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義
(常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引領學校發展的持久動力。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校文化建設已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因形式化、功利化而導致效果不佳的教訓。本文試圖以澧縣一中為例,談談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視角。
教育的成效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學校教育要隨著時代變遷而變革,但是無論怎樣變化,促進人的發展的一些基本因素應該保留下來。優質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文化特質。而文化特質的核心則是校園精神。“校園精神是一種辦學積淀,它深層次地反映一所學校的歷史、傳統與特色,對學校成員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成為學校持續前進的強大推進器。”[1]北京大學之所以成為我國思想最活躍的地方,其根源在于蔡元培先生早期倡導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園精神;清華大學堅持“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南開中學“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育人傳統,蘇州中學“誠、思、信、勇”的校訓,等等,都對學校的發展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基因(Gene)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文化基因是文化中具有本質意義、起決定作用的因子。學校文化基因是一所學校在文化層面特有的、相對穩定的、起決定作用的內在品質。“學校是要生長的。這種生長的基因,是學校的歷史與文化,然而文化本身并不能代替生長。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是帶著自己的基因茁壯成長。”[2]基于這樣的思考,趙緒清指出:“文化是積淀,是傳統,是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乃至一個社會的‘遺傳基因’,是一條鏈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鏈子,不能是一陣風。”[3]
每所學校都會有自己文化的根,關鍵在于能否有意識地去發掘、去培育。針對時下一些中小學遺棄歷史、丟失傳統、消解個性的現象,澧縣一中自覺地把“尋根”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邏輯起點。澧縣一中的前身始建于公元1226年的“范文正公讀書堂”,據澧州地方志記載,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少年時代曾在澧州求學,留下了歷史名勝“洗墨池”。清代,湖湘經世學派創始人陶澍、著名詩人張九鉞、“湖南四杰”之一的左宗植先后來到澧陽書院擔任主講。許多文人雅士來此游歷、講學,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聯、記、序、賦,書院“采芹藻、登賢書者,濟濟相繹,幾于希風岳麓矣”。[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懷,成為歷代澧州學人追求的精神境界;陶澍的教育思想“興國之道,育人為本;教育之途,強師為要;學問之的,經世為重;辦學之旨,教化為先;讀書之法,進退為義;求學之機,立志為首”[5]成為學校教書育人的寶貴財富。梳理學校歷史的基礎上,澧縣一中選擇并提煉出了“崇尚憂國憂民,培養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經世致用,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崇尚刻苦勤奮,培養有進取精神的人”[6]的學校精神。這既是對歷史的回眸,也是對未來的昭示,必將成為激勵全校師生奮然前行的精神養料。
學校文化是彌散在學校這一特定場域內的傳統、精神、氛圍、人際關系等多個元素及其物化形態。走進澧縣一中,一股濃濃的“學府”之氣迎面撲來,撰刻有《勸學》《師說》的碑文、雕刻精致的詩墻、名人的雕塑長廊、矗立的元素周期大廈、精美的候風地動儀、高聳的科教樓、雄偉的圖書館,教師住宅小區“明德園”及其命名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教師公寓樓以及懸掛有“明德新民吾輩豈為高考來,騰龍起鳳何人敢臨墨池波”對聯的高三教學樓無不散發著知識的偉力、文化的氣息。生活于斯,經年累月,能不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澧縣一中雖然重視校園精神的物化外顯,但絕不僅僅追求“硬件”的大氣磅礴,因為“學校文化離不開物質環境,沒有形態的文化和沒有軀殼的靈魂一樣是不存在的”[7]。由于學校文化是多角度、多視野、多背景的,因而建設學校文化的操作模式也應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基于這樣的認識,澧縣一中明確提出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途徑是環境文化建設、教師文化建設、課程文化建設、班級文化建設、管理文化建設。顯然,系統論的思想成了澧縣一中學校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而立意的基點就在于“校園大課堂”的學校文化整體建設觀。由此可見,學校文化建設既是學校內部各個要素整合、凝練、積淀、提升的過程,也是使學校同外部環境協調有序的過程。
