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浙江服裝產業升級
王珍
全球價值鏈下的產業升級由低級到高級一般分為:(1)流程升級,即通過引進新技術,改進加工工藝,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優勢;(2)產品升級,即通過引入更高端的生產線來增加產品的附加值;(3)功能升級,即獲得鏈上更新、更好的功能以增加經濟活動的價值,從基本加工到“貼牌生產”(OEM)到自己設計制造(ODM)再到自有品牌制造(OBM)的轉換常常被視為規范的功能升級路徑;(4)鏈條升級或跨產業升級(Inter-sector Upgrading),即企業利用已有的競爭優勢,從一條價值鏈轉到另一條更加有利可圖的全球價值鏈中。中國加入WTO以來,對浙江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就是紡織服裝業。在國際金融危機后,面對人民幣升值、全球經濟下滑、勞動力成本上升等情況,浙江服裝出口下降嚴重,企業大批倒閉,暴露了該產業發展中存在“大而不強”的弱點。在經濟新常態下,未來浙江服裝產業應以功能升級為主,流程升級和產品升級為輔,注重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拓展產品種類,提高產品附加值,最終實現由產品制造環節優勢向價值鏈優勢的轉換。
服裝產業是浙江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浙江的支柱產業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浙江已經擁有一個龐大的服裝加工體系,服裝產業優勢明顯,是我國服裝加工和出口大省之一。2013年,浙江服裝行業產量占全國的13.44%,僅次于廣東和江蘇省,位居全國第三。浙江也是服裝出口大省,2013年浙江服裝出口額僅次于廣東,位于全國第二。經過多年發展,浙江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服裝產業集聚地之一。浙江服裝企業以民營資本為主,對出口的貢獻達到70%以上,涌現了一大批具有相當實力的民營龍頭企業并形成了名牌產品梯隊格局。同時,浙江服裝的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數字技術、CAM和CAD等先進技術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然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服裝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的特征。
——研發設計水平低。服裝產業的價值鏈包括設計、制造、品牌營銷三個環節,其中設計屬于知識密集型環節,處于價值鏈上游,附加值高,設計環節需要高素質的設計人才、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CAD)以及較高的資金投入,直接決定品牌環節的成敗。全球服裝價值鏈的設計環節主要集中在法國和意大利,擁有很多國際知名品牌,是世界時尚中心,引導著全球服裝的潮流。而浙江服裝產業的設計水平低,僅有20%左右的企業擁有設計職能,專門的服裝設計機構則寥寥無幾。
——加工制造環節發達。服裝的制造環節屬于勞動密集型環節,處于價值鏈的中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球服裝的制造環節從香港、臺灣等地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浙江豐富的紡織資源、廉價勞動力和大量外貿訂單為浙江服裝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眾多浙江服裝企業開始開展OEM業務,以此方式嵌入到購買者驅動的全球服裝價值鏈中。同時,隨著服裝制造設備和技術的更新和完善,浙江服裝產業形成了以服裝設計、紡織原材料供應、面料供應、輔料供應、專業市場、服裝加工、出口和零售的營銷網絡等鏈接組成的較完整的產業鏈。但由于上游環節的面料和服裝的設計研發水平較低,高端面料嚴重依賴進口,服裝設計水平低,大多服裝企業通過貼牌加工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
——營銷和品牌環節薄弱。營銷和品牌環節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環節,處于價值鏈的下游,需要高素質的營銷人才、先進的管理模式、順暢的營銷網絡和大量的營銷費用,其資金和技術門檻很高,美國、西歐和中國香港擁有龐大的營銷網絡和品牌效應,而浙江雖然有雅戈爾、法派等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但與國外知名品牌相比,缺乏品牌優勢、國際營銷經驗以及海外自主營銷網絡,在國際市場上只能通過國外經銷商進行銷售,或通過外商貼牌方式進入國際市場,使得浙江服裝產業在營銷環節處于被控制的局面。
產品檔次整體偏低、產業組織結構落后。浙江服裝產業雖然擁有較完整的產業鏈,但缺乏發達國家所具有的資本、技術、信息和高素質勞動力等高級生產要素,只能以勞動力密集的比較優勢,通過貼牌加工方式嵌入到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現有產品多為低技術、低附加值產品的產品,消費者認同度不高。同時,服裝產業大多為民營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企業間簡單的模仿抄襲行為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業集中度不高,缺乏能代表行業先進水平的龍頭企業,大量同類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制約了服裝行業的有序發展,嚴重影響企業品牌的提升和影響力的擴大。
設計能力薄弱、創新能力不足。由于長期從事貼牌業務,大部分設計來自國外客戶,浙江服裝企業整體設計和創新能力薄弱。而各企業之間互相模仿和知識侵權的現象,阻礙了一些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進行深層次、長期的技術創新。同時,浙江服裝企業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的應用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大多企業沒有專利技術發明,極少企業從事原創設計。與服裝產業的生產能力相比,浙江服裝專業設計人員嚴重不足。
