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從芳+羅曉歡


摘 要:四川清代袁文德墓碑建筑的雕刻裝飾并沒有渲染所謂的“喪葬”氛圍,而是圍繞著“逍遙游”“快哉亭”展開,在碑樓的二層明間的裝飾甚至是“張燈結彩”圖景,這是四川清代“喪不哀而務為美觀”的特殊喪葬習俗和生死觀念。這些裝飾也表明了中國民間美術的自由、豐富、熱鬧,追求理想化和象征性的風格特征。
關鍵詞:墓碑建筑; 雕刻裝飾; 生死觀念; 喪葬習俗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4)07-0156-03
Interpretation of Sichuan Yuan Wendes Tombstone-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Life and Death Perspective
ZHENG Cong-fang, LUO Xiao-huan
(The College of Fine Arts Chong 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In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some distinguishing elements of Yuan Wendes carved tomb. Instead of rendering sad“funeral” feelings, those adornments illustrated around “Xiao Yao You”、“Kuai Zai Ting”. Tomb decorations on the second floor were even designed based on bustling scenes of“celebrating something festive”, which conveyed the unique Sichuan customs and life and death concepts at that time. Basically, the tombstone was considered in order to reflect more aesthetic details rather than drowning in sorrow. Those decorative elements also contributed to vivacity, variety and richness for Chinese folk art, highlighting the ideal, symbolic features of the style.
Key words :tombstone; carved decorations; notions in life and death; funeral custom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四川清代袁文德墓碑建筑,位于四川省旺蒼市柳溪鄉榮華村,因其建筑的規模形制,尤其是精美豐富的雕刻裝飾而成為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葬為袁文德及其二妻三人合葬墓。墓地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墓葬年代為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冬,是北川保護較好的一座清代古墓葬建筑。袁文德墓墓碑建筑裝飾內容豐富且極為獨特,雕刻工藝精湛,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墓碑似乎并沒有圍繞“喪葬”而展開,在墓前牌坊的匾額上書“逍遙游”“快哉亭”等題刻,而在碑樓的二層明間門罩及左次間門罩上也出現了紅燈籠和玉佩掛飾,這樣“張燈結彩”的熱鬧場景。墓碑為什么會表現得如此閑情逸致?墓碑又如何與世俗的“喜慶氣氛”相融?
一、從墓碑建筑的結構
2013年10月在旺蒼縣進行的實地考察,見識到了很多體量壯觀,雕刻精美的墓碑建筑,袁文德墓碑為其中之一。
袁文德墓是由土冢、碑樓、墓園(儀墻和院壩)、墓坊四部分組成。根據實測,墓冢長4米,寬5米;墓冢前設石質仿木結構碑樓。碑樓單檐六級廡殿頂,五柱四開間。根據實測,碑樓通高6米,寬8米,兩側置抱鼓,寬0.5米,高1.2米,碑座臺基呈八字形,寬8米,高0.5米,東面刻花草、動物圖案7幅。墓碑封門,門楣置起碼雀替,中間方柱雕刻圖案20幅,兩側柱刻有對聯、楷書、陰刻;橫坊上雕刻戲劇、人物圖案;單檐,十一樓廡殿頂。碑樓前為墓園(儀墻和院壩組成),根據實測,長8米。寬8米,南北兩側的石儀墻,高1.3米,寬0.3米,厚0.5米。墓園正面是墓坊,墓坊是由牌坊發展而來的,根據實測,墓坊通高7米,寬4.77米。四柱三開間,寬8米,高5米,厚0.5米;明間為門洞,寬1.1米,高1.65米;明間方柱東、西兩側置抱鼓,寬0.55米,高1.52米,厚0.28米;柱、坊上均刻有人物、花草圖案,墓坊上雕刻共有約30幅。共用石材七十多塊。單檐,七樓廡殿頂。(圖1.2)
