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祖光
摘 要:公共藝術是一個新興專業,針對公共藝術教學模塊的構成和規劃,各個高校都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大多數開設公共藝術專業的高校基本上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都偏向純藝術教學。筆者認為面對不斷發展的社會文化現實應該給予公共藝術專業學生更寬的基礎和更廣闊的視野。文章分析整理出四個方面的學科基礎,作為公共藝術的教學模塊,并分析該構成模式的特點和優勢。
關鍵詞:公共藝術; 教學模塊; 學科基礎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示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4)07-0172-02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Content of Public Art
FENG Zu-guang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Public art is a new discipline. Mo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constitution and the planning module in public art teaching. These teaching arrangement are almost similar with pure art teaching. The author thinks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public art should have wider view and found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o the author summarizes four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as a teaching module of public art, and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is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public art; teaching module; discipline basi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公共藝術成為獨立本科專業的時間并不長,但廣義的公共藝術或者說公共藝術作品一直以來就是存在的。過去,人們根據材料、技法等屬性將這些作品歸于為雕塑、壁畫、裝置、景觀、新媒體藝術等不同的門類。在這些藝術作品當中,蘊含著“公共性”這一共同的要素,所以在研究公共藝術的語境下,我們將其匯總起來,組成一種新的集合。
公共藝術的定義始終是模糊且不斷發展的。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能清晰地感覺到它的存在,但又無法精確地描述它。因為公共藝術不是根據物質屬性進行定義,而是根據社會形態和意識的演變。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描述它,比如用一組集合來說明“想要從事公共藝術設計和創作應該具備哪幾方面的能力”,并且在學院教學的內容規劃中,以此為依據安排教學內容的構成。
公共藝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所謂交叉學科不應該是只有單獨主線的學科,而是應該設立一個基礎且具有包容性的目標,來容納其他獨立學科在此目標體系下共存并行。處于交叉學科中的每個獨立學科特點越鮮明,區別越明顯,則交叉學科存在的意義越大,所能取得的成果越豐碩。因此筆者認為,公共藝術的教學應該強調“綜合基礎”,包括造型藝術基礎、空間設計基礎、信息設計基礎和人文素質基礎等方面。在公共藝術教學規劃中應該考慮培養學生奠定多個方向的基礎,并在創作實踐中充分綜合。
一、造型藝術基礎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承載公共藝術的空間平臺愈發多樣。然而,傳統的造型藝術依然占據著其中的主體地位,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國內更是如此。針對造型藝術基礎的訓練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自主創作的能力;二是轉化利用經典藝術資源的能力。
造型藝術的概念包括:雕塑、裝置、壁畫、油畫、版畫、國畫等等(這些內容在概念層級上并不是完全對應的,只是沿用藝術理論研究的習慣來描述)。
首先,筆者認為在公共藝術設計中,雕塑課程教學是必不可少的。雕塑教學除了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對材料產生基本的認識,建立強度、量感、肌理等要素的概念。雕塑是必須先建立骨架,再逐步向外搭建完成的。即便是金屬焊接作品,也需要相應的結構基礎。借助這些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初步建立對空間結構的認知。而且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會對立體造型的難度有直觀的感受。這對于幫助學生從基礎教育,尤其是考前教育的單純平面思維轉換到空間立體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在雕塑教學中,學生能直觀地體會到“加法”與“減法”的區別。接觸到“雕刻”“塑造”及“構造”三種不同成型方式的差別。“雕刻”“塑造”“構造”不僅僅是立體形態的成型方式,同時也是立體思維方式。在實際創作中,往往作者按照何種成型方式思維,就會得出相應方向的結果。
