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哲,李 進
(1.長沙教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6;2.長沙麓山濱江實驗學校,湖南 長沙 410013)
新課程實施以來,廣大教師特別重視對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進行研究?!稓v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三大歷史教學類期刊,刊發了大量富有啟發意義的歷史課程教學設計。為了更好地學習、借鑒、推廣這些優秀的歷史課程教學設計,筆者通過對其中的部分案例進行分析與研究,從中總結出了其突出特點,特撰此文以供參考。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我們只有首先深入了解學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才能做到立足于學情制定教學設計。許春鳳老師在講授《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一課時,首先認真分析了高二年級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對中國古代藝術的掌握情況,為了避免重復,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沒有停留在“演變過程”與“發展脈絡”上,而是立足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促使學生深刻體會中國文化藝術的價值。她以2008年北京奧運“文化中國”為主線,借助材料與情景,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
在高中歷史必修I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教學中,學生對于英國為什么會制定《權利法案》、形成責任內閣等并不了解。那么,應該怎樣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如何認識英國確立代議制的偉大意義?采用哪些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和內容突破教學難點?傳統教材強調的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反復、曲折的過程。陳紅老師在認真研讀新教材并閱讀了相關學術專著后,發現英國之所以能確立君主立憲制,最早創立現代政治制度,與其文化傳統、政治傳統和經濟根源密切相關。因此,決定用“羊皮紙上的《大憲章》”“國王被推上斷頭臺”“‘進口’國王與光榮革命”“限制王權的法案”“小密室的演變”“大眾參與政治趨勢”六個小故事講述英國代議制逐步確立、發展的歷史。[2]這樣,便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大力提倡學生參與課程,因此,很多教師的教學設計突出了“課堂活動”的形式。陳方南老師在講授《鄭和下西洋》一課時,設計了一個虛擬的展覽館。展廳一:七下西洋欲何求;展廳二:海上史詩耀中華;展廳三:六百周年義深遠;留言廳:“參觀者”留下自己的感受(可從驚嘆昔日的輝煌、哀嘆近代海戰恥辱、冀望今天的海上崛起幾個角度來寫)。然后把學生分成四組,搜集展廳二(海上史詩耀中華)的相關材料。第一組同學搜集能證明船隊規模宏大的資料;第二組同學搜集七下西洋的航線;第三組同學搜集能證明航海技術先進的材料;第四組同學搜集能說明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資料。每組推薦一位同學寫成書面稿,課堂上講解。[3]本教學設計很好地做到了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參與。
劉松柏老師在講授《王安石變法》這一課時,通過三種形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一,合作探究?!巴醢彩兎ǖ膬热菁懊宽梼热莸淖饔谩笔侵攸c知識,但冗雜繁多,采用列表(表格呈現富國、強兵、取士三方面措施的主要內容及其作用)和分組探究的方式(將全班學生分為三個組,每組確定一個代表,負責收集整理本組成員討論的結果,然后課堂上匯報)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第二,問題討論?!巴醢彩瘜嵤┤∈恐ㄌ岢鍪裁礃拥挠萌嗽瓌t?結合當今的教育改革談談王安石改革教育的哪些做法值得借鑒?”聯系實際提出問題,提高了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第三,角色扮演。請學生選擇“地主、大官僚”“大商人”“農民”“正在部隊服役的士兵”等不同角色,體驗王安石變法推行過程中,處在社會不同階級、階層的人的反應。[4]學生在體驗中鞏固和強化了對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和作用的理解。
教學價值是新課程教學設計的核心追求。葉瀾教授說得好:“為實現拓展現有學科的育人價值,新基礎教育要求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本學科對于學生而言獨特的發展價值,而不是首先把握這節課教學的知識重點與難點?!盵5]胡軍哲老師在《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課的教學中,認為本課的“教學價值”不是首先讓學生感受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對外開放的過程是“艱巨的、磨礪的,甚至是痛苦的、涅槃的”。因此,他大膽對教材進行加工處理,將本課內容整合成“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逐步形成的?”“如何看待對外開放?”三個大問題,很好地提升了本課的三維目標。[6]
姒吉霞老師在《美國內戰》一課中,沒有單純地強調本課的基礎知識,而是以林肯始終“維護國家統一”為教學主線和課堂重點展開教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問題供學生共同探究:(1)如何理解林肯在內戰爆發前的首要目標是防止國家分裂而不是解放黑人奴隸?(2)如何認識個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選擇和所產生的作用?(3)如何理解戰爭結束后的“0”戰俘問題?較好地升華了本課的教學價值。[7]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在感悟歷史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沒有細節,學生不會有深刻的情感體驗。離開歷史的細節,單純的說教起不到價值觀教育的作用。岳麓版教材“鴉片戰爭”一課包括兩次鴉片戰爭,因此,鴉片戰爭的篇幅很小。盡管編寫者已經努力展現細節,但用于教學仍感欠缺。要使學生了解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國與世界形勢,必須從馬嘎爾尼訪華說起,由此才能深入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李樹全老師的設計思路是:以“兩份‘國書’”“兩張‘禮單’”“兩個國家”“兩種認識”為“抓手”,從歷史的細節入手,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全面分析了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國與世界形勢,并為學生理解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原因做了鋪墊。[8]
侯新磊老師對《英國的制度創新》一課的設計運用圖表、視頻進行直觀教學?!凹s翰王像”和“孟福爾召集議會”圖片說明了英國議會制度的起源;三個國王的命運及圖像揭示了王權與議會權力的消長。運用淺化、趣化教材的案例教學法,巧妙地引入三個故事“不懂英語的國王”“48小時首相”“最年輕的英國首相”——透析責任內閣制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體驗、感悟。正是這些細節的設計,學生才會感悟到:今天,我們國家正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遙遠的英國能夠引發我們深深地思索——推進民主,需要怎樣的智慧?推進民主,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推進民主,需要依托怎樣的力量?[9]
