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制度供給
制度,即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是一種有目的的理性建構;而制度供給是指供給者在給定的主觀偏好、利益結構、理性水平、技術條件等的約束下,通過特定的程序和渠道進行正式規則創新和設立的過程。在日前召開的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2015年要“突出制度供給”。這里“制度供給”的主體應是政府,是政府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指導下,在增長中高速、結構新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時代背景下,科學理性地制定引領經濟社會全面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的正式規則。這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局之年的題中之義。
供給與需求相匹配,“突出制度供給”是因為當前制度的供給與制度的需求并不均衡,現有的制度無法滿足發展新常態的需要,體制機制的不健全甚至成為發展的障礙,唯有制度變革才能進一步激發改革紅利的釋放。如推進“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致力于厘清地方政府權責邊界,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致力于加快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整合重組,加快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推進城鄉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致力于激發發展活力……
2015年,“突出制度供給”是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要求。“四張清單一張網”須繼續推進,權利清單“瘦身”,責任清單“強身”,政務服務網提升,行政效能還需提高;海寧、平湖、德清、開化、淳安等試點經驗還需總結、評價,形成制度化加以推廣;金融體制改革、國企制度改革、社會體制改革還需完善,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的興起等新生事物出現還需要新的制度加以規范指導。“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無疑是對“突出制度供給”的最好詮釋。
“突出制度供給”關鍵在于制度的有效供給。首先,制度供給的基礎和根基在“于法有據”,有效的制度必然是合法的。“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指出了“改革”與“法治”辯證統一,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一開始就納入法治化軌道。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浙江的制度創新應在國家法律、政策基礎上,制定符合本省情況的制度章程,推進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
其次,制度供給要與制度需求相適應。過去的經驗表明,很多制度并不存在實際的需求,甚至與需求不相匹配,即制度供給過剩,直接表現為高度集權和政府管制過多。有學者認為,制度供給過剩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目前,制度供給模式仍然是供給主導型,即由政府主體決定制度供給的方向、形式、進程及戰略安排,這就難以避免非政府主體對制度的需求與政府主體對制度供給的差異。“突出制度供給”必須要加大調研力度,深入實際,使制度盡最大可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追求,同時把市場的還給市場,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
再有,有效的制度供給要突出制度供給的前瞻性。制度作為一種正式行為規則,制定需要一個嚴謹的過程,不可隨意變更。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包括技術的改變、服務的需求改變等)有可能使新的制度從產生之初便可能不是最有效的,這就要求制度建設與時俱進,以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改革要求。如今,“兩化融合”的推進,電商換市、機器換人、空間換地步伐的加快,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部署,以及轉型發展進程中不斷涌現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生事物都要求制度建設具有前瞻性。
“制度供給”的主體應是政府,是政府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指導下,在增長中高速、結構新優化、增長動力轉換的時代特征下,科學理性地制定引領經濟社會全面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的正式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