袁文德墓碑建筑無論從占地面積,建筑規模還是裝飾雕刻的繁復精美都可以算是川東北地區少見的大型墓葬,然而,此等規模的墓葬一般都會設有字庫塔或轎子碑或四方碑或桅桿等代表身份的附屬建筑。按當地傳統墓碑建筑結構來說,在清代時期一般有“功名”者,不管是捐來的,還是實有,只要財力允許,均會在墓地建有附屬建筑。然而袁文德墓碑建筑里并沒有出現,由此可以推斷出:墓主不具有官職,可能是一個地主或者生意人。
二、袁文德及造生基的追述
“生基”,根據《巴中志》記載,該地區清代民間喪葬習俗為:葬則造墳,謂之“修山”;未死預修者,曰“生基”。(《巴州志》十卷 清道光十三年刻本)①endprint
也即是,袁文德在生前為自己修造的墓葬建筑。因此,墓葬的建筑及其裝飾是其本人“設計”的,無疑表達了墓主人自己的思想觀念,當然也是該地區喪葬習俗的表現。
在進行實地考察中,本文作者訪問到住在緊靠墓碑旁的墓主的后人,名為袁全順,生于1943年,現年71歲。訪談內容整理如下:
“這周圍80%都姓袁,以前一部分人是住在山下的,因為地震原因,地勢出現分裂,凹凸作用形成,發生了水災,后來就有一部分人搬到了山上,我8歲就來這里住了。聽上一輩老人說這碑在他(袁文德)生前就開始建了,他(袁文德)很有錢,但是他是怎么發的財,有什么樣的身份就不知道了。據說他(袁文德)有錢到一種程度是他會每年到一定時候會把銀子挑出去曬,以防上潮。關于石匠,他說人數那肯定是不知道的,有這樣一個說法:石匠們吃一頓飯要殺六頭豬,才能夠吃,這些工人做了十年才完工”。
從這訪談內容看來,某些說法或許有些夸張,但得到袁文德墓是墓主生前建造是個很重要的信息。生基的習俗,表現了當時人們面對生死的一種坦然接受的心態,可以看出在他們看來死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他們不懼怕死亡,知道死亡總有一天會發生。“中國先秦著名哲學家荀子在《禮論》中寫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懼善,人道畢矣。把死亡當做一種自然的歸宿。認為死和生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有生就有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②正因為這種觀念的的影響,人們才會形成“事死如生” 的生死觀念。袁文德在自己的墓碑建筑的雕刻裝飾方面,尤其展現了自己的這種生死觀念。
三、獨特的裝飾主題和內容
墓碑建筑是生死觀念的產物,隨著生死觀念的發展,墓葬觀念的形成、發展及深化,墓碑建筑的形制多樣變化無窮、雕刻裝飾也想象豐富,匠心獨運,雕刻手法靈活技藝高超。袁文德墓碑建筑上的雕刻裝飾不但豐富精美,并且是非常難見之獨特。下面把裝飾內容:文字、圖案,分別進行闡釋:
1.文字
墓坊的正中間的額枋上陰刻著書法字體,從左至右為“面對”“快哉亭”“三角”六字,如圖3。
“快哉亭”:關于 “快哉亭”出自蘇撤的一篇文章,《黃州快哉亭記》:“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蘇轍因上書替蘇軾辯解也遭到貶謫。與蘇軾同樣謫居在黃州的張夢得于元豐六年在住所西南建了一座亭子,蘇軾將其命名為‘快哉亭。本文描寫了三個人,即張夢得、蘇軾和作者自己,他們的共同點之處是都于被貶中,文章贊揚了身處逆境時曠達樂觀的精神。”。③現代語詞典上釋:“快哉”表示感嘆的語氣。快哉表示的是一種快意,不管身處什么環境,都保持樂觀的精神。墓主人給墓坊提名為“快哉亭”也是要追求這種樂觀的境界。正如上文所推測出的墓主身份,這是墓主持有的一種附庸風雅之觀念的表現。
“面對”“三角”的解釋非常多。把這六個字連起來看:“面對快哉亭三角”,是墓坊前有個亭子嗎?還是指墓坊前有特殊的地勢?實地勘察到現在墓坊前是方形的稻田,因時間的流逝當時的地勢已看不到。此問題不得解。
碑樓的第二層明間門罩的正中間位置有個凸出來的扇形板,扇形板上陰刻著“逍遙游”三字。在扇面上題詩做畫是古代文人的一種常見喜好,以此顯示文采,因此有以折扇比擬文人的做法。“逍遙游”:出自《莊子》名篇,“闡釋莊子倡導追求終極自由,絕對逍遙的人生境界。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以直沖九萬里之勢,打開九萬里之枷鎖,破除周身種種不自由,能夠遇見一個卓然美妙的世界。”④現代語詞典上釋,“逍遙”表示自由自在,輕妙美好之意。在碑樓上刻寫這三個字是墓主人自我追求的一種體現,希望自己逝后,能生活在一個自由自在、自得其樂的空間里。裝飾是意識形態的產物。“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寫道,‘原始裝飾的效力,并不限于它是什么,大半還在于它代表什么”。⑤這說明裝飾是精神意識的表現。袁文德墓上的裝飾內容體現了墓主人的意識形態,表現出墓主人的生死觀念。(圖4.5)
