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秀才
融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教育中的微博使用與方法
□文│余秀才
[摘 要]以微博為主的社交媒介崛起,不僅改變了傳統媒介生態,也對新聞傳播教育產生重大影響。文章在使用與滿足、建構主義與非正式學習等理論基礎上,分析美國高校教育中微博使用的成功范例,探索中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微博使用的理論、觀念與方法。
[關鍵詞]微博 新聞傳播教育 使用與滿足 建構主義 非正式學習
2007年,微博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形式出現,并在拿到SXSW 大獎(South by Southwest Web Award)后一舉成名,成為社交媒介第一平臺。[1]在中國,微博主要集中在新浪、騰訊、搜狐、網易四大平臺,其中尤以新浪微博最為著名。作為流行的社交媒介,微博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三點:信息共享、信息獲取和友誼交往。微博可以通過網絡界面、手機、即時通信工具(IM)和短信服務(SMS)進行寫作和閱讀,這種便捷參與性簡稱為A3,即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人。[2]由于強大的社交功能,微博已經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
微博也廣泛應用于高校教育,但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實踐和研究不多。目前在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主要是將微博作為一種新媒介工具,研究其對傳統媒介生態產生的沖擊與影響,并探索其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使用方法與技巧。至于微博對新聞傳播教育本身所產生的影響與方法,目前學界關注甚少。本文試圖從理論背景與實踐應用層面,并借鑒國外微博教育經驗,探討微博在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的理論觀念與使用方法。
在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微博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只是工具和手段那么簡單,其應用還具有更深的理論支撐和背景。
1.使用與滿足理論
微博作為社交媒介,為高校教育提供了使用與滿足的需求工具。這種需求共分為五類:①認知需要,②情感需要,③個人綜合需要,④社會綜合需要,⑤逃避或緩解壓力需要。[3]微博作為教學中介工具,為傳授雙方的知識與情感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溝通與可能。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新媒體時代孕育的青年在學習習慣上同以往明顯不同。他們的出生伴隨著電纜、有線與無線連接,生活中除了互聯網一無所知。[4]進入高校后,微博的使用滿足了學生知識學習、情感交流以及壓力緩解的需要。從教學效果看,以微博為社交工具,有利于積極開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溝通。微博作為教學中介工具,在美國已有成功案例。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商業學院,已經成功將微博、臉譜等新媒介作為知識傳播的關鍵工具。[5]俄亥俄州立大學使用微博、臉譜等作為尋求與學生進行課程互動與信息溝通的社交工具與方法,教學效果良好。他們甚至將所使用的微博網絡命名為社交蝴蝶,并為其設計蝴蝶標示。[6]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在教學觀上,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與情境性。因此,從建構理論看,以主動姿態為主要形式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應在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獲得重視。
在以微博為主的社交媒介出現之前,建構主義理論能夠引導教師開拓新的教學思維、建構新的教學模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工具手段,此種理論效果在實踐檢驗中大折折扣。微博出現后,以其在參與方面的A3特性,為教師與學生隨時隨地溝通呈現了一種聯接可能,即基于微博的中介媒介功能,學生的學習可以被看作在學生需要時聯接到特定信息點和資料的能力。
3.非正式學習理論
學習可以分為正式學習(Formal Learning)與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兩種,正式學習主要是指在學校的學歷教育和工作后的繼續教育;非正式學習指在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場所發生的,通過非教學性質的社會交往來傳遞和滲透知識,由學習者自我發起、自我調控、自我負責的學習。非正式學習無處不在,這種學習理念與新聞傳播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微博的興起為新聞學子非正式學習提供了交流空間,也改變了信息在學生中間的傳播方式。這種方式引起了相關研究者的注意,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者海克與格萊柏(Hicks and Graber )認為同傳統的反射與協作談話相比,以微博為代表的網絡2.0時代或許可以創建一個不同的學習與信息真實。因此,他們鼓勵研究這些技術以便讓教育者了解如何設計與使用這些新的網絡工具用以增強教學實踐。[7]在MBA學生的經驗證據基礎上,美國的楊彼與魯迪(Yang B and Lu D)兩位學者建議非正式學習應該成為教育的重要部分,因為它增強了學業成績。[8]以微博作為知識建構與交流手段,能激發新聞學生非正式學習時的主動性,方便師生互動交流,包括學生間的合作學習以及發現、處理與運用知識的能力。
微博在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歐美發達國家,微博教學早已得到成功運用,具有很多經典案例。
1.微博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美國,微博的主要工具是推特。推特作為一種增強學生學習的方法對課堂設置有重要影響。[9]許多教師現在已經在課堂中大量使用推特。[10]而且,在美國,很多課程已將推特作為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課內即時反饋工具,如帕瑞(Parry)發現了13種推特課堂使用方法。[11]
高校新聞傳播教學追求開放性與社會性,新聞傳播教學明顯混雜了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兩種方式。教學中微博可便捷網絡發布,為師生教學提供以下平臺:提出問題和給出觀點,資源共享和改變思想,教學與反饋。當然,硬幣具有兩面,微博媒介自身缺陷也顯而易見。但總體看,微博在教學使用中利大于弊。美國學者卡森·魯(Kassens-Noo)研究認為推特能加強高校教育中課堂之外的行為學習,盡管微博字數限制了思想表達,但它仍然增強了非正式學習中的交流。[12]
2.微博的課堂教學使用
高校課堂教學中,微博也可以作為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動態思維和多向交流。德克薩斯大學的兩位教授在課堂教學中,對微博使用做了很好探索。[13]
