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我國內貿流通發展特點與政策建議——全國內貿專家座談會綜述
周麗群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市100070)
摘要: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內貿流通呈現以下新特征:消費市場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流通企業原有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供給不足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并存,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消費漸成主流,信息、服務消費增長明顯,大眾消費穩步回升,綠色健康消費深入人心。對此,要以階段論、配合論、問題論、差別論等科學的方法論正確認識和應對;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大趨勢,規范促進電商發展,充分發揮實體店功能,提升連鎖經營水平,促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和諧共存;以內貿流通創新為引領,以內貿領域改革為動力,以加強流通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法治化營商環境構建為保障,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流通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法治化;營商環境
2014年12月12日,商務部舉辦全國內貿專家座談會,回顧2014年全國內貿流通工作,研究推進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內貿流通工作的思路和對策。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中國市場學會資深會長高鐵生,遼寧省商會會長趙穎琦,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晁鋼令等10位專家和商務部相關司局負責人與會。現將會議內容及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2014年,全國商務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總體要求,進一步轉變職能,在營造法治化環境、促進消費增長、推動行業轉型和創新發展等方面取得成效,內貿流通工作實現了新發展。
1.商貿物流發展實現新突破
近兩年,商務部深入貫徹國務院部分城市物流工作座談會精神,兩次召開全國性會議進行部署,扎實推進相關工作。
(1)積極推進商貿物流標準化建設。商務部會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建立工作機制,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商貿物流標準化工作的意見》及專項行動計劃,確定北京、上海、廣州作為第一批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依托重點企業積極推動物流標準的應用與實施。
(2)大力發展城市物流配送。在太原、長春等22個城市開展共同配送試點,編制、印發了《全國城市配送發展指引》《第三方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案例指引》《全國商貿功能區發展指引》等,有效指導試點工作。
(3)積極發展專業化第三方物流。出臺《關于促進商貿物流發展的實施意見》,結合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集成“營改增”、車輛管理等政策,引導企業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
(4)促進快遞物流與網絡零售協同發展試點。會同財政部、國家郵政局出臺《關于促進快遞服務與網絡零售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天津、石家莊、杭州、福州、貴陽等5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探索城市配送車輛規范運營、配送站點建設等新模式。
兩年來,商貿物流領域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是城市物流配送水平有所提升。試點城市應用物聯網、自動揀選、節能冷藏等先進技術,構建了以物流分撥中心、配送中心、末端配送點和配送信息服務平臺為支撐的物流配送網絡,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配送車輛通行難、停靠難、裝卸難等問題,提高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效率。據初步統計,試點城市共同配送覆蓋率達到55%以上,試點企業物流配送成本降低5個百分點以上。二是物流模式推陳出新。通過試點,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物流模式脫穎而出,如以物流園區為載體貫通城區內外的共同配送模式,以專業批發市場為載體的商戶共同配送模式,以商貿連鎖企業為載體的門店間共同配送模式,以社區便利店等服務設施為載體的“網訂店取(送)”、智能自助提貨柜等末端共同配送模式等等。各地在實踐中也不斷發展創新,呈現出城市配送與城際配送、商貿物流與工業物流、“宅配”與“店配”、網絡電商與實體店商、末端配送與社區服務五大融合發展趨勢。
2.電子商務成為內貿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商務部著力推動電子商務發展。一方面,完善相關制度環境,積極參與和推進電子商務立法,推動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法律修訂;另一方面,大力促進農村、農產品的電子商務應用,開通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推動農產品網上購銷對接常態化,整合商務部農產品自動產銷對接平臺,建立農產品賣難預警救助機制,在黑龍江、河北、河南等8個地區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推出農產品電子商務系列節目,宣傳推廣成功經驗等。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和網絡零售持續快速增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交易額不斷擴大。2013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0萬億元,五年來翻了兩番,其中網絡零售額達1.85萬億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1.82萬億元,接近2013年全年交易額,相當于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6%。
