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瑾芳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24)
常用詞“貧”和“窮”的歷時演變
魯瑾芳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24)
摘要:現代漢語中我們常將“貧”和“窮”連用,形容一種貧苦困厄的狀態,但在“貧窮”義上,古代的“貧”和“窮”在概念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缺乏衣食金錢,叫“貧”而不叫“窮”,不能顯貴只能叫“窮”,決不叫“貧”。直到唐代,困窮連用以后,“窮”才出現了大量的“貧”義;至明清以后,“窮”單用也漸漸能表示“貧”了,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并逐漸替代“貧”,成為現代漢語中表示“貧窮”的主要用詞。
關鍵詞:常用詞;貧;窮;歷時演變
表示“缺少衣食財物”之義時,現代漢語中以“窮”和“貧窮”為常用詞,而“貧”已經成為一個常用的構詞語素,常見的有貧困、貧民、貧難、貧巷等詞,可以看出,在這些詞中,“貧”仍保留著窮苦的意思。《說文·貝部》:“貧,財分少也,從貝從分,分亦聲”,段玉裁注:“富,備也,厚也。則貧者,不備,不厚之謂”,可見,“貧”本義為分錢、散財,與“富”相對;而“窮”本義為窮盡、完結,其對立面是“通”或“達”。《莊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窮達貧富。”“窮達”對舉,“貧富”對舉,顯然,“窮”的意義最早并不同“貧”,“窮”貧窮義的發展是其逐漸替代“貧”的過程,符合漢語在歷時上的演變過程。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各個時期“貧”和“窮”在歷史文獻中的運用情況,分析其歷時演變的狀況。
一、唐以前,“貧”和“窮”意義基本不同,“貧”廣泛使用
早在先秦時期,“窮”就已經出現,且用列頗多,至唐代以前已多達2865個,經常出現在經典著作中,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有多個義項的常用詞。以下是“窮”的一些舉例:
(一)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中庸·右廿五章》)
(二)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三)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荀子》)
(四)禮義節行,又何以窮至治之本哉?(《淮南子·齊俗訓》)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窮”的用法靈活多變,有表示本義“極,窮盡”(例1),有阻塞不通之義,與“通”或“達”相對(例2),以及由本義引申而來的不得仕進,不能顯貴(例3)和尋根究源、追究(例4)等詞義,雖也有極個別表示窮困,如“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列子》),“雖窮困凍餧,必不以邪道為貪”(《荀子·儒效》),“分貧,振窮”(《左傳·昭公十四年》)等,但主流上仍是由“貧”來承擔貧窮之義。下面是部分例證:
(五)少而貧病,居無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顏延之《陶徵士誄》)
(六)富者雖少壯則賣而不調,貧者雖老弱必驅而用之。(《周朝秘史》)
(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由此可以看出,“貧”在唐以前,其意義已相當成熟,除了本義“缺少錢財”之外,還引申出“缺少、不足”的含義(例5);“貧”不僅可以單用,表示一種潦倒生活的狀態以及處于這一狀態中的人(例6),而且少數能夠和其他語素組合成詞,諸如貧民、貧賤等,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
二、唐代至明清,“貧”“窮”連用,“窮”開始出現“貧窮”義
“貧”“窮”連用,最早見于周代的《禮記·月令篇》:“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開府庫,出幣帛,周天下”。這里的“貧窮”就是“貧困”的意思。經統計,我們發現,先秦至唐以前出現過的鮮少承擔“貧窮”義的“窮”中,絕大多數“窮”都不單用,而是與其他語素組合成詞來表示,最常見的便是“貧窮”。例如,“故君子恭而不難,敬而不鞏,貧窮而不約,富貴而不驕,并遇變態而不窮,審之禮也”(《荀子·君道》),“常好布施,賑救貧窮,人呼為給孤獨氏”(吳支謙譯《佛說孛經抄》),“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民坐貧窮,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三國志》)等。而在2865個“窮”的用例中,“貧窮”的連用僅有55例,只占了2%左右,可見,此時“貧窮”義仍是“貧”的主要用法。
到了隋唐,由于社會政治、經濟迅速發展,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漢語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很是活躍。因此,“窮”的這種連用現象也大幅增加。其中“貧窮”的使用在唐代上升為53例,到了元代更是急劇增加到101例;除此以外,還出現了“困窮”“窮苦”“窮愁”等的連用來表示因缺少錢財生活困苦義的現象。例如:
(八)蕭蕭囊橐已成空,誰復留心恤困窮?(《說唐演義全傳》)
(九)后鬻薪于石頭,窮苦至甚,嘗暮宿于江上。(《太平廣記》)
(十)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
(十一)窮迫挫曩懷,常如中風走。(杜甫《上水遣懷》)
不難發現,隨著語言的不斷演變,“窮”的構詞能力正不斷加強。當“貧窮”在組合關系上將“貧”字替換成其他語素,與“窮”構成新詞時,絕大部分詞語都含有貧窮的意思;盡管“貧”仍作為“貧窮”義的常用詞,但上述“窮”的用例所反映出來的雙音節化使“窮”擁有“貧窮”義成為可能,一定程度上,已經出現了“窮”單用時表達“貧窮”義的用例,如例(十一)中的“窮迫”一詞,在杜甫的《上水遣懷》中我們可以理解為“窮困窘迫”,也就是說“窮”在“窮迫”中已經有生活困苦的意思了;再如《元史》中記載的“諸年饑民窮,見物而盜,計贓斷罪,免刺配及徵倍贓。”中的“民窮”一詞,為主謂結構,“窮”在這里作句子的謂語,形容百姓生活貧窮,說明“窮”在意義上開始脫離“貧”字而能單獨表示“貧窮”義。可見,“窮”的雙音節形式的出現是“窮”被賦予“貧窮”意義的標志。
三、明清以后,“貧”呈現雙音節化趨勢,“窮”單用,逐漸替代“貧”
我們檢索了明清時期的六部文獻著作,對其中出現的“貧”和“窮”的數量作了如下統計:

表1 明清時期“貧”“窮”的使用情況
(表中括號中的數表示“貧”和“窮”在各著作中表示“貧窮”義的頻數)
從表1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明清以來,“窮”的詞義已不再大部局限于其本義以及由本義引申而來的意義,“窮”的“貧窮”之義開始呈現普遍化的趨勢,甚至有超過“貧”的趨勢;
接上頁2、“貧”雖在“貧窮”義上仍有很大優勢,尤其在《聊齋志異》中就有多達165個用例,但是翻查上述文獻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這些用例中,大多數“貧”都以雙音節的形式出現:
(十二)卿歸我時,貧苦不自立,賴卿小阜,何忍遽離逖?(《聊齋志異·荷花三娘子》)
(十三)賢侄在湖州,若是老親舊戚人家,為我留意,貧窮些也不妨。(《儒林外史》)
(十四)那裴度未遇時,一貧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風鑒,以決行藏。(《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
除了以上“貧苦”“貧窮”“一貧如洗”等詞,還有諸如“貧賤”“貧窶”“貧戶”“貧巷”等等,這說明“貧”單用能力弱化,呈現由單音節詞向多音節詞發展的趨勢。此外,這一時期,“貧”還產生了“絮叨可厭”的意思,如《紅樓夢》中的“貧嘴”“油嘴貧舌”等,以及“僧道、尼姑的自謙之稱”,如《西游記》中的140例中就有近百例是“貧道”“貧僧”的稱謂;
3、“窮”逐漸從雙音節詞中分化出來,在表示“貧窮”義時,不再需要依賴“貧窮”連用和其他語素,而是能單獨使用表示窮苦意思,不僅能形容生活上的一種艱難困苦狀態,而且“窮+的”或“窮+人”等形式還可以形容處于這種狀態下的人。例如:
(十五)士隱乃讀書之人,不慣生理稼穡等事,勉強支持了一二年,越覺窮了下去。(《紅樓夢》)
(十六)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儒林外史》)
(十七)……姓張,叫什么張華,如今窮的待好討飯。(《紅樓夢》)
現代漢語中,“窮”在意義上還繼承了“貧”的引申義——缺少、缺乏,如“窮匱”。
因此,明清以后,尤其是發展到現代,“貧”很少單用表示“生活貧窮,缺少衣食錢財”,而是常和其他語素相構成為新詞來表示,而“窮”則繼承了“貧”的意義,替換了“貧”在單用上的使用范圍,同時保留了雙音節詞在語言中大范圍地運用。
四、結語
上古時期的“貧”“窮”在概念上有很大的差別。唐以前,“窮”以其本義“極、盡”廣泛使用,“貧”則成為“貧窮”類語義場中的常用詞;到了唐代,“貧”和“窮”連用數量的急劇增加,“窮”構詞能力的增強,使“窮”能夠在其他語素的依附下漸漸向“貧窮”義靠攏,產生“貧”義,如“窮困”“窮愁”“窮苦”等,但“貧”仍占主導地位;至明清時期,相對于“貧”的雙音節化現象,“窮”本體上漸漸產生“貧”義,作為謂詞性動詞單獨使用,正如現代漢語中,我們常常以“安貧樂道”“一貧如洗”“貧乏”類或是“窮愁”“窮苦”之類的詞,抑或單用“窮” 來表示“貧”義。由此可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窮”已經完成了替代“貧”的歷時演變。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2007.
[2]許慎.說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12.
[3]王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葉桂郴 王偉靜. 常用詞 “舉” 和 “抬” 的歷時演變.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
[5]張慶慶.近代漢語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作者簡介:魯瑾芳(1991-),女,漢族,浙江紹興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專業: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