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盼


摘 ? 要:銀行理財產品作為商業銀行開拓中間業務、穩定資金來源、提升收益的重要手段,已實現較快速的增長,產品運行模式也從銀信合作、資金池運作發展到多方參與的組合模式,理財產品逐步向開發式類型、基金化模式發展。本文歸納總結幾種銀行理財產品主流的業務模式,并提出了業務會向著開放式、基金化模式發展。
關鍵詞:理財產品;運行模式
自2008年以來,我國銀行理財業務呈爆發式增長勢頭,產品發行量從2008年不足1萬只猛增至2013年的近5萬只。業務模式的創新從最簡單的單一式投資模式轉化為多方參與的復雜模式,投資標的也從低風險資產向組合資產集中。但由于我國銀行業發展理財業務的時間并不長,業務模式尚不成熟,模式創新過程中出現不少問題。本文歸納總結理財業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種主要運行模式,以期從監管和創新角度為提出更市場化、更健康的理財業務運作模式。
一、銀信合作業務模式
由于銀行理財法律主體地位的不明確,成立之初無法以自身名義做直接投融資,便寄希望于借助“通道”來完成。2006年3月光大銀行發行陽光理財T計劃,第一只銀信合作模式理財產品誕生。隨后該模式開始逐步成為主流,原因有三:(1)借助信托進入股票市場。2006年-2008年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一度下行而股市回暖高漲,以股權為標的的理財產品創新層出不窮,如新股申購、FOF等;(2)尋求新的收益增長點。銀行受經驗和平臺的限制,理財業務發展之初多投資于債券領域,但其收益性和可塑性顯然不及股權和信貸市場;(3)繞開信貸比限制。2010年央行緊縮資金面,使得銀行急需一種能夠突破存貸比限制、表內資產表外化的工具。
根據產品運作模式和標的的不同,以下介紹幾種主要的運作模式:
(1)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
信托貸款理財產品算是最早出現的銀信合作類理財產品,業務模式相對簡單,即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募集資金后,通過信托公司將貸款發放給指定的企業。該類產品的收益主要來源于項目投資收益,風險主要為融資企業的信用風險。
(2)信貸資產轉讓類理財產品
信托貸款類產品的衍生版便是信貸資產轉讓類理財產品。最初是商業銀行以單一資金信托方式將理財募集資金交付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用該項資金購買發行銀行自主發放且未到期的信貸資產,其實質是銀行用理財資金“購買”自己的信貸資產,緩解信貸比壓力的同時實現變相放貸。但2009年底,銀監會發布新規“理財產品不得投資于發行銀行自身的信貸或票據資產”,對該類產品的發行造成很大沖擊。
銀信合作隨后進一步創新,試圖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運作,如兩家銀行和一家信托公司合作,從“銀行間資產互持”角度繞開監管,具體流程如下圖。
(3)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
2007年央行實行了將票據融資額納入貸款規模的窗口指導政策。面對市場上大量的銀行承兌匯票,商業銀行開始尋求業務模式上的突破。2008年初,部分銀行利用信托渠道創新出票據理財產品,打包已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與信托合作開展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票據資產成功移出表內,銀信合作票據資產類理財產品由此誕生。
從以下流程圖看出,該類產品的實質是銀行借助信托,用理財資金購買自己的票據資產,以騰出更多票據業務空間。2009年銀監會發布新規明確禁止理財產品投資發行銀行自身資產,但隨后便出現了多家銀行通過互相購買票據繞開監管的現象。
(4)信托受益權轉讓類理財產品
2010年8月,銀監會發布72號文要求信托對融資類銀信合作業務實行余額比例管理, 2011年5月,銀監會要求銀行理財資金通過信托發放信托貸款、受讓信貸資產和票據資產三類資產進行“轉表”。銀信合作類產品因此在2011上半年大幅減少,但銀行和信托抓住“投向債券類的理財產品并不在轉表范圍內”的漏洞,讓企業進入資金鏈,以貸款受益權取代融資類投資標的的信托收益權轉讓理財產品誕生。具體流程如下圖。
(5)銀信證合作理財產品
銀信合作都是理財業務的一大重要經營合作方式,自2010年銀監會開始出臺相應監管措施,遏制了銀信產品的高增長勢頭,銀信合作很快沒落。不過,監管的升級并沒有打壓住銀信合作類理財產品,反而推動了銀行此類理財產品在模式上的又一次創新。如“銀證信”合作自2013年初起迅速發展,其最大的創新之處就在于證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同時發揮了通道的作用,通過資產管理計劃和信托計劃,幫助銀行間接投向監管較為嚴格的領域。不過,隨著銀監會對券商資管通道業務監管的加碼,該類產品的規模也受到了抑制。