(2)消費群體數量迅速增長。2014年上半年,網民超過6億人,手機網民達5億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32億人。
(3)交易范圍不斷拓展。交易商品由傳統的書籍、電子產品、服裝等擴展到生鮮、汽車、房產、醫藥等各類商品以及文化、創意、金融、保險等服務領域,跨地域、跨國境交易發展迅速。
(4)移動交易異軍突起。2014年“雙11”當天,天貓淘寶銷售額達到571億元,同比增長63%,其中移動終端交易額達到243億元,比上年增長354%。
3.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邁出新步伐
我國中小商貿流通企業(含個體工商戶)總數達4250萬戶,占商貿流通企業總數的99.8%,占全國中小企業總數的78.5%,在繁榮市場、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推進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建設。例如:開展中小商貿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試點,制定了《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指引》,探索促進中小企業連鎖式、集聚式、平臺式、品牌式發展的經驗,目前已經在48個地區開展平臺建設試點;針對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抵押資產不足、流動資金貸款“短、小、頻、急”的特點,多措并舉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通過組織銀企對接團貸、組建互助合作基金、提供貸款擔保補貼、發展典當融資等方式,幫助中小商貿流通企業獲得貸款。
(2)為眾多企業解決現實難題。一是較好地滿足了企業的現實需求。截至目前,累計受益企業已超過29萬家/次,為6萬多家企業提供各類信息咨詢服務,為1.8萬余家企業解決有關管理問題,幫助近10萬家企業獲得各類融資近1200億元。二是依托平臺有效整合了各類服務資源。各地服務平臺逐步承擔統計監測、展會組織、資金申報、備案受理等相關服務工作,已成為基層商務主管部門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的綜合性平臺。三是促進了各類企業融合發展。例如,青島市把服務對象擴大到外貿、外資領域的中小企業,打造內外貿一體化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浙江省金華市服務平臺承接了服務工業領域中小企業的職能,促進了工貿企業一體化。
4.公益性批發市場建設創出新模式
2014年以來,商務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13個部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意見》,積極探索市場化環境下公益性市場功能的實現路徑,穩妥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試點。
(1)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重點。一是明確公益性農產品市場的主要功能。強化公益性農產品市場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運行、促進食品安全、推動綠色環保的功能,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宏觀調控、保障民生的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二是強化公益性市場建設和運營機制。堅持投資與運營分離,政府對公益性市場進行監管,通過建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設立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基金、采取公私合營(PPP)等多種方式,探索公益性農產品市場的投資保障、運營管理和政府監管機制。三是注重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在北京、浙江、重慶等10個地區推進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重點支持跨區域的公益性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上海、江蘇、寧夏等地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采取改造補助、產權回購回租、公建配套等綜合措施,硬化、細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加大公益性農產品零售市場建設力度。
(2)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建設成效初步顯現。全國范圍內沒有發生重大的“賣難”“買貴”問題,局部地區出現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也得到了及時有效的化解。第一,保障市場供應能力明顯增強。北京市依托市場與河北、山西、山東等蔬菜生產大省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銷合作機制,在蔬菜自給率不足20%的情況下,有效保障了首都市場供應。第二,穩定市場運行能力顯著提升。寧夏通過加強鮮活農產品零售終端建設,鮮菜價格指數漲幅由2012年的10.6%降至2014年上半年的5%。南京市將交易手續費控制在2%左右,約為行業平均收費標準的一半,社區直供菜價也低于市場平均價的15%-20%。第三,有效促進農產品安全流通。深圳率先引入第三方進行農產品質量檢測,并由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駐場監管,市場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高達99.79%。第四,在推動節能環保方面發揮示范作用。深圳海吉星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節能減排環保設施,實施廢水和廢棄物回收利用,每天可處理廢棄物約200噸,占全市每日垃圾產生量的2%左右。
