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
2015年:浙江信息經濟發展展望
蘭建平
當前,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正在全面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人類帶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浙江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通過互聯網在各個行業的滲透、融合、顛覆,既能實現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又能催生各種經濟新業務新業態,實現騰籠換鳥和鳳凰涅槃。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既能規避浙江人多地少、自然資源匱乏的劣勢,又能放大浙江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電子信息產業等方面的優勢,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先機。作為國家唯一試點省,適應新常態要有新思路,要逐步從“兩化融合發展”向“信息經濟時代”邁進。
新形勢下,浙江完全有可能抓住互聯網崛起的歷史機遇,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乘勢而上,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給浙江經濟再次騰飛插上新翅膀。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浙江要積極擁抱互聯網,加快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努力把浙江打造成為中國信息經濟發展先行區、示范區。
第一技術是信息技術。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搭建的“橋梁”,而新一代信息技術更是未來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應用不斷取得創新突破,將成為變革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浙江要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突破一批自主可控核心關鍵新技術,力爭在高性能集成電路技術、物聯網和嵌入式軟件技術、通信網絡技術、數字音視頻與新型顯示技術、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產業是信息產業。信息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產業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浙江要積極推進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集成電路、高端電子功能材料、新型電子元器件、新型通信及網絡設備、應用電子等,打造“有芯”電子信息制造業。發揮安防監控、工業控制、金融等行業應用軟件優勢,推動軟件產業高端化發展,不斷壯大“有魂”的軟件業。推進基礎通信服務業轉型,加快發展下一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環境下的新興服務業態,培育“有活力”的網絡服務業。
第一經濟是信息經濟。作為經濟先發地區,浙江經濟已經悄然進入發展新常態。從增速來看,“十二五”前三年和2014年,浙江GDP增速均低于10%,浙江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檔。速度的換檔意味著新常態下浙江經濟面臨提質轉型的迫切需求。在未來一段時間,傳統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指引下的發展模式必然讓位于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道路。面對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發展新常態,浙江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會,以改革創新激發全社會發展新經濟的積極性,使信息經濟成為在新常態下再創競爭優勢的第一經濟形態。
基礎設施是一個時代經濟發展的先行資本,承載了各項經濟與社會活動。新一代信息經濟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云+網+端”三部分。“云”是指云計算、大數據基礎設施;“網”包括了互聯網、物聯網等;“端”則是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軟件形式存在的應用。新一代信息經濟基礎設施正疊加于原有農業基礎設施(土地、水利設施等)、工業基礎設施(交通、能源等)之上,成為承載信息經濟發展的重要之“路”。浙江發展信息經濟首先要把基礎設施這條“路”修好。
——“云”設施方面,積極實施“云化浙江”建設,科學規劃全省云計算數據中心選址布局,統籌省內云計算數據中心發展,積極探索跨區域共建共享機制和模式,布局建設一批公共服務、互聯網應用服務、重點行業和大型企業云計算數據中心和遠程災備中心。
——“網”設施方面,加快“寬帶浙江”戰略實施,統籌推進骨干網、城域網和接入網建設,加快推進寬帶網絡升級改造,深化農村地區網絡覆蓋力;部署全面感知的“物聯浙江”,積極有序推動設施農業物聯網、制造企業物聯網、各類工程物聯網的發展,并接入互聯網,形成遍布全省的基礎設施物聯網絡。
——“端”設施方面,對重要建筑設施、景點景觀、古樹名木、管網管線、珍貴文物等城市部件廣泛部署自動感知終端,實現對部件的實時性、無人化、精準化、全天候監控和自動感知。
互聯網思維在顛覆與創造、裂變與融合中,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去中心化、重視連接、無邊界、開放共贏等理念對傳統產業發展產生深刻影響。伴隨著信息經濟的發展,大規模協作將逐步走向主流,并對原有社會組織體系形成新一輪沖擊。平臺經濟將重塑商業新生態,并演變升級為信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眾創、眾包、眾需等不斷涌現,全面構筑創新驅動的新思維、新模式。迅速崛起的信息經濟浪潮引領人類社會進入“互聯網+”的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各行業滲透、融合、顛覆,既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升級,也催生新興產業實現轉型。浙江信息經濟發展要注入互聯網思維,加快發展“互聯網+”新業態。
