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輝++錢勇
內容摘要:因為樣本的稀缺性和方法的局限性,腐敗犯罪心理形成問題尚未得到深入研究。通過對貪污個案的研究發現,腐敗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官員在首次腐敗犯罪過程中,基于親密關系、對法律的認知缺陷和缺乏正確的替代性經驗三個必要因素完成的自我合理化。預防職務犯罪出生產力,應當更加重視挖掘個案中腐敗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在大范圍個案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規律性的腐敗心理成因,并提出科學的預防腐敗犯罪的對策。
關鍵詞:腐敗犯罪心理形成;親密關系;認知缺陷;替代性經驗
一、腐敗犯罪心理形成研究的困境與路徑
當前,反腐走到了一個困境,打擊力度很大,同時貪污腐敗現象也層出不窮。 職務犯罪確實使我們的損失很大, 從源頭上消除腐敗滋生的土壤、預防腐敗犯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犯罪是在一定社會背景和具體場合下發生的選擇性行為,它是社會環境的產物,同時也是行為者犯罪心理的外化。 如果能夠搞清楚產生犯罪心理的原因以及犯罪心理轉化為犯罪行為的條件,那么就可以此為依據在現實情景中對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進行預防,同時,也應該看到,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作出令人信服的實績不多。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同時也沒有進行卓有成效的科學預測的試驗。 腐敗犯罪心理形成問題同樣如此,雖不乏宏觀層面和泛因論的解釋,但對個案剖析和規律性的心理形成研究尚不深入。 主要的困難來自于樣本的稀缺性和方法的局限性。其中,樣本的稀缺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腐敗犯罪的高度隱蔽性。除非案發,一名官員是否腐敗還是未知數,更談不上對其犯罪心理形成的研究。二是因為腐敗犯罪案件的特殊性。真正的犯罪原因及犯罪心理形成過程,只能在案件中才能發現。因為偵查保密的需要,能夠近距離觀察犯罪嫌疑人內心的人只有辦案人員。但是,案件偵查的重點卻不是心理研究,而在于口供突破與證據收集。實踐中,能在規定時間內辦結案件已屬不易。因為審訊的對抗性,辦案人員能夠與犯罪嫌疑人建立高度信任關系,使其袒露心聲的并不多見。即便建立的信任關系也是短暫和脆弱的。而方法的局限性主要是指心理學研究通常的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 等難以適用,目前主要靠個案中犯罪嫌疑人的內省和辦案人員的觀察。但是,單純依靠犯罪嫌疑人的內省是不足的。一是動機不純。爭取從寬處理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腐敗心路的自我剖析。二是歸因錯誤。普遍存在“行動者——觀察者偏見” 類型的基本歸因錯誤,歸咎于不良風氣、交友不慎、監督不夠。三是記憶模糊。因為時間久遠,關鍵的首次作案情節往往回憶不起。實踐中,辦案部門也難以窮盡一名腐敗官員的所有犯罪。四是人云亦云,有的悔過書甚至涉嫌抄襲。 辦案人員的觀察同樣受制于“行動者——觀察者偏見”。特別是受賄犯罪,辦案人員傾向于形成犯罪嫌疑人貪得無厭的心理定勢。