5.大眾餐飲成為行業轉型新方向
2013年以來,我國餐飲市場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餐飲企業營業收入增幅放緩,高端餐飲企業經營困難。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推動餐飲行業轉型。
(1)主要措施。一是把握特點,引導轉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掌握行業轉型發展情況,研究對策措施,并將典型經驗印發各地學習。二是出臺文件,推動轉型。印發了《商務部關于加快發展大眾化餐飲的指導意見》,指導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上下聯動、多措并舉推動餐飲業轉型發展。三是開展試點,探索轉型。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優化環境、促進餐飲業轉型發展試點工作,減輕企業不合理負擔。四是制定法規,規范轉型。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出臺了《餐飲業經營管理辦法(試行)》,鼓勵發展大眾化餐飲,對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規范。
(2)行業轉型效果明顯。第一,大眾化餐飲成為主流。廣大餐飲企業積極調整過去依靠高端消費的經營模式,面向大眾化經營,一些緊跟市場的大眾化餐飲品牌得到了市場認可,業績良好。據中國烹飪協會統計,過去全國餐飲百強企業基本上是經營高檔餐飲的,但目前快餐類企業增加到19家,營業收入已占總額的38.3%,大眾化餐飲已占全國餐飲市場的80%。在一線城市,上萬平方米的餐飲企業已很少見,數千平方米的餐館也在減少,“小而精”的特色店、連鎖店成為餐飲業發展的主流業態。第二,銷售額穩中有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全國餐飲收入同比增長9.7%,比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5%;一度經營較為困難的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收入同比增長2%,比上年同期提高3.8個百分點。第三,涌現出一批轉型新模式。如天津狗不理集團發揮品牌優勢,形成以商務型酒店為主體、旅游酒店為特色、高端餐飲品牌和主題餐廳為重要補充、食品工業為方向的全新發展格局;北京全聚德集團創建連鎖零售食品店,形成了質量穩定、良性發展的連鎖經營模式;山東凈雅集團實施了“多業態組合、多模式發展、多品牌經營”策略。
6.會展業規范轉型呈現新氣象
(1)規范和引導會展業發展。近年來,商務部會同各部門加強對會展業的規范和引導。一是清理規范政府辦展。對各級黨政機關主辦展會進行大幅精簡,通過購買社會服務交由行業協會和企業主辦,提高展會運作市場化水平。二是加強行業引導。出臺了《商務部關于“十二五”期間推動會展業發展的指導性意見》,完善政策體系。三是支持中小企業參加重點展會。2009-2014年底,支持重點展會的數量達到403個,受惠企業累計近8萬家。四是健全行業標準和統計方法。組織開展11項展會國家標準的制定,推動《經濟貿易展覽會術語》重點標準實施。
(2)會展業在轉型中呈現新特點。第一,政府辦展顯著減少。2014年黨政機關主辦展會由上一年度的559個減少到379個,減少32%。第二,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據統計,2014年全國舉辦5000平方米以上的展會7319個,同比增長1.8%;展出總面積合計939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5%;展覽業直接產值達3870億元人民幣,帶動社會就業2777萬人,拉動相關產業收入超過3萬億元。第三,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目前國際展覽業協會(UFI)的中國會員達到84個,我國通過國際展覽業協會認證展會69個,其中境內認證展覽66個,涌現出一批品牌展會,會展業國際影響力逐步增強。
7.重點商品追溯體系建設取得新成效
為在流通環節解決肉菜、中藥材等商品質量問題,從2010年開始,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分批支持14個省份、62個城市建設肉菜、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
(1)逐步擴大覆蓋面,增強規模優勢。目前,前兩批20個試點城市已在6000多家企業建成肉菜追溯體系,初步形成輻射全國、連接城鄉的肉菜流通追溯網絡,實現對每天3萬多噸、300余種肉類蔬菜產、運、批、零的全鏈條信息化可追溯管理,第一批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試點的4個城市也已經試運行。目前追溯體系建設已覆蓋75個市的3萬多家企業,總受益人口達到4億多人。
(2)統一建設,加強平臺一體化管理。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分級建設、分級管理”原則,分步建設中央、省、市三級平臺,形成全國互連互通、協調運作、功能互補的一體化管理體制,目前已有24個城市平臺與中央平臺順利對接。
(3)制定制度規范,健全標準體系。制定了總體建設規范,實現了全國范圍內采集指標、編碼規則、傳輸格式、接口規范、追溯規程“五統一”。
8.商務誠信體系建設明確新任務
(1)加強商務誠信制度建設。發布了《商務部關于加快推進商務誠信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以行政管理信息共享、社會化綜合信用評價和第三方專業信用評價“三項機制”建設為重點,推動全國商務領域誠信建設工作。
(2)推進商務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啟動“商務領域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將逐步建成以行業信息為重點、以資質企業信息為主體、覆蓋全國各省市區的信用信息平臺。
(3)開展商務誠信文化建設。開展“誠信興商宣傳月”活動,指導181家全國性商(協)會參與行業信用評價,舉辦“中國信用企業網絡展”及信用企業發布活動。
