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京
黨員干部的氣場
柳 京
“氣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詞語。若從中國哲學的角度講,“氣”者,存在于人體內,精微而無形,運行不息,是生命的體現。“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因此,大凡有生命即有氣。相比于“氣”的個體性與內在性,“場”則是“氣”的由內而外發散性帶來的無形的空間概念及感染力、影響力。“氣”雖人人皆有,但并非千人一面,“氣”是有階梯的,低者謂生存之氣,中者謂生命之氣,高者謂浩然之氣。不同的“氣”產生不同的“場”,故“場”之大小、強弱、正負亦因人而異。
黨員干部的氣場究竟應是什么層次的呢?戰爭年代我們曾說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其實,共產黨員依然是血肉之軀,之所以稱之“特殊”,全然在于其精神境界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行為模式。顯然,黨員干部的氣場,應該要反映出這種特殊性,除了有生存之氣——活著,還要有生命之氣——出彩,更要有浩然之氣——精彩。但是,活著較容易,出彩就難了,最難在精彩。精彩的氣場能營造磊落的氛圍,坦誠相見,攜手與共;能傳導社會正能量,弘揚正氣,樂觀向上;能使偉大融于平凡,使高尚浸潤生活。
無疑,培育這樣的氣場是黨員干部的追求,也是使命職責所在。然而,精彩氣場絕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其背后所包含的多方面的歷練值得每個黨員干部思考并身體力行。
首先,黨員干部的氣場來自于堅定的信仰。盡管當年我們在黨旗前宣誓的時候,已經表達了這種信仰,但在經年累月之后是否應該捫心自問一下:我的信仰還在嗎?在歲月的河流中,我是奮力向前呢,還是慵懶地隨波逐流?甚至已拽著岸邊的樹枝拒絕向前?每當看到歷史檔案中不知姓名而犧牲在戰爭年代的前輩們的入黨申請書便唏噓不已:“我不怕死,愿為勞苦大眾出力,我要加入共產黨”——質樸無華,以生命做承諾,還有比這更重的擔當嗎?可見,信仰不在于辭藻華麗,而在于如何踐行,即經受歲月的考驗,經受心靈的考驗。有信仰的人,會散發出無形的光彩,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能在聲色犬馬中保持純真,能在名利誘惑中耐得清貧,能在紛繁復雜中擁有一份堅守。
其次,黨員干部的氣場來自于日積月累的涵養。涵養是知書達理,是內在修養與外在行為的統一,《論語》云:“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古人之“內圣外王”仍然有其價值;涵養也是胸次浩大,從容大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的:“以天地境界處理人間事務,以道家精神從事儒家事業”,此語若理解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亦十分恰當;涵養還是平和的心境,榮辱不驚,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如此,工作著才是美麗的。
再次,黨員干部的氣場來自于對工作的熱愛與敬業。熱愛是一種激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敬業則是一種態度,一種勤勉不懈的狀態。有對工作的熱愛,自然就有不斷生長著的追求完美的內在驅動力和不會枯竭的創造力,他對周遭的影響也就顯得充滿活力;有對工作的敬業,是最實在的榜樣的力量,因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只有踏踏實實,持之以恒,才是做好工作的唯一路徑。
此外,黨員干部的氣場還得來自于科學有效的制度。氣場的主體在人,但好氣場的培育絕不僅僅靠人的主觀性,它需要內外的交互作用,好制度就是外部的推動力,正如鄧小平當年在談到政治體制改革時指出的:一個好的制度壞人不敢做壞事,而一個壞的制度好人也難做好事。當下中國,老百姓深惡痛絕的就是干部的以權謀私,尤其是臺上反腐倡廉,臺下男盜女娼。在這些黨員干部身上,也少不了“氣”,但它不是正氣,而是戾氣、朽氣、惡氣,由此生成的氣場自然也就烏煙瘴氣。如何遏制烏煙瘴氣?惟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公眾來監督,讓民心來導引,使黨員干部的氣場氣正風清。
在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中國,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有莫大的示范效應,因此,每個黨員干部應警鐘長鳴,以自己的努力,創造最精彩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