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榮泉
試析我國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現狀與發展思路
□文│陳榮泉
外國文學的出版在我國對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文化呈現多元化趨勢的今天,優秀、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本文以此為視角,分析了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現狀,討論了其影響因素,明確了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方向和思路。
外國文學 翻譯 出版 市場模式 出版方向
近年來,我國本土文學在部分優秀作家的帶領下已經走向了世界的前沿,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和深入關注。[1]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我國和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結構調整,文化與文學的范式也在積極地作出轉變,引進和出版外國文學作品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這一現象的合理和客觀的迎合。[2]外國文學的出版發行在我國擴大開放和與海外的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但能夠促進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還能進一步提高我國國民的素養。尤其在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出版優秀、經典和最新的外國文學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近年來,我國出版業一方面放眼世界,翻譯出版了大量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讀者的閱讀訴求;另一方面,在語種、國別、法律、市場和國際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外國文學的翻譯出版遭遇了嚴峻挑戰。
1.優秀翻譯及出版方面人才的欠缺
在我國,歐美、俄羅斯等國家作家的作品一直是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重點與熱門。而近年來,韓國和非洲國家的文學作品也正在受到國內出版機構的關注,作品被出版的數量不斷上升。[3]這樣一來,不但擴大了文學出版的選題范圍,也對譯介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出版機構為此傾注大量精力的同時,一些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比如,隨著出版需求的不斷提升,優秀的翻譯與編輯人才顯得十分欠缺,一些出版機構由于缺少相應語種的翻譯、編審和編輯,而使其陷入了危機之中——選題者又是譯者、編者也是校訂者、推廣者也是選題者——外國文學出版發行的質量也就難以得到保證。
2.侵權官司頻發
自新世紀以來,我國每年花在收購版權和支付海外著作權人版稅上的費用都很高。可是由于較低的準入門檻加上利益的驅使,一些明顯缺乏外國文學專業出版能力和版權管理能力的出版機構也不斷地匯入這一行業和領域之中。[4]而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這些新進入的競爭對手卻以惡性競爭的方式對其競爭對手進行排擠,與此同時,漠視版權的歸屬,將市場上熱銷的外國文學作品譯本進行改寫后便以新譯本的形式重新推向了市場。之所以出現了這樣的狀況,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業的準入門檻過低,使得一些明顯違背出版初衷的出版機構趁虛而入,擾亂市場秩序。這樣一來,外國文學作品的質量也就難以得到保障,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授權機構都會以對作品的抄襲、變相抄襲或者剽竊、粗制濫造為名,對出版機構發起侵權訴訟,這對我國出版行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3.功利化傾向明顯
近年來,在網絡文化和電視劇文化等因素的同時作用下,我國的部分出版機構將出版重點放在了穿越和奇幻題材等方面,甚至出現了互相爭搶的局面,真正靜下心來出版有價值、成系統的叢書和套書并不多見。雖然部分實力較強的出版機構在做外國文學的出版工作,出版的文學作品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和贊嘆。[5~7]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民營出版機構以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為前提,通過資本運營等方式獲得超額利潤。可是,這些出版機構在基礎工作方面卻做得并不理想,其態度與出版業的初衷有明顯的背離。甚至一些出版機構的出版模式已經扭曲,在出版外國文學作品時只署上作家的名字,而將其國別去掉。這樣做的目的是因為出版機構估計到了作家的名氣問題,而此法恰恰是舍本逐末,將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作品埋沒,也明顯不合版權的規矩。
近年來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勢頭漸強,表現為引進版權的范圍擴大,出版新書的品種增加,文集、全集的出版增多,外國文學名著的新譯本不斷涌現。但與此同時,抄襲、變相抄襲、剽竊、一稿多出等亂象有加劇之勢。比如,集合了26部作品、用12種語言寫成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集竟由同一譯者“翻譯”。該《諾貝爾文學獎文集》的譯者只有一人,令國內翻譯界和出版界大為震動。這種以“翻譯”冒充“著作”的做法,深刻表明了一些出版機構,所謂的作者、作家等唯利是圖的目的。
4.海外出版沖擊國內市場
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圖書發行市場就逐步實現了對外開放。雖然現當代外國文學市場在短期內并不會出現明顯的擴展,讀者對于外國文學的閱讀熱情和閱讀訴求也只能在長期的培養之后才能被確定下來。但即便如此,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出版市場的開放為國際上大型的出版集團提供一個漂亮的突破口,他們是不會滿足僅向國內出版機構轉讓中文版權的,而是會通過合作出版的形式,逐漸主動介入中國市場。如此一來,我國出版機構在獨立引進、出版外國文學作品方面就會遭遇明顯的困難,出版成本也必然會水漲船高,而將這一成本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之后,又會推高文學作品的市場價格,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外國出版機構的下風,形成對我國本土出版機構的強烈沖擊。
我國出版業已經逐步完成了市場化變革,外國文學出版工作也要按照市場發展的模式確定自身的定位和戰略取向。這就需要從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繼而確定其出版的方向。