9.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商務部充分利用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會同有關部門著力推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
(1)集中清理妨礙公平競爭的規定。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商務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集中清理地方各級政府含有地區封鎖內容的規定,對涉及地區封鎖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做出了修改、廢止或宣布失效的處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也對本系統內文件進行了清理。
(2)依法制止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行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部署各地工商部門以供水、供電、供氣、電信、有線電視臺、教育、氣象管理等行業為重點,嚴厲查處各種限制競爭行為。公安部先后派出多個工作組,重點對交通安全執法服務站進行明察暗訪,嚴禁亂罰款、亂收費,嚴禁阻礙、限制外地貨物運輸車輛進出。
(3)規范稅收優惠、跨地區納稅等稅費政策。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征收管理辦法》,北京、上海等地也相繼出臺了支持連鎖企業跨區域發展的政策。
10.打擊侵權假冒和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呈現新常態
2014年以來,全國打擊侵權假冒領導小組辦公室充分發揮統籌協調職能,針對侵權假冒突出問題組織開展專項整治,強化市場事中、事后監管。
(1)推動案件信息公開。推動印發《國務院關于依法公開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侵犯知識產權行政處罰案件信息的意見》。
(2)積極開展專項整治。針對近年來侵權假冒向互聯網轉移、向農村和城鄉接合部集中的趨勢,堅持一手整治虛擬市場,一手整治實體市場,部署開展了互聯網、車用汽柴油、農村市場等專項整治。
(3)大力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細化了案件咨詢、線索移送、結果反饋等相關工作規范,建設運行全國聯網、上下貫通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
(4)加強新聞宣傳工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打擊侵權假冒宣傳工作的通知》,制播打擊侵權假冒公益廣告,協調主流媒體推出特刊、專欄和專題節目。
據2014年7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內地在排行榜中提升了6個名次至第29位。通過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堅定決心,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與會專家認為,內貿流通工作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個方面,對經濟發展趨勢性變化進行了系統闡述。內貿流通也要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培育新優勢,開創內貿發展新格局。
1.內貿流通發展緩中蘊優
新常態最重要的特征是增速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化,在內貿流通領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消費市場增長由高速轉為中高速。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預計為12%,是10年來的最低水平,2015年要高于12%,難度較大。未來會不會長期維持10%以上的增長,需要重點關注和研究。
(2)流通企業原有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傳統流通企業長期靠網點擴張、薄利多銷,成長方式面臨困境。實體店經營遭遇空前殘酷的挑戰,不少地區城市綜合體已經飽和甚至過剩,企業經營效益出現不同程度的滑坡。
(3)供給不足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并存。當前消費市場主要問題是產能過剩,但還有不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很多國內消費者到國外去掃貨,境內消費境外分流嚴重。
(4)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消費漸成主流。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成為主流,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消費需求變化做出的重要判斷。我們不僅要關注消費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還要關注消費的多層次特征。就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各地區來說,區域差異越大,總體消費的層次越分明。
(5)消費市場運行出現系列亮點。信息消費增長迅猛,網絡購物蓬勃發展,2014年1-10月,限額以上單位網絡零售額增長55.6%;大眾消費穩步回升,2014年1-10月,限額以下餐飲收入增長13.2%,比限額以上餐飲企業高出11.2個百分點;服務消費需求旺盛,旅游、教育、家政特別是養老產業增長較快;綠色健康消費深入人心,201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售同比增長2.8倍,空氣凈化器、凈水器等健康類家電銷售額同比增長1倍左右。
2.認識新常態要有科學的方法論