任何心理活動和行為都是由當事人發出的,所以對于自己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活動和行為最為清楚。在研究犯罪心理學時,不大能夠得到犯罪主體一邊在作案一邊有在“出聲地思維”的材料,但是卻可以在事后讓犯罪主體回憶自己的心理活動情況,從中找出規律,從而有可能對犯罪心理活動的產生和犯罪行為作出預測。 因此,對腐敗犯罪心理形成的研究是可能的,可以通過在個案中結合犯罪嫌疑人內省和辦案人員觀察的對話分析方法實施。但是,個案的選擇應當是嚴格的。根據筆者的辦案經驗,適合作為研究樣本的個案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一是犯罪嫌疑人與辦案人員對腐敗犯罪事實沒有爭議,即腐敗犯罪事實和情節已經全部查清了,再無其他犯罪可能性。這是先決條件。在事實沒有查清,證據尚不確實、充分,還無法排除合理懷疑的時候,對話沒有基礎。特別是關系到犯罪心理形成的首次作案事實和情節應當是清楚的,因此犯罪嫌疑人首次作案的時間距離案發不能太長。二是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徹底性和內省的主動性。如果該犯罪嫌疑人還有隱瞞,內省的可信程度是不高的。而缺乏意愿和決心的內省必然是不全面的。因此,該案的犯罪嫌疑人應當具備一定的道德感。三是辦案人員與犯罪嫌疑人應當建立起高度的信任關系,犯罪嫌疑人愿意對該辦案人員袒露心聲。這種關系的建立需要辦案人員的努力和犯罪嫌疑人的配合。應當準確辨別并把握好這一短暫的信任期。實踐中,訊問筆錄完成之后,犯罪嫌疑人受罪責感和預計刑期的影響經常會出現反復,雙方的信任關系就可能不復存在。因此,對話分析的最佳期間是從犯罪嫌疑人抗審心理被突破、如實供述,到辦案人員完成訊問筆錄制作為止。四是辦案人員的自我要求。對話中,辦案人員應采取多種方式降低犯罪嫌疑人對罪責的焦慮感、貼近犯罪嫌疑人的自我感受,并主要采用傾聽反應 的方式進行,不能采取壓迫式的審訊語言。有的時候,犯罪嫌疑人對辦案人員是信任的,但是辦案人員卻不信任犯罪嫌疑人。因此,辦案人員應當投入一定的情感建立和維持對犯罪嫌疑人的信任。為減少偏見,選擇的個案還應當是有物證、書證等客觀性證據證明的,即便翻供也能夠定罪量刑。這樣,辦案人員在對話中不會受制于擔心犯罪嫌疑人翻供而帶來的情緒和壓力。
二、從個案研究看腐敗犯罪心理是如何形成的
(一)某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助理金某貪污案
1.案情簡介: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某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主任助理兼會計金某利用職務之便,伙同該單位主任周某、副主任張某、副主任李某、原副主任嚴某、出納金某某以虛抬票面金額、虛開發票的方式套取財政資金10萬元,以每年年底紅包的形式秘密私分。其中,首次作案發生于2008年1月,當時金某與周某、張某、李某、嚴某一起開會,周某決定將該單位通過A公司套取的5.4萬元財政資金中拿出2.4萬元秘密私分。其中,周某、張某、李某、嚴某各得5千元,名義是年底主任的紅包;參與套取5.4萬元財政資金的金某和金某某各得2千元,周某的理由是:“財務也辛苦。”周某并讓金某某準備6個紅包,并發給上述6人。金某收下該2千元后“覺得燙手”,不久向周某提出:“不想要這2千元。”周某回答:“既然定下來,就不要改了。”于是,金某將這2千元部分用于家庭開支,部分用于捐助貧困兒童。后來的4次作案分別發生于2009年2月、2010年1月、2011年1月和2012年1月。其中,2009年2月的作案方法與2008年1月相同,也是將通過某公司套取的財政資金中拿出1.9萬元秘密私分給周某、張某、李某、金某和金某某,其中周某、張某和李某各5千元,金某和金某某各2千元;2010年1月、2011年1月和2012年1月的作案方法是:為了獲得年底紅包,每次通過1家公司套取1.9萬元,定向發給周某、張某、李某、金某和金某某5人,其中周某、張某和李某各5千元,金某和金某某各2千元。綜上,金某利用其擔任會計的職務便利,參與貪污公款10萬元。
2.金某的個人情況:金某,女,1976年出生,2006年底從某企業考入該單位擔任會計。履職不久,金某的丈夫因突發疾病逝世,留有一子3歲。2007年3月,金某回到該單位上班。2007年8月起,金某作為會計參與周某、張某等人通過A公司等單位以虛抬項目票面金額、虛開發票的方式套取財政資金的活動。2008年10月,金某任該單位綜合科副科長兼會計。2010年10月起至案發,金某任該單位主任助理兼會計。