不同的學校歷史,形成不同的文化基因,產生不同品位的學校。“文化選擇是指對某種文化的自動擷取或排斥。”[8]“有選擇地進行文化傳遞、傳播這正是教育的特點,沒有文化選擇,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特別是對于作為專門教育機構的學校來說更是如此,文化選擇貫穿了教育的始終。”[9]社會的進步、歷史的演進,總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選擇、改造、發展和繼承來實現的。
選擇,意味著從需要出發,篩選、加工、整合學校文化元素為我所用。可以說任何學校特色的形成,都有尊重歷史、繼承傳統的成分,但同時也會根據時代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有所摒棄、有所豐富、有所強調、有所貶抑。艾倫·布蘭克斯坦明確指出,建立一所成功學校的關鍵在于改造校園文化。沒有教育性的校園文化是沒有靈魂的文化,學校文化建設的本質是弘揚先進文化。“教育通過選擇而傳播的文化已經不是原來的文化,因此教育總帶有文化創造的意義。”[10]澧縣一中的辦學歷史悠悠千載,學校文化因子各色雜陳,那么作為學校薪火相傳的力量源泉在哪里?學校教育的“產品”從本質上說是特定學校的“人”的精神品相,即澧縣一中歷代教育人和莘莘學子身上體現出的人格特征:志向上憂國憂民,氣象宏闊;態度上勇于擔當,敢為人先;學問上經世致用,不尚空談;謀略上能屈能伸,大度包容;性格上涵養血性,不怕犧牲;氣質上詩書作伴,靈秀儒雅。
選擇,意味著從校情出發,讓學校文化打上特定學校的烙印。學校文化對于一所學校,就像個性心理品質對于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人是有個性的,學校文化也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首先需要追問的是學校文化的人群屬性,看看它是誰的文化。一所學校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品質,這種個性品質,表現在文化現象,決定于文化基因。對于澧縣一中來說,優良的學校文化基因存在于千百年來對學校發展有杰出貢獻、有重大影響的重要人物身上和重要事件之中。
內求,即引導學校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吸收當今先進的教育文化,更注重繼承并發揚本校的優良文化傳統,使其成為學校生長的內動力。三流的管理靠校長,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文化。管理哲學的發展經歷了“效率哲學——行為哲學——系統哲學——價值哲學”四個階段。當代主客體統一論的價值哲學,超越了行為哲學對人的社會心理層次的關注,直接進逼到對人的行為影響更為深遠有力的文化價值層面,甚至認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與價值觀的同義語。《澧縣一中學校文化建設綱要》《前哲流風 日新其格——澧縣一中的源與流》《文化引領——從校長的辦學思想看澧縣一中十年發展之路》等著作系統地詮釋了這一思想。從文化視野、文化傳統、文化環境、文化故事、文化活動、文化素養到文化管理,其軸心思想就是學校文化建設反觀自我、反求諸己。
內求,即追求學校優良文化的內化于心。一所學校優良的文化基因要成為促進學校發展的現實力量,需要內化于心。澧縣一中把目光投向自己的過去去挖掘和篩選學校特色發展的不竭動力;把視野聚焦自己的當下去發揮學校文化基因的引領功能。他們將學校的價值體系概括為“一面旗幟,兩個發展,六大視域,三項要素”[11],即彰顯“前哲流風,日新其格”[12]的辦學理念,追求每一位學生得到與其個性相適應的最大發展、每一位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獲得良好的專業發展,從校園氛圍、成才標準、德育內容、課程實施、育人行為、工作方式等方面引導方向。使優良的學校文化基因不僅通過校景、校訓、校徽、校歌、校賦、校史得以外化復活,更在繼承弘揚的行動機制中得以內化。“學校文化建設的本質是擴充教育內涵。”[13]澧縣一中的經驗表明:學校文化要內化為師生的信念和行為習慣,一靠觀念的引領,二靠氛圍的感染,三靠行為的養成,四靠成功的體驗。
內求,即學校文化建設必須遵循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規律。這是澧縣一中學校文化建設的最大亮點。澧縣一中以本校優良的文化基因為基礎,按照文化形成發展的“需求引發—文化建構—實踐內化—傳承創新”的基本過程,師生共同參與學校文化建設,使其在成功的實踐體驗中得以認同、內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1]趙緒清.學校應該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質[J].中小學校長,2004(7):10-12.
[2][3][7]趙緒清.澧縣一中學校文化建設綱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4][5][12]趙緒清.前哲流風 日新其格——澧縣一中的源與流[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趙緒清.提升學校文化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途徑[J].當代教育論壇,2006(11):74-76.
[8][9]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1]趙緒清.文化引領——從校長的辦學思想看澧縣一中十年發展之路[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3]趙緒清.學校文化建設的本質是擴充教育內涵[J].當代教育論壇,2007(1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