(1)階段論。要準確把握新常態的歷史背景,不能把新常態看作是對經濟下行的一種被動解釋,而應當把新常態看作中國改革發展的一個新階段。2014年以前,可以理解為舊常態,2014年以后的二三十年,可以理解為新常態。從舊常態到新常態的階段性特點和本質區別,主要體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九大趨勢,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速度、發展動力、質量結構、政府與市場關系等變化。新常態不是一種靜態現狀,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轉型和轉軌的過程,這個過程要經歷的時間從市場經濟框架初步建立,到形成比較成熟和發達的市場經濟。
(2)配合論。國家戰略層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內貿流通工作要積極適應和配合。中央提出了“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戰略,提出了自由貿易區發展戰略,要在全球范圍積極培育中國發展新優勢,內貿流通工作應通過區域商業網絡布局、流通設施投資和建設等,主動適應,有效配合。
(3)問題論。注重問題導向,圍繞流通領域發展中的問題推進改革,出臺政策。當前,內貿流通發展中還存在流通立法滯后,法治化營商環境不完善,地區封鎖和部門壟斷,地區、城鄉之間商業設施和網絡不平衡,流通管理機構之間缺乏協調,農產品流通買貴賣難,食品藥品流通安全存在隱患等問題,亟待通過推進創新和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4)差別論。將我國在流通組織、流通效率、流通成本、流通貢獻率等方面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和經濟發展階段與我國相似的國家進行比較,尋找差異和差距。如我國的流通組織與歐美大型跨國流通企業和日本綜合商社比較,無論是發展規模還是跨國經營能力,差距都很大。新常態下,加快本土大型流通企業發展,應以發達國家流通企業為標桿,加強學習和借鑒。加快流通企業走出去步伐,提升企業跨國經營能力,促進流通全球化。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國商品流通進入全渠道流通時代,而全渠道流通方式不僅對流通企業和消費者,也對政府部門的流通管理產生影響。與會專家提出,要運用互聯網思維,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
1.正視電商發展
電商已成發展大勢,這是內貿流通領域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必須正視它的存在,積極適應電商發展帶來的影響。要加快建設移動電商生態系統,引導電商發展體驗店。同時,要解決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如有些電商企業一方面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卻燒錢式虧損,炒作商業氛圍,這需要引起警覺。再比如,市場上還沒有形成很好的信用體系,有些電商跑馬圈地“拉人頭”,甚至把傳銷的思維引入營銷之中。因此,應盡快健全規則和標準,完善金融支付體系、物流配送體系等,確保電商發展有更加扎實、穩固的基礎。
2.重視發揮實體店的功能
實體店仍然很重要。一方面,網絡零售增速迅猛,但畢竟基數太小,而實體店基數已經很龐大,雖然增速相對較慢,但其銷售額仍是穩定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另一方面,一旦發生自然災害,需要消費品應急保供,能依靠的仍然是實體店網絡。在發展服務消費方面,比如發展餐飲消費、文化消費甚至教育消費等,實體店仍是較好的載體。美國、歐洲、日本的信息技術比我國發達,但網絡購物發展比我們慢,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的實體店特別是連鎖經營發展較好,這也說明我國實體店發展仍有很大空間。
3.促進線上線下融合
要借鑒發達國家發展連鎖經營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真正把工業化大生產的原理運用到線下實體店,使之通過統一采購、統一價格、統一管理、統一配送,提高規模效益,降低成本,并在消費者中形成品牌和信用。推進線上電商和線下店商和諧共生,融合發展。要實施適應全渠道流通要求的宏觀管理,建立大數據采集和分享制度,開展全渠道流通案例研究。
2014年,國內消費市場運行基本穩定,1-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處在增長合理區間。由于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2015年內貿工作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為促進內貿流通平穩、健康發展,商務部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內貿流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4]51號)文件精神,以創新為引領,以改革為動力,以設施為基礎,以環境為保障。與會專家認為,對此要密切跟蹤,結合新常態背景下內貿流通發展新特點,加以細化落實。
1.加強內貿流通創新
(1)加快流通觀念創新。流通功能已經從傳統的組織交易轉變為引導生產、促進消費,從傳統的實現價值轉變為創造價值,從傳統的滿足需求轉變為創造需求,這種功能轉變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創新供給、激活需求是一致的。適應流通新功能,采取正確的消費促進政策,有助于釋放內需潛力,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
(2)加快流通技術創新。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快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流通領域的推廣應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鼓勵傳統企業運用互聯網思維,積極向電子商務轉型升級。
(3)增加消費替代新元素。中央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發布之后,高檔消費受影響較大,要培育高收入群體正當健康的消費,加快替代進程。高收入群體主要包括企業管理人員、高科技領域工作者等,這一群體的消費具有示范效應,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可以擴大內需、增進消費,是新時期剔除腐敗式消費后填補空白、完成消費替代的重要內容。
(4)加快政府流通管理創新。政府流通管理要由以前管得太多太具體和偏好運動式管理,轉變為圍繞消費者和企業關心的問題減少審批,強化服務。
2.深化內貿流通領域改革