3.案發及辦案經過:2013年5月28日,辦案人員將金某抓獲歸案后,金某主動交代其參與貪污公款10萬元的事實。5月29日,辦案人員搜查金某某辦公室獲得5份領款單(原始書證,時間: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數額:1筆2.4萬元與4筆1.9萬元,其中2009年2月備注:5000*3+2000*2,均有周某、金某某簽字),且金某某交代與金某交代一致。5月30日周某投案自首,交代事實與金某、金某某一致。
4.辦案人員的主要做法:一是規范文明執法,在生活上給予保障。審訊中,辦案人員詢問金某是否需要休息,金某稱:“有點,因為低血糖。”于是,辦案人員在次日的早餐上給金某提供甜豆漿,并多次提供新鮮水果,金某表示感謝。二是貼近金某的自我感受,“我們知道你過得比較苦”、“你的事情不全是你的責任”等話語打動了金某。三是在6月2日建立高度的信任關系至6月5日完成訊問筆錄制作期間,運用傾聽反應進行有效溝通。
5.金某的自我剖析:突破后,金某一直在捫心自問:“為什么自己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其6月5日的內省結果如下:一是性格懦弱,周某的決定不論對錯都會執行;二是認識不足,其過去在企業任職的經歷認為,套取財政資金只是違反財務紀律,而收錢是不對的,但不知道要坐牢;三是缺乏經驗,因為家庭變故,“身邊沒有可以商量的人”;四是因為有第一次2千元的收受,所以從2009年初到2012年初,習慣性地收下了每年周某給的2千元。
6.金某的可信度評估:本案中,金某的自我剖析是可信的。第一,貪污事實有書證、同案犯周某、金某某等人的供述以及相關的證人證言,沒有爭議。第二,金某任職時間不長,其供述是徹底的;金某在首次作案后將部分錢款用于捐助貧困兒童,顯示其有一定的良知;沒有陷入“行動者——觀察者偏見”。第三,辦案人員與金某建立了高度信任關系,金某坦言“遇到貴人了”。第四,辦案人員注意傾聽反應,金某配合良好。
(二)對金某貪污犯罪心理形成的分析
金某貪污犯罪心理形成是指金某首次貪污過程中,基于親密關系、認知缺陷和缺乏替代性經驗完成的自我合理化。犯罪心理形成的起點是對該2千元的占有,終點是對該2千元的非法處分。一是與周某的親密關系。金某之所以當場收下周某給予的2千元,主要原因在于金某與周某建立的親密關系。當然,金錢本身也是有作用的,因為成人一般已經對金錢形成了條件反射。 本案中,金某在2006年底調入該單位擔任會計時,周某調任該單位主任,分管人事和財務,周某是金某的直接和最高領導。金某遭遇家庭變故后成為單親母親,內心較為脆弱,并聽說前任會計因為不愿從事套取財政資金而被單位同事惡意中傷,因此金某回單位上班后主要依靠周某獲得其安全、社會和尊重需要。 按照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斯坎特 的理論,當成年人發現自己在一個讓他們感到焦慮或害怕的新環境中時,將更可能表現出依賴和尋求親密關系。 金某在偵查中稱:“感覺不拿著不太好。”二是對法律的認知缺陷。金某收下后,開始認真對待這2千元時,出現了一個認知問題。因為其本身從事的是會計崗位,對法律的認識明顯不夠。因此,對拿這2千元是否有明確的法律后果她并不清楚,但是她也明確認識到拿這2千元是不對的,內心并不舒服。萊昂·費斯廷格 指出:當我們意識到想法和行為不一致時,就會感到不舒服,我們會試圖通過改變行為來擺脫它。當行為改變有困難時,我們會以改變態度來替代。 本案中,金某試圖退還給周某,但周某一句“不要改了”使金某無法退還。金某完全不知道上交“581”廉政賬戶的操作方式,因此金某難以通過退還或上交來擺脫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最終,金某通過捐助貧困兒童的行為擺脫了。三是缺乏正確的替代性經驗。替代性經驗又稱觀察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示范者行為而獲得的間接經驗,是人類間接經驗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特別是當個體對自己某方面缺乏現實判斷依據或知識時,他人的替代性經驗對其影響更大。 在收受與拒絕之間,金某自身的認知無法解決,而“這種事沒人可以商量”。金某向周某提出退還,某種意義上是下意識地尋求替代性經驗。周某則提供了錯誤的替代性經驗。本案中,金某還與金某某討論過這2千元,兩人一致認為“不拿不好、拿了也不好”,但最終也沒商量出一個解決方案。最終,金某通過捐助貧困兒童的方式來實現理性化和移情作用等自我防御。