品牌意識淡薄,貼牌現象嚴重。浙江服裝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勞動力比較優勢下選擇的貼牌生產,這種以委托加工和貼牌定制為基本方式謀求開放成長的“走出去”路徑,雖然給許多中小服裝企業帶來眼前的繁榮,但因為信息來源和銷售渠道被國外采購商牢牢地控制,使得出口企業與目標市場之間形成區隔,服裝生產企業不僅無法及時了解服裝的消費特征與需求結構,而且還妨礙其自有品牌的國際推廣,嚴重阻礙了其向價值鏈兩端的延伸。此外,由于資金有限及對市場的駕馭能力較低,大多企業不愿承擔建立自有品牌和營銷渠道的費用和風險,只能徘徊在服裝價值鏈中的加工環節,賺取微薄的加工費。
行業管理尚顯落后,產業信息化建設滯后。浙江雖然成立了服裝行業協會,在維護行業公平競爭,溝通會員與政府、社會的關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較少組織開展行業性的專題研討,對涉及維護會員企業合法權益等實質性問題沒有妥善的解決方案,頻頻發生由于技術協議和產品圖樣等不規范引致的法律爭端。同時,由于服裝流行的周期短,信息化成為服裝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但浙江服裝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滯后,缺乏既具有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和服裝設計操作經驗,又能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服裝企業大多不愿也無力承擔進行信息化建設所需的投入,制約了服裝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
借鑒國際經驗,實施價值鏈“切片”外移。價值鏈“切片”外移是指對價值鏈進行“切片”,把價值鏈中的中低端環節轉移到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和地區,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曾將低端的制造環節轉移到中國、印度、非洲等地,而將研發設計、商品營銷和品牌服務等高附加值的環節留在本地。浙江服裝產業也應借鑒國際經驗,注重全球化布局,采取“走出去”戰略,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將勞動密集型的制造環節轉移到印度、拉美、越南或國內中西部等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同時,浙江服裝也可通過并購或參股等方式,對國外品牌、營銷渠道、專利等進行滲透,最大程度地優化配置國際資源,實現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提升。
著力自主創新,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抓住全球生產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提高服裝設計的創新能力,開發服裝新型面料,提高面料檔次,同時開發綠色環保染料和工藝,全面提升產品檔次和技術水平。鼓勵服裝企業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優勢產業,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推進CAD、CAM等技術的應用,做好面料、輔料生產企業與服裝制造企業的產品對接,盡快完成從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的轉型升級。鼓勵跨國公司來浙江成立研發中心,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育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攻克一批面向浙江區域經濟和服裝產業的技術難題,最終形成集研發、設計、制造和銷售于一體的質量效益型的產業結構,提升浙江服裝在“微笑曲線”中的位置。
加快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競爭力。品牌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產品附加值的大小,雖然浙江服裝產業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但以中低檔產品為主,處于以量取勝的階段。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今天,品牌地位并非體現在產品本身,而要融入到消費者的內心深處。浙江服裝必須注重品牌建設和品牌運作,加大品牌建設力度,細分市場,打造個性化品牌,創造品牌的文化內涵,使企業文化滲透到設計和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反映出消費者的價值觀并能滿足其需求傾向,提升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同時,還應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在保證產品品質的基礎上,運用營銷手段提升品牌的市場形象,加快浙江服裝品牌市場的發展壯大,力爭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滿足國際服裝市場日益個性化、時裝化和高檔化的需求。
建設服務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政府職能部門要實現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一是積極引導浙江服裝企業建立企業戰略聯盟,協調各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實現人才資源共享、共同承擔研發費用,推動服裝行業關鍵技術的整體突破。二是鼓勵具有技術、資金或品牌優勢的服裝企業兼并其他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形成規模效益,生產高品位、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縮短產業鏈,減少流通環節,增強競爭力。三是鼓勵上規模的出口企業在國外建立各種類型的銷售網絡或研發中心,選擇技術合作、對外直接投資、合資、并購等途徑走出去,實現從OEM向ODM、OBM的升級。最后,政府部門還應幫助企業到境外參展、注冊商標、申請國際通用標準認證等并能予以一定的補貼,在服裝企業應對國外各種貿易壁壘和非貿易壁壘時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加大知識產權和品牌商標保護的力度,通過各種渠道提高企業管理者知識層次與決策水平,實現服裝產業經濟的新跨越。
作者單位: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