二、資金池——資產池業務模式
傳統的一對一理財產品,尤其是短期理財產品,其收益率上浮空間有限,如何將短期資金對應長期資產以獲高收益成為了銀行理財創新的主打方向。資金池理財產品應運而生。
2007年后,各大商業銀行紛紛涉足資金池運作模式,所投資的資產也逐漸豐富,投資標的主要集中于國債、金融債、衍生品、信托、銀行承兌匯票、投資基金等。
該類產品有三大特點:(1)滾動發行。銀行根據已建立起來的資產池發售相對短期的理財產品,到期前發售另一款類似產品,新進資金匯入資產池,到期支付的資金便可從中抽出,如此循環;(2)集合運作。每一期理財產品與資產池中的資產不是一一對應關系,而是整個資金池對應整個資產池;(3)期限錯配。資金來源方期限與運用方期限并不完全匹配。
但某種程度上,該類產品相當于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其背后的平臺貸款、龐氏騙局等問題也成了社會爭論的熱點話題:(1)不單獨核算投資收益。其分離定價的特性決定了無法單獨核算每一筆理財資金對應投資所獲得的收益,一旦理財資產池運作出現了問題,就會影響滾動后期發售的尚未到期的理財收益;(2)期限錯配帶來流動性風險。資金池理財產品期限多在6個月以內,而集合資產包可能投向貸款、債券等期限較長的資產,如產品的發行時間和到期時間安排不當,或產品持續滾動發行出現困難,就可能引發流動性風險。
2013年3月,銀監會出臺8號文,重申資金來源運用一一對應原則,激起了銀行對這類“多對多”資產池理財產品的創新與改造工程,結果主要有以下兩類:
第一類是拆分資金池并根據監管要求進行單一核算,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一對應。但這種拆分需要銀行有過硬的內控體系,對銀行自身的IT系統的硬件要求會非常高。
第二類是指借助信托產品來滿足一對一的表象。銀行將理財產品投入信托受益權、項目受益權,表面上滿足了一對一的要求,但實質只是將資產池的運營轉移到信托產品的綜合運作中去,其內在運作機理與資產池理財產品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三、模式創新——銀行資產管理計劃
2013年10月銀監會推出“銀行資產管理計劃”試點新方案,首批10家銀行發行新資管產品,各行獲批的額度分別在人民幣5億-10億元左右,銀行理財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不再依靠信托、債券資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是銀監會提出資產管理計劃的主要目的。改革的根源是為了逐漸減少銀行體系內不斷積聚的風險,解決產品透明化和剛性兌付問題。資產管理計劃通過直接融資工具,直接對接每個項目,真正做到銀行只收取中間業務收入,每筆項目的盈虧由客戶承擔。
與傳統的銀行理財產品相比,資產管理計劃有如下特點:(1)開放式運作。資產管理計劃有一定的封閉期,封閉期過后定期開放以供申購或贖回;(2)凈值交易。投資者以凈值申購或贖回,獲得的收益隨凈值波動而存在不確定性,摒除了預期收益率形勢下的剛性兌付;(3)可直接掛鉤非標準化債權資產。
隨著銀行資產管理計劃的推進,參與銀行就逐步增多,資管計劃也將日益完善和個性化,這將促進非標投資去通道化的實現以及理財產品向開放式、基金化轉型。
四、創新方向——開放式理財產品
當前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不足、信息透明度低等問題逐漸成為影響理財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掣肘。銀行理財業務不妨借鑒基金產品的成熟經驗,推出開放式理財產品的基金化運作。此模式有如下優勢:(1)實時公布產品凈值信息。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改變“資金池—資產池”運作模式,將固定收益類和浮動收益類產品進行分賬經營、分類管理;(2)滿足客戶的流動性需求。如建行當前已創新嘗試了理財產品的掛牌上市交易,這一試水為理財產品更加開放式的設計提供了樣本和思路。當然,這需要銀行擁有先進的清算系統為實時申購贖回提供技術支撐;(3)解決剛性兌付問題,節約銀行經營管理成本,促使銀行理財業務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慕楓.我國銀信合作業務外模式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9(3).
[2]田苗,畢賀軒.解讀銀信理財業務監管新規探究銀信合作新趨勢[J].武漢金融,2012(3).
[3]王凡.“資金池”風險拷問理財產品[N].信金融觀察,2012.12.10.
[3]劉晶,劉亞,田園.中國商業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監管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3(6).
[4]吳志堅.我國股份制銀行理財業務創新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