——“互聯網+商務”,適應新型消費需求,積極發展智慧旅游、居家養老服務等新型生活消費電子商務;努力開拓新領域,積極發展生產供應類、租賃服務類,以及技術、勞務等要素交易類電子商務;引導專業市場有序建設電商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市場融合發展;積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構建跨境電子商務生態服務體系;圍繞農村消費、農產品銷售、農村青年創業和城鄉一體化,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互聯網+金融”,加快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支持互聯網企業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合作,鼓勵基于互聯網的金融產品、技術、平臺和服務創新,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金融。推進建立網絡銀行,拓展第三方支付、網絡支付、網絡借貸、小額信貸、網絡眾籌、網絡理財、網絡保險等相關業務。
——“互聯網+物流”,提升物流行業信息化應用水平,推進物流信息化頂層設計,全面融入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進港口、鐵路、機場、貨運站場等交通樞紐和倉儲基礎設施智能化,構建海鐵聯運、鐵水聯運、公鐵聯運、陸空聯運等多式聯運體系,形成覆蓋城鄉、聯通全球的物流配送體系。
隨著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和建設智慧國家、智慧城市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發展戰略,強力推動“制造業回歸”;德國推出工業4.0發展戰略,旨在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還有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德國的T-CITY、日本的“i-japan(智慧日本)戰略2015化等。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設引領新一輪全球科技和產業革命,成為撬動信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浙江發展信息經濟,要圍繞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設兩條主線,以應用促發展。
在智能制造方面,引導企業建立信息物理系統(CPS),集成軟件、感知和通信系統,實現資源、設備、產品、人的無縫連通、相互識別和高效交流,推進制造企業物聯網;通過在產品中嵌入傳感器、數控裝置及軟件,豐富產品功能,升級產品性能,提高產品的智能化水平;優先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突破一批面向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智能成套制造裝備;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引導和支持制造業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實現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
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著力建立統一的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及建筑物數據庫,大力發展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水務、智能管網、智能建筑等,實現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加快社會保障“一卡通”的全覆蓋,推動社保卡、市民卡和金融IC卡等“一卡多用”。運用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城市教育、就業、社保、養老、醫療和文化等服務模式,加強在市場監管、環境監測、信用服務、應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會治理領域集成應用,促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提高城市科學管理水平。
浙江信息經濟在某些領域獨具特色,并領跑全國。加快全省信息經濟發展,要積極打造一種“叢林”式的經濟形態。所謂叢林,也就是既要有大樹,也要有灌木。浙江信息經濟的發展不僅具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視這些世界級的“大樹”,同樣也會涌現一個個小阿里巴巴、小海康這些成長型的中小微創業企業成為經濟叢林中的“灌木”。而“信息經濟叢林”的繁茂需要營造良好的互聯網經濟生態環境,構筑信息經濟“生態圈”。
——打造更加高效的“政務生態系統”,加速“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激發社會創業創新活力。
——建設更具活力的“產業生態系統”,加強技術研發支持,打通產業鏈核心關鍵環節,促進產業鏈向多領域、多模式、多業態發展。
——打造更有激情的“創業生態系統”,推進一大批有浙江特色的創業創新平臺建設,以“互聯網創業小鎮”、“移動互聯網小鎮”、“云計算產業小鎮”、“天使投資小鎮”、“基金小鎮”等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建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業集聚地和孵化平臺,培育扶持更多成長型的中小微創業企業,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信息經濟叢林”。
浙江正在形成信息經濟“引領全省、領跑全國、聞名全球”的新格局。新常態下要積極擁抱互聯網,使信息經濟成為新常態下推動并促進浙江經濟社會實現轉型升級的第一力量
作者為浙江省經信委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