1.審美因素
文學是美的藝術。這種藝術的呈現是通過文字、詞句實現的。因此,在外國文學出版問題上,對原文的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優質的翻譯工作會原汁原味地呈現作者的本意,能夠將讀者帶入真實的作品場景之中,在身臨其境中完成對美、對藝術的訴求。[8]但是,近年來,雖然翻譯出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優秀的翻譯人員正在成為一種短缺的資源。這種資源的缺失直接導致的便是翻譯作品質量的下降,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一定會產生大量的疑問,不僅影響閱讀的效果,文學作品的美的特性和藝術屬性也就大打折扣。長此以往,一些讀者要么選擇直接購買外國文學原著,要么放棄對外國文學的閱讀。無論是其中的哪一種最終呈現出來,都會直接影響到外國文學翻譯的出版市場。
2.讀者因素
讀者對于出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是即便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的讀者市場還并沒有達到理想化的程度。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對讀者市場來說,社會價值體系會對讀者的閱讀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當前情況下,我國對于外國文學出版工作(包括本土文學的出版)實際上都曾經走進了一個典型的誤區——出版機構熱衷于對文學作品的發掘和出版,而對于讀者市場的冷清以及冷清背后的對于閱讀的漠然并不關心。而事實上,我國讀者對于引進的出版物需求并沒有真正被發掘出來,因此,難以全面展現出版行為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
3.文化因素
外國文學的翻譯出版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因此影響其效率和效果的因素必定是多方面的。以出版市場的文化因素為例,出版外國文學作品要考慮到出版市場文化的立場選擇問題,需要對時代發展的背景、文學作品母語語境的文化征候等進行細致分析。[9]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到外國文學翻譯出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這是因為,文化會影響讀者群體的形成和閱讀消費的傾向性。因此,在翻譯出版外國文學的過程中,就需要全面了解特定讀者群體的文化傾向與價值取向。否則,偏離了讀者群體的知識本源,選擇了錯誤的表達途徑和表征方式,都將置外國文學的出版于困境之中。
如,以鳳凰出版集團、譯林出版社為代表的多家出版機構出版了桑多·馬芮的《偽裝成獨白的愛情》《余燼》《一個公民的自白》等幾部書。但是,這幾部書的翻譯出版工作基本都是在意大利語、英語、匈牙利語、法語等版本出版之后進行的。我國的一些出版機構之所以會緊隨其后,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閱讀過其他版本的讀者對作者以及作品的文化認同。
近30年來,我國外國文學作品的出版并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對外國文學名著的重印和外國暢銷書的翻譯上。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以市場模式為基礎,重新確定外國文學的出版方向,以更為完整、更加全面的視角,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出版進行籌劃,能夠使讀者在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時豐富知識、開拓視野。
1.加強對大眾文學的出版和研究
在外國文學體系中,無論是英美等發達國家還是其他國家和地區,在出版的文學作品中既有嚴肅的文學作品,也有大量的通俗性和消遣性的讀物。兩種風格的文學作品針對不同的人群,前者以學術性研究者和文學愛好者為閱讀對象,后者則針對大眾。因此,為了使更多的讀者受益,就應該選擇或者借鑒出版市場成熟國家的模式,向大眾推廣通俗類的小說或者暢銷書。同時,我們還應當樹立正確的態度,通過探討和研究,將其內容酌情進行取舍。
2.增加積極向上的外國文學作品的出版量
當今世界的社會形態是十分復雜的,無論是文化維度和知識體系,無論是價值觀念還是行為模式,都前所未有的多樣化了。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如果對外國文學作品不進行斟酌地一股腦引進和出版,勢必會將一些文化的糟粕也引進到我國社會中,產生消極后果。因此,為了使讀者在閱讀之后能夠形成有利于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的正能量,就需要增加積極向上的外國文學作品的出版量。比如,將世界范圍內有成就的名人事跡進行出版,尤其要對其堅強的品格、合作的意愿、豁達的心胸、強烈的自信進行弘揚,以此啟發和激勵讀者自強自立、無私奉獻。
3.堅定外國文學的出版方向,建立出版工作的輔助機制
為了使我國外國文學作品的出版工作順利地實施,需要堅定外國文學的出版方向,建立出版工作的輔助機制,保證出版工作能夠與市場模式保持一致:在我國本土出版機構出版外國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海外出版機構也對我國的出版市場形成了嚴重的威脅,這樣一來,就要求我們在版權引進方面更加規范和嚴格。外國文學的翻譯出版工作應設立準入制度,最大限度地遏制外國文學出版領域侵權事件的發生,提高出版物的質量。同時,要通過激勵措施,讓更多具備外國文學出版資質的出版機構進入這一行業之中,并對侵權、盜版的出版機構實施嚴厲的打擊,提高其違法的成本。
從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我國的外國文學的翻譯出版,在收到了良好效果的同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需要按照市場發展的模式確定外國文學的出版方向和與時俱進的出版理念,加強對翻譯、編輯的培訓與管理,以新的管理方式和銷售手段推動我國外國文學翻譯出版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
注釋:
[1]古澄. 2011年外國文學出版之我見[N].文藝報,2011-12-12
[2]湖南人民出版社譯文編輯室.認真慎重地做好外國文學的翻譯出版工作[J].美育,1999(3)
[3]劉彬,李苑.膾炙人口的譯作為何少了——訪中國版協外國文學出版研究會秘書長李景端[N].光明日報,2011-11-18
[4]王煒.外國文學名著的出版與讀者市場[J].編輯之友,2006(3)
[5]章祖德.外國文學出版與市場艱難接軌[J].中國出版,2001(1)
[6]肖東發.試論出版史的研究內容和研究任務[J].出版發行研究,2002(2)
[7]石宗源.打造精品力作 傳承出版文化[J].出版科學,2004(6)
[8](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卷五·申鄭[M].北京:中華書局,2004
[9]謝宇.世界的文學,文學的世界——看“外國文學簡史叢書”的出版[J].中國出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