斯密斯與冉克恩(Smith and Rankin)是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兩位教授,他們在歷史課中將微博納入課堂活動。他們讓課程班的所有學生建立起一個集體賬號并互粉,然后將課程中每周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于正常的課程教學,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推特交流。在推特交流之前,教授會就閱讀和問題對學生做一個摸底調查測驗,然后還會為學生的討論主題設定主題標簽,從而討論更加深入和容易。利用推特討論時,教授使用推特桌面(Tweetdeck)[14]工具將學生的討論投射在大屏幕上。
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的微博實驗展示了如何使用推特來改進傳統討論形式并促進學生參與其他純講座形式的課程。美國學者戴維德·柏瑞(David Parry)認為:微博是他試過的所有方法中最能改變課堂動態的唯一方法。[15]德克薩斯大學中微博教學應用雖然不是發生在新聞傳播課程,但對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卻極具現實探索意義。
3.微博課外教學使用
高校教育中,微博的優勢包括教學及時反饋和過程記錄。這種應用主要包括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首先,學生彼此之間可以對學習活動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學習成果建立賬戶用以交流;其次,微博為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過程和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活動進行實時指導與反應。美國學者艾伯納(Ebner)等以美國應用科技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為例,研究了高校教育中微博在增強面向過程學習中的作用。[16]
在美國應用科技大學微博教學實驗中,實驗學生被要求運用開源工具Laconica[17]在限定時期內匯報他們的行為。學生可以共享、收集和討論給定的講座任務并直接在線提供他們的想法。雖然不是每周報告行為,但微博提供了一種及時展示學習效果的能力。艾伯納(Ebner)等研究者的研究指出,實驗過程中學生使用微博非常頻繁。學生利用微博每天平均發布4.5條微博。這顯示該微博工具主要用于溝通目的,這是一種新的課外學習方法。
美國應用科技大學的微博教學實驗說明,微博帶來的大規模信息流導致了信息管理的新溝通方式和新自我記錄學習方式,微博能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帶來新的互動潛力。高校教學中,微博最大的優勢是超鏈接交流和移動設施所提供的讀寫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共享思想、觀點、興趣和日常工作,甚至可以和更寬廣范圍內的專家聯系。微博也便于學生之間建立微博團體合作學習,所建立的團體通過搜索有趣的網絡內容和每天討論與其他團體交流,這些小的團體信息塊對相關主題學習非常有用。
雖然目前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微博使用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見,但微博使用的相關理論背景與國外教學實踐為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
1.轉變教學觀念
新聞傳播教學中微博媒介的建構使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用戶驅動型教育,即允許學習者在日常學習中扮演更加主動的角色,自主決定何時何地學習和如何學習。新聞傳播教育要從微博中介工具使用獲益,首先需要轉變新聞傳播學科教師觀念。因為教師的態度對教育采用新技術至為關鍵。如果教育者對新技術、新知識、新理念所知甚少,他們就不大可能在其所授的課程中運用這種新技術。依照美國學者維艾(Vie)所說,教育者有必要了解與使用社交網絡以便能夠成功地將這種技術整合在教學過程中。[18]
新聞傳播教育中,利用微博中介工具,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學習。依照美國學者戈博(Gibbs)的觀點,包括學生決定學習什么、怎么學和什么時候學,達到什么效果,使用什么標準與原則,得出什么樣的判斷和結論以及誰做判斷和結論,都以學生為主。[19]換句話說,微博中介的新聞傳播教育明顯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學習。在正式與非正式學習中,利用微博,學生能隨時隨地根據新的條件變化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以達到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與學習動機,并處理他們的思考、動機和行為,評價他們的學習過程,通過自我導向機制,自我中介,成為學習的主動參與者,在自治與自主中獨立獲取知識以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2.激發課內討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當中的個人理解與學習合作,新聞傳播教學中,完全可以借助微博工具加強互動環節設計,活躍課堂交流氣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交流與合作。相對于西方,中國學生在表達上傾向羞澀與內斂,因此在新聞傳播教學上,完全可以借鑒德克薩斯大學歷史學斯密斯與冉克恩(Smith and Rankin)兩教授的做法,在教學中充分納入微博內容,用以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和主動學習動機。此外,許多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課堂往往較大,也適宜應用微博輔助教學。按照常識,如果課堂人數超過200人,這種教學會限制老師與學生有意義的交流。同時由于感到大規模同學的威脅和焦慮犯錯誤而被同學嘲笑,學生往往羞于表達自己對于教學知識的看法與觀點。通過140字的移動匿名互動微博交流,學生會更勇于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促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當然,對于即將走向新聞戰場的新聞學子來說,微博不僅僅是學習交流的中介工具,還是一種信息傳播的新媒介。因此,新聞教育者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以微博媒介為工具,在有限的時間內精心設計課堂安排,以培養學生新聞專業技能。如可以將整個課堂設計為一個編輯部或新聞評論部,對當天的重大社會消息,利用微博進行采訪、編輯、播發;利用微博對當天的重大新聞事件進行簡單新聞評論;也可以在課堂上就熱點事件,連線相關專家或新聞專業人士,進行微博訪談與即時點評。通過諸如此類訓練可以一舉多得,既能訓練學生新媒介使用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與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與課堂情趣。
3.增強非正式學習
新聞傳播學習是進行時的終身學習,僅靠大學四年本科課堂知識教育遠遠不夠,需要學生在課外圍繞新聞專業相關知識做大量非正式學習。同時對于新聞傳播教師來說,課堂有限時間也不足以傳播大量新聞傳播知識,可以考慮將課堂講授中難以展開和需要增補的知識制作成在線課程,發布在微博平臺,供學生學習;學生也可以利用專門建立的課程賬號,對老師的課程進行評價,師生之間可以就教學得失互相檢討、互相學習。
整體看,微博教學運用主要集中于非正式學習,業余時間,學生可以利用微博進行各種知識查詢和信息檢索,同學之間可以隨時交流學習心得和知識感悟,同時老師也可以利用微博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及時進行監督、指導與反饋。如果具備必要條件和設備,高校新聞學院可以建立和租用類似CIROP.RO[20]的社交媒介專門教學平臺,這種教學平臺能為新聞教育提供更加高效的專業開放與協作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學生課程學習與教育模式的需要。
