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偉 于新東
正確認識改革與法治的辯證關系
沈亞偉 于新東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從全局和戰略的角度與高度,正確認識、處理與把握好改革與法治二者的關系,使二者良性互動、相互促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才會不斷呈現出互促共進、相得益彰的生動局面,從而為浙江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根本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依法治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是正確認識與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二者關系的指導思想和基本遵循。
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執法者必須忠實于法律。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必須適應國家現代化總進程,不斷提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效治理國家的能力。
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重大改革要建立社會穩定評估機制和科學評價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要建立社會穩定評估機制和科學評價機制。遇到關系復雜、牽涉面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么樣,群眾訴求是什么,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對改革效果進行全面評估。
正確認識與把握好法治與改革的辯證關系,是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礎。處理法治和改革的關系,當前和過去顯著不同。改革開放初期,強調先改革、后立法,改革甚至可以突破法律法規的規定;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則必須在法律的軌道上,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下,通過對法律的“立、改、廢”來保障、引領和推進。
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在目標上的統一性。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基本指向就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就是要讓人民更好地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根本目標,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從根本上說,其基本指向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二者在目標上的統一性決定,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一手抓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是推動浙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最佳路徑。
始終堅持法律的穩定性和改革的變動性之間的辯證統一。法律具有穩定性的本質特征,但不是絕對靜止的穩定,而是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作出相應的調整,因而是相對穩定。改革所具有的變動性,也不是雜亂無序的變動,而是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法律框架下的有序規范的變動。這就意味著,一方面,從法律發展的自身規律來看,法律作為實踐經驗的總結上升,必須與改革的變動性緊密結合起來,通過“立、改、廢”等對法律的改革創新,才能保持穩定性與變動性、階段性與前瞻性相統一的狀態,從而對經濟與社會發展起到引領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政策只有以法制的形式固定下來,才能鞏固改革的成果;改革的不斷深化,又只有在法治的理念、法治的程序和法治的體制下加以推進,才能獲得根本保障。否則,改革的成果便處于不穩定狀態甚至風險之中。因此,只有堅持法律的穩定性和改革的變動性之間的辯證統一,才能不斷實現“雙贏”。
充分發揮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相互促進作用。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必須首先與時俱進地改革法治,完善現行法律,廢除某些不恰當的法律規范,提升法治品質,優化法治環境,把法治改革貫穿到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的全方位聯動改革之中,使各個領域的改革規范化、有序化和制度化,真正做到法治浙江、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才能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此同時,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要求改革必須依法進行。只有依法而行的改革才能更大凝聚改革共識,更順利解決改革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突破舊體制、舊習慣、舊利益格局的束縛,更牢固地使改革經驗和成果得以制度化與法治化。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法治建設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全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再創浙江體制機制新優勢與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的有機融合、一體發展,妥善處理法律穩定性和改革變動性的關系,對推進浙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干好“一三五”與實現“四翻番”、對確?!皟筛弧迸c“兩美”現代化浙江建設奮斗目標的如期順利實現,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再創浙江體制機制新優勢必然要求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到哪里,法治建設就應跟進到哪里,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任何層面、任何領域的改革,都應在法律框架下實施、在法治軌道中運行,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作為,都必須以法治的方式推進,都必須經受住是否合乎法治的檢驗。立法引領改革,改革推動立法。只有通過立法程序,用法律法規的“立、改、廢”來解決,實現先立后破,才能使改革有序進行;如果有的重要改革舉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權,就應當按照法律程序進行,確保改革舉措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進行。與此同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鞏固方面,要把成熟的改革成果和成功經驗及時總結提升,也必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全面深化改革、再創浙江體制機制新優勢必須要以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為根本保障。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有了法治的護航,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走樣、不變道、有章法,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穩、勇毅而篤行。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要求改革必須依法進行。只有依法而行的改革才能更大凝聚改革共識。另一方面,改革者需要法治保障。否則,改革者的命運以及對改革的評價,將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容易使我們的改革者在擁有勇于探索、先行先試、勇于擔當的精神的同時,面臨著巨大的法律風險和政治風險。依法進行改革就能為改革者提供法治保障,并規范改革行為,進而更好地激勵改革者大膽創新。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規范各級改革者的行為,限制各級改革者的權力,這實際上也是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的目標和依法治理在改革領域中的反映。
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要積極主動有為地為全面深化改革、再創浙江體制機制新優勢提供重大推動與牽引。法制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推動和引領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各項制度的完善、創新與發展,由此必然涉及到要修改許多現行法律或者制定一系列新的法律,其實是一場深刻的法制變革。這就要求必須將法治建設覆蓋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還應當將法治建設貫穿于“五位一體”建設的全領域加以整體推進,以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各領域的法治化。
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設必須要內在地成為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再創浙江體制機制新優勢的關鍵之舉。法治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手段,還是堅持改革共識的底線。全面深化改革,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要求堅持依法辦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各項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就是法治理念根植、法治方式確立的過程,我們既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完善法治,也要以法治來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這是牢不可破的改革共識。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做好改革措施的研究方案和起草等工作,各有關工作部門在進一步制定和研究改革方案的時候,需要一并考慮涉及到相關立法工作;省立法工作部門要依照全國人大常委會5年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要求,督促有關方面加快立法步伐,推動改革急需的、重大的、條件成熟的法律及時出臺。
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到哪里,法治建設就應跟進到哪里,越是重大改革,越要法治先行。任何層面、任何領域的改革,都應在法律框架下實施、在法治軌道中運行,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作為,都必須以法治的方式推進,都必須經受住是否合乎法治的檢驗
作者:沈亞偉,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信息處處長;于新東,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