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
摘 要:基于“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對我國體育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形成性評價”的策略進行研究。認為應:“因材施評”,對于不同體育基礎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目標與內容;“技情共評”,既重視技能評價,更注重體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標評價;“系統評價”,重視學生體育學習評價的系統性;“交互評價”,重視對體育教學中交往與互動的評價;“優資促評”,保障體育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體育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05-0041-02
1967年,美國著名教育學者斯克里文在《評價方法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形成性評價”即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為使活動效果更好,而修正其本身軌道所進行的評價,其以過程評價為中心。體育教學評價是依據體育教學目標,運用科學手段,判斷教學效果、價值,為改進教學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進學生健康水平與個體發展的過程。學校體育評價在體育新課程改革中起著導向與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是體育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
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均經歷了體育教學評價的改革,而這些改革的方向均在向“形成性評價”方向發展:德國體育教學評價強調營造積極的學習氣氛,樹立學生學習體育的信心;法國體育教學評價重視評價對學生的培養作用;美國學校體育教學評價則強調淡化結果而注重過程。從中可見,形成性評價注重評價活動本身的效果,強調評價活動過程,進而達成評價目標。在體育教學中,合理運用形成性評價可以使體育教師及時獲得反饋信息,糾正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的偏差,為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服務。
長期以來,在我國體育教學評價實踐中,對于體育教學結果的評價主要通過教學活動后學生體育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能力三方面變化情況來衡量(其中以體育學習成績的評價為主)。定性成績評價方法已經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運用多年,甚至很多體育教師擅長進行一次性及終結性學習結果評價。這些方法雖然可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成績進行一定程度的反映,但是對學生的體育知識、體育態度、體育能力、審美等方面缺少評價,顯示出諸多缺陷,具體表現為教師對體育教學評價目的理解的模糊性、體育教學評價內容的重體能與技能性、體育教學評價方式的終結性、體育教學主體的單一性。這些缺陷使得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情感受到負面影響,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設置了障礙,直接導致上體育課的興趣與學生的年齡呈反比;學生對待體育與體育課的態度截然不同;學生的體質健康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
因此,為了扭轉以上不利形勢,在我國體育教學中引入“形成性評價”勢在必行。借鑒美國“替代性教學評價”思想之精髓,如考察方式多元化,以觀察、記錄、表演、展示、口頭演說、團體合作計劃等多種方式考察的技能和能力;在真實環境或模擬真實環境中進行考核;考察多種智力活動,如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身體活動等方面傳遞的信息;強調過程性評價;重視復雜思維能力的展示;細化并明確評價標準,應從體育基礎理論知識、體能和運動技能、體能和運動技能進步情況、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等方面對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形成性評價的具體策略與方法如下:
一、因材施評
對于不同體育基礎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目標與內容。例如,在進行技能教學前,了解學生該項目的體育技術基礎,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確定其相適應的教學目標與評價內容,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誘導學生從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點和自身體質基礎,制訂自我鍛煉計劃,從體育課開始,培養其鍛煉習慣與意識。
二、技情共評
既重視技能評價,更注重體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標評價。從學習動機而言,體育態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最終效果具有極大的影響,在形成性評價體系中對非智力因素的評價居重要位置。例如,在對學生進行體育評價時,不僅應關注其智力因素及體育成績,而且應考察學生上課的體育態度、情感、行為變化,考察其能否在體育課上積極、主動練習,對體育學習是否表現出積極的興趣及嘗試的欲望與行動。這些都是形成性體育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形成積極體育態度、提升體育技能進而促進體質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
三、系統評價
重視學生體育學習評價的系統性。依據學生成長實際情況,構建系統性的學生體育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并對體系中的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從不同層面對體育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具體包括社會學與美學情感態度評價(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調節、運動參與、合作交往);社會適應評價(評價學生的人際關系、社會規范與角色、耐挫能力);身心健康評價(評價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機能、身體形態、心理素質);技術技能評價(評價學生的技術技能應用、技術技能掌握質量、技術技能達標);評價知識認知(評價學生的人體科學知識、體育理論知識、心理學知識、社會學與美學知識)。
四、交互評價
重視對體育教學中交往與互動的評價。體育教學中的交往與互動是學生個體能夠適應學校集體生活和體育學習活動,承擔一定教育角色、形成健全個性、發展身心素質的基本途徑,因而,交往與互動在體育教學中具有多種重要的功能。體育教學活動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與互動作用的過程中展開的,教學目標的達成,首先取決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協同活動。因此,在課后應對每一節課的交互情況進行小結并及時評價。這一環節對于我們積累教學經驗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于教師因材施教、調整教學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交互評價中應重視學生自我評價的作用,將學生自我評價結果納入其學習評價體系,并適時進行定量分析,及時反映學生體育學習效果。
五、優資促評
保障體育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學校體育教學評價資源既包括物質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政策資源等。從物質資源方面,應不斷加大對學校體育教學的資金與基礎設施投入,切實重視學校體育評價在體育教學乃至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為體育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提供物質保障。從人力資源方面,應在保證體育教師隊伍數量的同時,不斷提升體育教師隊伍的質量,促進其專業化發展,在學生體育意識、行為、能力的培養和評價方面提升水平,為進行“形成性評價”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從政策資源而言,應提升各級政府的宏觀教育政策和學校內的相關教學制度的執行力,為開展“形成性評價”提供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蔡永紅.當代美國另類評價的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0(2):18-22.
[2]吳鋼.現代教育評價基礎[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44.
[3]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4-45.
[4]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
[5]邱均平,文庭孝.評價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62-163.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 20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