(三)受賄犯罪心理形成的類比討論
將金某貪污案中歸納的必要條件作為參照系,比對筆者查辦的受賄案件,可以發現受賄犯罪心理形成也是類似的。因此,受賄犯罪心理形成可以定義為:某官員首次受賄過程中,基于親密關系、認知缺陷和缺乏替代性經驗完成的自我合理化。犯罪心理形成的起點是對他人財物的收受,終點是對他人財物的非法處分。一是行受賄雙方的親密關系。這種親密關系多數是行賄人在共同的越軌活動中主動建立的,比如受賄人接受行賄人宴請、土特產等小額財物,有的行賄人通過和受賄人從事集體娛樂活動建立“兄弟關系”。當然,有的親密關系是受賄人主動建立的。受賄人建立親密關系的,多數對行賄人有所需求。換句話說,受賄人謀求建立與行賄人親密關系的,該受賄人早已形成了受賄犯罪心理。另外,雙方的財物往來對親密關系有強化作用。二是對法律的認知缺陷。大多數國家工作人員對受賄犯罪的認知是不清晰的。他們理解什么是收受財物,但是對刑法第385條規定的“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還停留在條文的字面涵義,即“職務上的便利”是自己管的事情,“為他人謀取利益”是給別人辦了事情。就連薄案的上訴理由也稱“為大連國際公司、實德集團提供支持和幫助,均是正常履行職責、公事公辦,不屬于受賄罪中的謀利事項”。 三是缺乏替代性經驗。面對他人給予的財物,想收又怕出事,不知道該怎么處理。
(四)腐敗犯罪心理的形成、強化及推論
可以認為,腐敗犯罪心理的形成是指官員在首次貪污、受賄等犯罪過程中,基于親密關系、對法律的認知缺陷和缺乏替代性經驗三個必要因素完成的自我合理化。對首次貪污、受賄犯罪等獲得的財物的非法處分標志著腐敗犯罪心理的形成。
從上圖中可以得出三條推論:
1.因為腐敗犯罪心理的形成需要親密關系、對法律的認知缺陷和缺乏替代性經驗三個必要條件。因此,缺少其中之一,都無法形成腐敗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形成后,犯罪機遇將帶來成功的后續作案。后續作案對腐敗犯罪心理有強化作用,強化的腐敗犯罪心理會提高后續作案的可能性,具體表現為:主動建立與他人的親密關系,回避或曲解對法律的正確認知,擁有錯誤的替代性經驗等。
2.如果案件查辦中,發現某一涉嫌腐敗犯罪的官員某次腐敗犯罪時,與給予財物的人的親密關系是較穩固的或者系該官員主動建立的,或者該官員當時對法律的認知處于回避、拒絕或曲解狀態的,或者該官員當時擁有錯誤的替代性經驗的,那么該官員在該次腐敗犯罪時可能已經處于腐敗心理的強化階段。換言之,該官員的腐敗犯罪不只那一次。比如,索賄官員先前必定有受賄行為。
3.任何官員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與他人的親密關系是官員正常社會交往的一部分。在我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無法完全排除親密關系的發生和發展。特別是處于情緒低谷的時候,來自他人的理解和關心很容易使雙方建立親密關系。另外,限制官員的社交也不能排除因此產生的補償心理和反噬效應。因此,預防腐敗犯罪心理形成主要靠傳遞清晰的法律認知和提供正確的替代性經驗。
三、結語
腐敗犯罪是心理犯罪,不可避免地帶有文化特色,他國的預防策略不一定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應當在個案中深入剖析我國不同地域文化中國家工作人員腐敗犯罪心理的形成。當然,基于個案的腐敗犯罪心理形成研究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因此,辦案中應當更加注意把握與犯罪嫌疑人短暫的信任期,更加重視挖掘個案中腐敗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在大范圍個案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規律性的腐敗心理成因,并提出科學的預防腐敗犯罪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