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東
怎樣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和引導呢?
一、發散思維,啟迪創新
學生學習的陣地主要在課堂。如果我們利用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多角度、多層次考慮問題,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大家知道,數理化的許多問題可以一題多解。我國數學家蘇步青用了二十多種方法證明三角形三內角和等于180°。其實,政治題也是可以一題多解的。下面我們不妨以高中政治的知識擬一道題來說明這個問題。
“2001年1月10日,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強調,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可不偏廢。”問:運用所學知識說說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道理。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高中五冊教材內容,列出許多解法。1. 體現矛盾論的觀點。法治與德治范疇不同,但又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二者缺一不可,也可不偏廢,體現了法治與德治既對立又統一。2.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在市場經濟中,健全的法制是協調和處理矛盾,體現公平的依據和準則。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加強道德建設,以約束和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的活動和行為,使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進行。3.第一,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第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缺一不可,都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必然要求。
在教學中,每當學生對某一問題得出明確答案后,我總是要反問他們:“根據我們所學的知識和理解,還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解答?”我經常教育學生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對于各種習慣,可以用多種解法。當你用某一方法解答出某一問題時,你應該想想,還有其他解答方法嗎。”總之,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可以激發學生“開放”、“搞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二、逆境孕育著創新
結合高中教材“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有關知識,教育學生認識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人都可以遭遇逆境。當身處逆境時,要積極創造條件,使矛盾朝著對事物積極有利的一方轉化。這需要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真思考,努力實踐,尤其要具有堅強的意志、不息的干勁。我給學生講了一個發明水筆的故事。1894年以前,西方人都使用鵝毛蘸著墨水寫字。沃特曼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他好不容易從對手那里搶到一筆生意,不巧簽合同時鵝毛滴下的墨水把合同表格弄臟了。當沃特曼再找來表格時,對方趁虛而入,搶簽了這份合同。剛到手的生意就這樣被人搶走了。這個損失顯然是由于書寫工具不得手造成的。沃特曼想,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因書寫工具不得手而失掉業務,但是學習、生活、工作中的每個人確實都需要一支筆。沃特曼決心設計制造一種既能貯水又能控制流量的筆,他把這種筆稱之為自來水筆。沃特曼通過多次試驗、改進,自來水筆終于研制成功。試想,如果沃特曼因書寫工具不好使用而丟失業務后,只是消極地對待它,結果會怎樣呢?所以,對于會對待逆境的人而言,逆境孕育著成功,逆境孕育著創新。
三、愛是偉大的,愛也能開啟人類的智慧之門,迸發出創造力
我經常啟發學生,創新來自“愛”。我結合“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的有關知識,舉例《資本論》的問世就是“愛”的結晶。因為馬克思認識到了人民群眾的重大作用,尤其是無產階級的革命使命,因為他愛這個世界,他愛這個世界變革的生力軍——無產階級,所以他要傾其一生找出社會變革的動力,找出資本主義剝削勞苦大眾的根源、從根本上找到解救人民群眾的良方。我告訴學生,愛迪生正是由于對發明創造“愛”得深切,才被世界公認為“發明大王”;居里夫人正是由于“愛心”,才從幾十噸的瀝青中,差不多用了四年的時間,發現了兩種新元素,提煉出幾克金屬鐳;還有陳景潤、錢學森、鄧稼先等等。我啟發學生,只要擁有愛,心中有愛,任何人都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