2.圖樣
碑樓的第二層明間門罩和左次間門罩上出現了三種獨特的裝飾內容:紅燈籠、燈籠掛柱及玉佩掛飾。此明間門罩分三層,第一層有六個圓形紅燈籠掛柱;第二層掛有六個紅燈籠及兩個紅燈籠掛柱;第三層是六個玉佩掛飾及四個燈籠掛柱。紅燈樓、玉佩 掛飾,植物花卉圖案的襯托,再加上第一層的正中間笑臉迎迎的浮雕小人,整個二樓明間好一幅其樂融融、歡快熱鬧的場景(圖6)。燈籠,是古時燈具的一種,“有一說法是唐明皇于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流光溢彩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花燈風氣從此廣為流行,此后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⑥燈籠代表著喜慶意味的裝飾元素,現如今在新年、元宵節、婚嫁這些喜事人們會用到紅燈籠。紅燈籠出現在墓碑上,這完全是再現現實生活的表現。雖然墓碑建筑是“仿陽宅以建陰宅”,⑦但是仿得如此張燈結彩、生動熱鬧是極為少見的。
“仿陽宅以建陰宅”不僅僅仿得是“宅”,更是仿生活方式,表現了墓主人所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墓主人根據自己的性情喜好以及再現現實生活來選擇裝飾內容來裝飾自己的靈魂居所——墓碑建筑,表達了墓主對自由自在的,有閑情逸致的一種理想生活的追求。
袁文德墓碑的建造,墓主人是重要的參與設計者,匠師根據雇主的意見而進行建造。“三分匠人,七分主人;非主人也,能主之人”(計成《園治》)“能主之人”是指能做主的人。能做主的人借匠人之手來表現自己的想要表現的東西。這句話在此墓裝飾上是個很好的體現。通高7米,寬4.77米的墓坊上,前后加起有100多幅雕刻。雕刻畫面有嚴肅的、嚴謹構圖及內容豐富有序的戲曲人物、歷史典故、表現吉祥寓意的器物等 ;也有表現詼諧趣味、輕松氣氛的歷史傳說,如圖6。使得墓碑的整個建筑風格嚴肅而不古板,傳統而又富有創新,豐富精美而毫無堆砌之嫌。謝肇淛在《五雜俎》中說:“喪不哀而務為美觀,一惑也”⑧表明人們認為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死亡是另外的一種生存方式。接受了“喪事”,帶著坦然輕松的心情,把“喪事”辦隆重,裝飾美觀,來表達對逝者進入另外一個能過得更好的世界的期望。因此墓碑建筑上出現詼諧趣味的裝飾內容也就可以理解了。
袁文德墓碑建筑從裝飾內容,其又是生基可以看出在墓主人看來死亡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有生就有死,死亡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的生死觀。墓主人按自己的愛好和再現現實生活來建造自己死后的靈魂居所,體現的是希望死后能夠像生前一樣居有定所、安居樂業的“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從此墓碑的建筑裝飾可以看出中國民間美術的風格特征是自由、豐富及變化多樣以及熱鬧、理想化的。它超越了現實的束縛,民間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死后自己或者祖先能生活得更好。與死亡相連的喪葬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探討其中人們的生死觀及喪葬觀念,對拓寬我國的文化研究之范圍,增進文化研究之深度,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 丁世良 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348.
② 沈銘賢.終始懼善,人道畢矣——中國古代的死亡觀及其現代意義[J].上海社會科學學術季刊.1997,(2):99.
③ 矛坤.唐宋八大家集[M].鳳凰出版社.2012:2.
④ 李欣.莊子譯注[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3:3.
⑤ 格羅塞.藝術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46.
⑥ 錢超.正月十五話燈籠[J].產權導刊,2010,(3):77.
⑦ 王愛華,李勝軍.中國古代墓葬吉祥文化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9.
⑧ 謝肇淛.五雜俎(卷14)事部二[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2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