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鮮瑤
民營銀行發展待突破
王鮮瑤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浙江進行了為期3天的考察,期間特別走訪了浙江泰隆商業銀行杭州分行。泰隆商業銀行是浙江最早的7家民營銀行之一,總理的這次考察傳遞出加快民營銀行發展,鼓勵民間融資創新的有利信號。
得益于雄厚的民營經濟實力,浙江是全國民營銀行發展勢頭最好的地區之一。浙江已有包括浙商銀行、泰隆銀行、稠州銀行、民泰銀行、臺州銀行等在內的至少11家具有地區影響力的民營銀行,大多由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地方金融機構通過改組改制、引入民間資本形成。國家核準的首批5家由民間資本自主發起的民營銀行試點中,浙江溫州民商銀行、浙江網商銀行占其二,是浙江民營銀行發展新的重大突破。
在為試點歡欣鼓舞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當前民營銀行發展突破所面臨的挑戰:
信用基礎先天不足。由于60多年來的國有銀行的體制和傳統,社會大眾對國有信用的認可根深蒂固,而近年浙江頻頻爆出的民營老板攜款潛逃新聞更使民眾對民資的印象雪上加霜。存款保險制度的缺位也導致民營銀行無法像國外同行一樣享有基本的國家信用擔保。另外,社會第三方征信系統仍未健全。因此,無論是民營銀行與國有銀行之間、民營銀行與民營銀行之間還是民營銀行與客戶之間,都難以迅速建立信用的關系,必須通過長期利益關系的博弈和長時間商業契約關系的磨合才能建立,大大拖累民營銀行的發展速度。
風險管控任重道遠。一方面,民營銀行從誕生之初就被賦予服務中小企業的重擔。就浙江當前情況而言,中小企業貸款恰恰是風險集聚最多的領域,2014年以來中小企業“兩鏈”風險持續擴散,1-8月出險企業達1144家,涉及貸款667.7億元,風險管控的難度可見一斑。另一方面,高水平風險管理人才相對匱乏。多年來,嚴格的牌照管理和政府信用擔保免除了中國銀行的倒閉之憂,大部分從業人員缺乏在多變、極端環境下風險管理的經歷和經驗。風險防控難上加難勢必打擊民營銀行業務拓展的能力和意愿。
進入、退出機制道阻且長。從準入看,存在兩種民營資本準入模式:一種是增量改革,即2014年推出的5個試點名額。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年底,超過70家民營銀行獲得國家工商總局的名稱預核準,而最終僅落地5個名額,競爭之激勵可想而知。另外一種是存量改革,即通過改組現有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引入民營資本參股。其實際操作中往往必需國有銀行作為最大股東的銀行來牽頭,限制較大。從退出看,商業銀行破產機制缺位,經營不善的民營銀行無法有序退出及時止損,也反過來推高了準入門檻。民營銀行的“進退兩難”將極有可能引發銀行業市場內的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使民營銀行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方興未艾的互聯網金融對民營銀行發展既是挑戰更是機遇。P2P貸款讓注冊成員直接對接,把信息的不對稱減到無窮小,使傳統銀行難以覆蓋的借款人得到有效融資;阿里小貸模式通過分析淘寶商戶行為信息,實現動態風險定價,并利用支付寶,隨時貸款、隨時還息;余額寶把貨幣市場基金具有的貨幣功能和網絡支付結合在一起,突破時空界限,為客戶提供傳統銀行物理網點遠不能及的便捷服務。這些互聯網金融模式切中傳統銀行業經營服務模式的弊端,對新興民營銀行造成一定沖擊,但也助推民營銀行轉變傳統銀行思維定勢,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存儲、智能手機、第三方支付、P2P平臺等各種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技術和手段,大膽創新,提供超越傳統國有銀行的優質差別化金融服務,開創民營銀行特色發展的現實路徑。
民營銀行的發展,有利于動員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有利于金融機構股權結構多元化,激發金融市場活力,也有利于構建和完善健康的多層次銀行體系。下階段,浙江要加快2家民營銀行試點落地工作,助力更多浙江民企申報下一輪擴大試點;要借助試點和克強總理考察的東風,積極應對挑戰,進一步厘清民營銀行進入、退出管理細則,及時總結和完善宏觀審慎監管相關經驗和制度,提高民營銀行信息披露質量,開展存款保險制度相關前期研究和準備,為民營銀行發展新突破鋪平道路。
只有營造公平、透明、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浙江民營銀行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創新活力,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金融服務,不負克強總理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