造型藝術基礎的訓練內容包含造型、材料、形式語言和審美傾向等若干組成部分。造型觀念與民族心理和社會意識息息相關,通過系統的分析和講解,可以幫助學生梳理中外藝術精神的核心價值,提升他們的判斷能力。材料訓練重點在于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現能力。經歷過材料訓練的學生所能夠掌握的表現手段和資源都會顯著增加。形式語言的獲取可以通過臨摹、轉化、解構、重構等訓練方法來實現。審美的提高則需要通過學習了解前人作品以及對日常各種習作進行分析。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批評習慣的養成。endprint
其二,以壁畫教學為載體,將其他畫種的訓練內容融入其中。壁畫教學核心是訓練學生如何將復雜的內容和主題進行提煉和升華,并將其有組織、有條理地融入一個構圖中。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內容通過臨摹轉化及“項目驅動型”課程為主,強調思維和創意,在實際項目實踐中完成教學。
二、空間設計基礎
公共藝術設計的核心特征是其公共屬性,絕大多數公共藝術作品都存在于公共空間中,甚至與公共空間本身融為一體。空間設計按傳統分類方式可劃分為建筑、景觀、室內、園林等等不同的內容和層級。其核心內容是設計人(或活動主題)與空間的關系。沒有經過此類訓練的人,往往缺乏對公共空間的駕馭能力,尤其是缺少對尺度感和空間心理的把握。這里所談到的公共空間,人是處在其內部的,與雕塑大多數時候從外部觀看的經驗存在差異。
公共藝術創作不僅要求造型的能力,同時需要具備設計某種空間體驗的能力——將某種思維和感受通過物質化的空間具現出來。
另外,空間設計基礎的訓練能幫助學生積累許多技術數據和經驗,在公共藝術創作實踐的過程中同樣是必不可少的。景觀和室內設計的相關內容需要在課程教學中占據相當的份額。小型建筑的設計和改造、園林景觀設計也要納入公共藝術設計的教學體系中,從而培養出能與建筑師和環境藝術設計者有效溝通合作的畢業生。
三、信息設計基礎
公共藝術教學并不是“造型+環藝+展示”的簡單累加,除了必須的技術積累和設計能力培養之外,最重要的內容還是創作公共藝術作品的愿望和態度,推進公共藝術創作的思維。想要實現這個教學目標,還要求學生具備信息設計的思維和能力。能夠將物質世界的改造和人的感官世界、虛擬世界緊密的聯系起來。公共藝術創作的任務不是對環境進行美化和裝飾,而是對現實社會的問題有認識和反饋。作品能介入公共空間,或改善局部環境的質量,或激發人們的思考,或進行現實與心理層面的干預,形成一種社會調適或改良作用,表達針對個體的關懷,對公民心理成長的關注。
公共藝術作品或許不能顯著地改造社會,但在局部地域依然可以發揮巨大的影響。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語言,對人們司空見慣的公共空間進行改善,展示人文關懷,促進正能量的產生,通過更多交互性的媒介和手段能更好地達成這一目標。
溝通方式的更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下掌握信息溝通渠道幾乎是對所有商業模式來說都異常重要。信息設計基礎除了包含大量技術訓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認識當下“人與人”“人與機器”“人與社會”的信息溝通方式。
四、人文素質基礎
公共藝術的定義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人文要素。“公共”的概念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伴隨著“公民”概念產生的。它天然地帶有對民主社會的向往,帶有平等的色彩和普世情懷。一直有學者在辨析公共藝術、精英藝術與大眾藝術的關系,盡管在目前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沒有誰是置身事外的絕對旁觀者,藝術家與觀眾共同完成作品。所以精英也許是創作者,大眾則是觀眾與參與者,精英與大眾不是對立的語匯。
人文知識尤其是歷史與社會學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還需要學生對藝術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不僅僅是美術史知識這么簡單,而是對藝術發展規律和一系列爭議性的命題有自己的理解。
以上若干方面的內容,應該作為公共藝術設計教學的主干。教學培養計劃和各個年級的課程設置應該圍繞這些方面的核心能力形成來規劃。在課程訓練的同時,輔以實際項目實踐、材料工作坊及各種類型的創作營,來鍛煉和檢驗學生的創造力和執行力。從而培養具有較高綜合能力與寬廣學術視野的公共藝術設計人才,充分發揮交叉學科的綜合特色,以便適應當下的城市發展,城鎮化建設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信越來越多的公共藝術作品一定會讓我們的城市公共空間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 吳昊. 城市公共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 孫珊,胡希佳,王衛華. 公共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3] 胡天君,景璟.公共藝術設施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