史料的選擇應該注意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才能增強歷史的親切感,加深對歷史的理解。近代民族資本家張謇在南通是婦孺皆知的名人,他為南通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南通有大量的歷史遺存,包括大生紗廠,仍舊在發展。當地有很多學生的長輩曾在張謇企業中工作過,他們對張謇的事跡耳濡目染。南通市啟秀中學的馮榮國老師就以張謇創業、大生企業在不同時期的發展狀況、張謇奠定“一城三鎮”格局,以及張謇社會事業涉及的主要領域等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張謇及其大生企業的興衰過程,透視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這些史料是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因此,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10]
歷史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得到有益的啟示。朱可老師在設計《羅斯福新政》一課時,就把羅斯福就任前美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與當前的金融危機做一對比,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事實與社會的現實在很多時候都是相似的,為此,他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認為羅斯福新政對當今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有何啟示?可從尋求社會公正和效率權衡發展的角度分析?!蓖ㄟ^這種聯系,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人文情感在知識的梳理與分析中得到了激發。[11]
在歷史課程設計中恰當引入學術觀點,是增強歷史學科探究性的重要途徑。胡軍哲老師在引導學生分析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時,就引入了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看法,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思維角度:資本主義制度根源說;有效需求不足說;經濟政策失誤說;證券投機過熱說等,從而使學生對1929年經濟大危機的爆發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和思考。[12]
在討論明朝中后期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以白銀征收賦稅的原因時,劉建倫老師告訴學生,此時世界范圍內新航路開辟,美洲白銀大量流往歐洲。中國與歐洲貿易又使這些白銀的一部分流入中國而導致中國白銀總量增加。從而為我國國家稅收征收白銀提供了保障。這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普遍使用白銀原因的了解,而且能引導學生把中國歷史上的事件放在世界史環境中來考慮。在講授戰國封建制度的確立時,劉老師還將西周封建說、秦漢封建說等關于我國封建制度確立時間的觀點介紹給學生。[13]這些都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學生的見識,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新課程實施以來,高中歷史教學設計借鑒和吸納了大歷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等一系列新的史學理論和觀點,歷史解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解愛群老師針對過去我們對于文藝復興歷史意義的分析,大都停留在促進思想解放、資本主義發展、自然科學進步等層面的教學現狀,提出文藝復興屬于世界,文藝復興的意義應該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進行詮釋。于是,她從“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和世界”“文藝復興催生并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文藝復興揭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篇章”等幾個方面給學生進行了歸納。[14]
李君老師在設計《辛亥革命》這一課時,分別從革命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和全球史觀的角度,尋找相關史料,引導學生重新對辛亥革命進行評價:革命史觀看辛亥革命——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現代化史觀看辛亥革命——走向現代化里程碑的革命;社會史觀看辛亥革命——全新社會面貌的革命;全球史觀看辛亥革命——有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周期和規律的革命。這樣,便使學生更全面、更完整地了解了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加深了他們對歷史的感悟和理解。[15]
學生的歷史思維,來源于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在課程實施中,突出史實客觀性的緣由,穿插人文趣事、影視片斷等多種史料,多視角地分析歷史原因和概括歷史規律,全面評價歷史事實等,對激發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周明、李健老師在《羅斯福新政》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引用了《羅斯福傳》中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從羅斯福當選總統開始,講述新政的全過程,直到他的逝世及各方的評價。這樣,便于讓學生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這段歷史。通過這些鮮活的歷史素材,豐富課堂,激發興趣,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羅斯福,了解新政。基于歷史情境設置的以故事、細節、材料、問題為主的教學設計,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材料,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思維能力。[16]
唐云波老師在《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課中,為了引導學生探索歷史真相,解釋歷史現象,體會歷史學習的樂趣,設計了“秦始皇陵·亙古的謎團”“兵馬俑·復活的軍團”兩個內容板塊,在教學過程中,又采用了新聞、地圖、影像等手段,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感受了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價值與魅力之所在,理解了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原因。[17]
