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健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一、讓學生更多了解自己和他人
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人格魅力和為人師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班級、團隊活動和班主任工作都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如我們可以以集體活動為主,營造樂學、合群的良好氛圍,使他們不斷認識自己和了解他人,增強他們的調控自我、適應環境的能力。
根據設想,我會通過小組詩集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例如:如果你的成績較差,有一天,有位同學在嘲笑你,你會怎樣做?如果你的父母吵架,你如何保持鎮靜?如果你已經迷上了游戲機,但父母、老師都反對你去玩,你將如何克制?……此外,我還特意為學生們準備了一本筆記本,在本子上,學生們可以“想說就說”,學生書面就會寫一些他想說但又不敢說的話,反映他們的真實心理活動,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針對不同的情況,我會作出解釋或個別輔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時我還會定期利用黑板報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從而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要愛護學生對你的信任
愛是關心,愛是尊重,愛是理解,愛是責任。“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也是師德的核心。切忌浮躁心態,大聲呵斥,千萬不能讓學生對老師、對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暴自棄。只有得到學生的信任,你才能更好地進入他們的世界,才能“對癥下藥”。我班有一位男生邱某,他的地理成績較差,剛開始接觸他時,他不太愛說話,課外問他一些問題,他不一定回答我,偶爾也只是搖頭或點頭。后來,我通過與他身邊的朋友的談話及他的平時表現,發現了他的一個特點就是自卑,沒有自信心。我覺得他對自己的學習成績是持有漠不關心、毫不在乎的態度,且做人沒有自信心,針對他這一情況,在每次和他的交談中,我都是試著走進他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他的朋友,去感受他的喜怒哀樂。愛,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進到心靈深處。當我主動接近他時,一次次待以真情實意時,感情的河流就朝著一個方向流動了,在孩子受到感動、感染時,就自然而然縮小了我們的感情距離,從而產生了對我的親近感。我已經成為了他可以信賴的人,愿意向我吐露真情,自覺地接受教育和勸告。后來,這名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了,成績也得到較大的提高,還成了班里地理科尖子生。得到孩子的信任是件好事,但作為教育者要懂得愛護,否則會對學生的挫折更嚴重,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師生之間情感心理交往是師生心理交往的動力和支柱。教師對學生采取積極熱情的態度,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采取消極冷漠的態度,則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著名教育者霍姆林斯基說過:“請你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你面對的兒童是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三、培養有幸福感的學生
培養有幸福感的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原因不外乎家庭、學校、社會和自身。現在青少年兒童的成長離不開這些環境,所以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否,與這些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我教的學生羅某,他的父母都賭地下六合彩,賭輸了不但夫妻倆大打出手,還在孩子身上發泄。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的他變得越來越孤僻,慢慢地,同學也開始排斥他、歧視他。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愛,在校得不到同學的理解,原本“三好學生”的他變成一個上課不留心甚至連作業也不做的“壞學生”。針對他這種情況,我首先跟他的父母溝通好,并教他們科學的親子互動方法。然后發掘他過去的優點,且帶著一份特有的包容與等待,去扶助他那顆孱弱受傷的心靈。讓他感受到每時每刻都有老師支持他,使他重拾信心。漸漸地,他的性格變得開朗了,同學也開始接受他。他感覺到集體的溫暖,心靈也感覺幸福、快樂。每個學生都有其“生命的亮點”,老師應盡量發現其“亮點”,并借此鼓勵他,贊美他,給他表現的機會,讓他的生命亮點“更加明亮”。在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被看重、接納、肯定。學生也不例外,我們要給予孩子愛的教育,并不在于讓孩子得到徹頭徹尾的改變,而是投入關心、耐心與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亮”與“能”,從而點燃對未來的希望之燈。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