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芬
教師在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過程中,除了要教育學生繼承和宏揚我國的優良傳統之外,也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意識的培養。
一、構建關愛團隊——鋪墊真情濃意的芳草地
(一)樹立榜樣——潛移默化育新人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注重自身修養。擁有一個良好的性格:自信樂觀,善良寬容;珍惜生命、熱愛生活;自強不息、永不言敗;面對現實,始終保持微笑。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和教育自己的學生。
1. 以“愛”字貫穿于班級和全體學生。
2. 樹立學生自信心,在教育中注重鼓勵,讓其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感受到快樂。
3. 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使其覺得自己就是班級的小主人。
4.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覺得對孩子也需要嚴格要求,但一定要注意事后地疏導,避免其心理有壓力。
5. 注重處理好學生與管家的關系。
6. 不要忘記了微笑。
事實上,我也一直是這樣做的,所以班里的孩子們都挺喜歡我的,偶爾會蹦出一兩句讓人很感動的話,讓我高興一整天。
(二)授之以漁——班級自治促成長
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一個沒有制度的集體,無疑是一盤散沙。所以我從上課、下課、作業、集隊等多個方面詳細制定了制度,并由班干部監督,嚴格執行,讓孩子們由此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了讓他們把班級管理好,我詳細的制定了小管家的一日工作,定期召開小管家會議,告訴他們工作的目的,交給他們工作的方法,對同學的態度,成員之間相處的方式等等。還經常開展小管家成員之間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一旦發現他們之中有什么不良的行為習慣,馬上予以制止改正。一個學期下來,小管家們在班級中的威信大增,掌握了一定的管理技巧,而且也能夠有模有樣的組織管理好班級了。經過長期訓練,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強。可以說現在班級管理得這么好,有他們一半的功勞。
二、關注意識培養——促進和諧發展的生命力
(一)培養閱讀意識——道德與生命共長
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無數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學習。而誦讀經典的詩書,對一個人的品格、氣質、修養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要求班上每一位孩子都積極參與“經典誦讀,誰與爭鋒”的活動。做到經典與生活同融,道德與生命共長。
活動負責人不固定,誰能成為總擂主,誰就負責本活動。成為總擂主的條件是:背誦的經典詩詞、童謠、兒歌總數是全班最多的。誦讀內容可以是學校經典誦讀教材中的篇目,也可以背誦一些名家的古詩詞。
長期堅持下來,孩子們背書的興致很高,也確實積累了不少名家的詩詞。
(二)培養道德意識——爭做少年君子
為了班里的孩子們都能養成良好的品格,具有美好的品質,人人成為“少年君子”。為此,我特開展了“每日修一德”活動。本學期,主修美德一共五種。周一到周五每天各修一種。分別是:
星期一:自控日。主修美德:嚴格自律,學會控制自己。
星期二:誠信日。主修美德:誠實守信,絕不說謊。
星期三:傾聽日。主修美德:學會傾聽,學會欣賞。
星期四:微笑日。主修美德:面對委屈,保持微笑。
星期五:愛心日。主修美德:善良寬容,關愛他人。
每修一種美德都有一定的要求,合格的,則可獲得一種則獲得一顆星。只要每周修合格其中的一種美德,就可評為本周的“少年君子”了。我覺得有些東西是需要潛移默化的,就像孩子們背誦古詩詞一樣,久而久之,必然會內化為其自己的的東西,這個活動我堅持做下來了,也收獲了不少。
(三)培養獨立意識——提供能力實踐的機會
應該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生活上,我要求家長不要過分寵愛孩子,讓孩子會自我照顧,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穿衣著襪、洗臉、梳頭,在家里分擔一些如洗碗、做飯、打掃家居等力所能及的事。學習上,我注意啟發學生自己解答疑難問題,訓練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工作上,為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如對班干部的培養,針對工作內容情況,有的只是提出一些要求,由他們想措施,有的則放手由他們商討決定。如學校每周一次的勞動課和大掃除,都是由班干部來分配每小組包干的任務和提出要求。勞動結果則由小組之間互評、互相督促,以達到要求為止。雖然他們在工作時有些方法不免會不成熟或失誤,但各種生活的體驗是十分難得的,而他們的獨立能力也因此得到培養。
1. 引導孩子自覺學習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缺乏自制力,學習注意力不能長時間地集中,一些家長在孩子學習時,便常常坐陣監督,孩子稍一走神、玩耍,家長便呵斥、批評、甚至打罵。其實,孩子走神、玩耍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習慣尚未形成。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不是靠“盯”出來的,而是在嚴格有序的訓練中形成的。家長在輔導孩子時,首先要提出學習要求,讓孩子心中有數。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要經常提醒孩子按要求去做,特別是孩子學習環境發生變化時,家長要及時排除對孩子學習習慣可能帶來的干擾,堅定孩子的意志,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達到自覺、主動地學習。
2. 鼓勵孩子獨立學習
現今的家庭輔導,大多集中在孩子們作業的解難答疑上。當孩子在做作業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時,家長大都幫助解答,并不厭其煩地講解,直到孩子聽懂、會做為止。精辟、透徹的講解,固然能使孩子恍然大悟,但往往是以犧牲孩子的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和積極創新的機會為代價的。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依賴心理,很少去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
3. 促使孩子愉快學習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都是非常高的,為了孩子能考上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在學校、社會大力提倡“減負”的情況下,一些家庭怕“減負”影響孩子的成績,紛紛“加負”,各類教輔書火爆便是證明。在書山題海面前,孩子成了做題機器,整日生活在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的題海中,其結果是漸漸使孩子喪失了學習興趣,甚至厭學。其實,孩子學習是有選擇性的。他有興趣的,就接受;沒有興趣的,他接受不了。西方國家的小學生之所以能寫出洋洋萬言的《我怎樣看人類文化》、《談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太空去旅行》等個人研究報告,是因為這些創造性的作業激發了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在完成之后有一種成就感。興趣是孩子探求新知識的內在動力,只有使孩子感到學習的樂趣,才能保持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孩子學習主動了,學習效果便能提高;反之,學習就被動,而且學習效果也不理想。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