“好的教學,在性質上應是富有想象力的?!盵18]可見,充分利用歷史敘事中的移情體驗,通過傳神刻畫的歷史細節,提高學生想象力,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彭禹老師在《新航路的開辟》的教學設計中,首先展示了今天坐落在菲律賓的一對紀念碑的圖片,其中一張是1555年西班牙人為紀念麥哲倫而樹立的麥哲倫紀念碑;另一張是1952年菲律賓為紀念殺死麥哲倫的酋長拉普拉普豎立的英雄紀念碑。并提出問題:如果你在這一對紀念碑前(試著從歐洲、菲律賓、世界、麥哲倫等不同視角思考),會生發出怎樣的感慨呢?通過西班牙與菲律賓對麥哲倫航行的不同看法,促使學生“切身體驗”這一歷史事件,增強其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19]
歷史不能重演,但需要還原。楊春華老師在設計《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課時,擺脫了教條的填空方式,盡可能為學生“布白”:從系列直觀的歷史圖像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深處來體驗歷史的真實發生,理解“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時代的悲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透過歷史文獻的研析、解讀和詮釋,揭示“《共產黨宣言》——關注人類命運的‘圣經’”所隱含的理論意義和行動策略;在歷史運動的發生、反復之間探究歷史的真相,總結“巴黎公社——‘新’民主主義的嘗試”失敗的教訓和啟示。[20]
“學習和理解來自對話和反思。”[21]“對話”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歷史人物之間的對話、現實與歷史的對話、學習者與歷史的對話、學生與教師的對話等。歷史課程實施中的對話與反思,應圍繞問題來展開。夏輝輝老師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教學設計以“馬克思與列寧的對話”“列寧與農民的對話”“斯大林與布哈林的對話”“斯大林與作家的對話”“鄧小平與馬克思的對話”等幾個環節,探析馬克思、列寧、斯大林、鄧小平等人對“社會主義”的不同論述與實踐,了解蘇俄(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創立與發展過程,展示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與實踐家們對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的永恒思考。[22]
郭蕾老師《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一課的教學設計,從課題入手,通過近代中國“盛世歡歌”與“日落悲歌”的對話,幫助學生理解前夜、發展、遲滯的含義:掌握近代前夜中國發展的表現——量變即經濟發展的程度,質變即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通過近代中國與西方的對話,引導學生分析近50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與西方經歷的不同的悲喜交替,西方在崛起的時候,中國卻正在由強盛走向衰落,以進一步揭示發展與遲滯的表現。通過這些“對話”,學生很好地明白了:近代中國的發展始終脫離不了農業文明的框架,而西方已經進入先進的工業文明,兩種文明之間必然發生沖突,沖突的結果就是中國社會出現的危機。如果不與時俱進,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必將被歷史所淘汰。[23]▲
[1]許春鳳.《充滿魅力的書畫和戲曲藝術》的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9):32-39.
[2]陳紅.“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5):36-40.
[3]陳方南.“鄭和下西洋”的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5(9):51-53.
[4]劉松柏.基于“材料、情境——問題探究”的課堂教學探索——以人教版“王安石變法”教學設計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0(10):51-54.
[5]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3-7,16.
[6]胡軍哲.把握教學價值,升華課程內容——《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課的教學思考[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21):14-17.
[7]姒吉霞.“美國內戰”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8):50-54.
[8]李樹全.高中必修課“鴉片戰爭”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23):38-45.
[9]侯新磊.“英國的制度創新”教學設計與實施[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11):52-55.
[10]馮榮國,陳康衡.“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的教學設計——以張謇及大生企業為例[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15):16-23.
[11]朱可.有效歷史課堂:基于系統整合的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10):39-41.
[12]胡軍哲.多一個角度,長一分歷史見識——再談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及對尹海峰老師文章的回復[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21):49-52.
[13]劉建倫.歷史課堂教學中學術觀點的引入[J].中學歷史教學,2012(1-2):98.
[14]解愛群.“文藝復興”教學設計過程和課后的反思[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2):43,44.
[15]李君.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第15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與實施——運用多元史觀進行復習教學的嘗試[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9):44-48.
[16]周明,李健.《羅斯福新政》的教學設計——基于歷史情境有效設置的教學思路[J].中學歷史教學,2011(6):14-17.
[17]唐云波.選修: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秦始皇陵兵馬俑教學設計(簡錄)[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3):31-34.
[18]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29.
[19]彭禹.《新航路的開辟》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5):32-38.
[20]楊春華.人教版必修I第五單元第18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教學設計——從“關注人類命運”角度挖掘資源選擇方法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5):28-31.
[21]小威廉姆 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23.
[22]夏輝輝.《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0(1):12-18.
[23]郭蕾.岳麓版必修Ⅱ《經濟成長歷程》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1(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