在高校教育中,微博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與工具,微博在新聞傳播教育中的使用,不僅能豐富課內教學,改變課堂生態,更能增強學生非正式學習動機,將以教師為主的灌輸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自我導向學習。目前國內外許多高校與專業已將微博納入教學環節,但令人遺憾的是,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卻鮮有成功案例。因此,今后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中,微博的實踐與運用需要進一步探索與加強。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注釋:
[1]http://2007.sxsw.com/interactive/web_awards/winners/ [2]Ebner M, Lienhardt C, Rohs M, et al. Microblogs in Higher Education–A chance to facilitate informal and process-orient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1): 92-100
[3]Elihu Katz, Michael Gurevitch, and Hadassah Haas, “On the Use of the Mass Media for Important Thing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8 (April 1973): 164–81
[4]Bauman, Z. Forty-four letters from the liquid modern world. Cambridge, Polity, 2010
[5]Campbell, D. (2008). Reaching Students Where They Live. BizEd. 7: 60-61
[6]Th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 for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s in Higher Education
[7]Hicks A and Graber A (2010) Shifting paradigms: Teaching, learning and Web 2.0. 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 38(4): 621–33
[8]Yang B and Lu D (2001) Predi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MBA suc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7(1): 15–20
[9]Ebner M (2009) Introducing live microblogging: How single presentations can be enhanced by the mass.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 2(1): 108–19
[10]Young J (2009) .Teaching with Twitter: Not for the faint of heart.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vailable at: http://chronicle.com/article/Teaching-With-Twitter-Not-for/49230/.
[11]Parry B (2008) Twitter for academia. Available at: http://academhack.outsidethetext.com/home/2008/twitterfor-academia/.
[12]Kassens-Noor E (2012) Twitter as a teaching practice to enhance active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sustainable tweets.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13(1): 9–21
[13]Rankin, M.: Some general comments on the “twitter experiment” (2009), http://www.utdallas.edu/~mrankin/ usweb/twitterconclusions.htm;Smith, K., Rankin, M.: The twitter experiment – bringing twitter to the classroom at UT Dallas (April 2009), http://kesmit3.blogspot. com/2009/04/twitter-experiment-bringing-twitter-to.html [14]http://www.tweetdeck.com/ is a Twitter client that allows creating columns for specific views on your Twitter channel.
[15]Parry, D.: Twitter for academia (January 2008), http://academhack.outsidethetext.com/home/2008/twitterfor-academia/;Young, J.R.: A professor’s tips for using twitter in the classroom (January 2008), http:// chronicle.com/blogPost/A-Professor-s-Tips-for-9. using/3643
[16]Ebner, M., Lienhardt, C., Rohs, M., Meyer, I.: Microblogs in higher education – a chance to facilitate informal and process oriente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17]StatusNet (formerly known as Laconica) is an open source microblogging server aiming to be an alternative to Twitter. See http://status.net for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StatusNet.
[18]Vie S (2008) Digital divide 2.0: ‘generation M’ and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the composition classroom.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25(2): 9–23
[19]Gibbs G (1995). Assessing Student Centred Courses. Oxford: Oxford Centre for Staf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20]Holotescu C, Grosseck G. Using microblogging to deliver online courses. Case-study: Cirip. ro.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09, 1(1): 49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