防應用抗生素,術前有效控制血糖水平,盡可能擇期手術,縮短手術時間,以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瞿成伍.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及干預[J].中國衛生產業, 2011,8(6):78-79.
[2] 阮曉翠,周毛嬰,張騰飛.婦產科腹部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調查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7):935-936.
[3] 袁小蓮,章衛根.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4):717-719.
[4] 牟春山,宋營.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率低的臨床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7):1978-1979.
[5] 楊國才.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122-123.
[6] 李恒,李飛,江山,等.4401例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12):1497-1499.
[7] 沈俊斌,呂振發.普通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18):1474,1481.
[8] 黃博.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2014, 8(16):43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