(1)加快商務主管部門的職能調整。適應線上線下融合、內外貿一體化、城鄉協調發展的新趨勢,調整、合并相關職能。
(2)將深化流通領域改革與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相結合。在上海等自由貿易區進行內貿流通體制改革試點,推進流通領域的對外開放。
(3)推進大型流通企業轉型升級。以利豐貿易公司為標桿,向商貿集成商轉型;以阿里巴巴、京東商城、1號店和萬達公司為標桿,向全渠道平臺商轉型。加快大型流通企業人才資源的品質提升和結構調整,突破封閉式的系統內培養提拔模式,最大程度轉向市場化招聘。加快兼并融合,提升產業組織化水平。從2015年開始,選擇幾個大型流通企業,進行改革創新試點。
3.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關鍵是加強農村流通設施建設。農村市場潛力巨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1-10月,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達到13%,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近年來,商務部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已開展多項重點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后應重點培育一批集零售、餐飲、文化、生活、配送等于一體的多功能鄉鎮商貿中心,發展融購物、休閑、娛樂、社交、教育等多元服務有機組合的體驗式商業。加快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推進電商進農村發展。
4.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
(1)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為建立統一大市場創造了新的技術條件,有利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應借助互聯網技術,從外部推進,建立大流通,促進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2)在做大做強流通企業的同時,要防止大企業形成壟斷,妨礙市場公平競爭,同時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工作。
注釋:
①本文相關數據和事實材料除有說明的外,其他均由商務部相關司局提供。
責任編輯:林英澤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Domestic Trade Circulation in the New Normal and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the Summary of the National Forum of Experts of Domestic Trade
ZHOU Liqu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s domestic trade is demonstrating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ing:the growth speed of consumption market is changing from high to moderate high;the original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cannot be sustained;supply inefficiency and demand inefficiency coexists;individualized,diversified and multilevel consumption is becoming the main stream;information and service consumption is significantly growing;mass con?sumption is steadily rising again;and green and health consumption is attracting more attention. We should,first,fully under?stand and cope with these phenomenon with the help of scientific methodologies;second,we should adapt to the trend of internet development,standardiz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hysical stores,improve the level of chain operation,and promote th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and coexistence;and third,we should take innovation in domestic trade circulation as the guidance,take reform in domestic trade as the driving force,take the strengthening of circulation infrastructure as the basis,and take legalized business environment as the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trade circulation.
Key words:new normal;innovation in circulation;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legalized;business environment
[作者簡介]周麗群(1976-),女,福建省漳州市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流通體系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F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66(2015)03-0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