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耀華
內容摘要:眾所周知,小學生最難的事是寫作,但自由說是引導自由寫的必然階梯、快樂地說是快樂地寫的精神底座。因此,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新課程環境下口語交際教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口語交際 習作 關系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學生要“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因此,口語交際教學與習作等方面的教學并重,它可以促進閱讀、習作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語文素質全面、協調地提升,具體地說,口語交際與習作還具有下列三個方面的密切關系:
一.口語交際是作文教學的階梯
1.作文的思維在口語交際中鍛煉。“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口語交際過程實際上是把思維結果表達出來的過程,它鍛煉著人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提高又為作文充實了基礎。
我國心理學家林傳鼎教授說過:“一個人的腦子里裝有某些知識是一回事,但當這些知識為他們所需要的時候能否加以利用又是另一回事。”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學生要在平時所感知和積累的生活經驗中“感悟”出些什么,需要一種“媒介”,一種“催化劑”,口語交際就能起到這個作用。通過口語交際在記憶中搜索,喚醒沉睡的語言,從而領悟或發現生活的某種意義和價值。這就是通過口語交際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真情、找到感動或其他想要表達的東西。
2.寫作的素材在口語交際中積累。我們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見所聞必然也不同,而且,相同的客觀事物,由于人的不同,感知的角度和感悟的深度都是不相同的。
這些信息系統如何才能使大家共享呢?惟有互相交流。
口語交際,說出繽紛世界。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確實,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認識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較低,對許多可以作為作文題材的人和事,會因為他們的心不在焉、熟視無睹而溜走,等到要寫作文是只能假、大、空。口語交際可以為作文創設情境,重現生活情景,喚醒生活表現,使作文與多姿多彩的生活再次融為一體。還以那個“讓我感動的一件事”為例,由于不同的學生搜集的渠道和材料豐富多樣,在具體的交流中便為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
日常交際,喚出童真童趣。
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及思想認識。所以,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走進學生,以平等的態度去與之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不應總站在高處,而應在平等的對話中發現他們的喜惡,尊重他們,使他們能敞開心扉,說出真心話,表露真心。而一旦學生那顆童心袒露,童趣與童真便也能悄悄然流露于筆端。
二.作文教學是口語交際的具體體現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是衡量學生語文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小學生作文僅僅是練習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思想,是“我手寫我口”用筆說話的一種表達方式。所以,要想訓練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必須要訓練好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聽說訓練能力是開啟學生思考力、想象力、創造力的金鑰匙,而書面表達能力又是指揮學生思考、想象、創造的魔術棒。所以,將聽說訓練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是口語交際為作文教學服務的基礎。
另外還需要加以強調的是口語交際是語文課,語文課主要是用來學習語言的。口語交際課是用來提高口頭語言水平,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課堂教學是師生交流的雙向互動過程,是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其他語文課堂上也要有訓練的意識,融口語交際訓練于識字、閱讀和作文中。語文課堂要以朗讀和口頭表達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串起“字、詞、旬、段、篇”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如就學生表示中用詞不當、出現病句、語句顛倒重復、語意不夠順暢等不夠規范、不夠準確、不夠清楚、不夠條理的地方,引導學生評議、糾正,對重要的,帶普遍性的問題,教師還應加以點評強調,以引起注意。這樣,就會減少習作中不規范語言的出現,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
三.那么,怎樣才能使口語交際與作文教學融會貫通呢
1.增強主動交流的參與意識,突出交際主體。《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口語交際同樣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流。一要讓所有學生確定交際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是教育出發點,也是口語交際教學的立足點。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人文關懷,以滿足所有學生的交際需要,讓學生學會充分展示自己,并從中獲得自信和交際的樂趣。同時,還要將口語交際教學滲透于各學科以及學生課余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動態、生活化的、實用化的氛圍中大膽進行口語交際,使學生形成積極、富有成效的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處理事情的協調能力。二要讓每個學生承擔具體的交際任務。長期以來,口語交際教學往往是善于表達、樂于表達學生的殿堂,他們總是在侃侃而談,老師也會盡可能多地給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口語交際教學就變成了少數學生表現自我的舞臺,而大多數學生曾充當了“忠實觀眾”。針對這種現狀,教師要把交際的任務交給每一個學生。以小組或同桌為單位,采用討論、辯論賽、課本劇表演、小記者采訪、實話實說、演講會、畫畫解說、自我介紹、問答等多種交流形式,讓所有學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積極參與到交際活動的過程中。
積累豐富的口語、書面語詞句,實現口語書面語的自覺轉化。
2.鼓勵個性化的口語表達,實現文章構思、立意,選材的多樣性。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同一問題、同一現象,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認識和感悟。所以應鼓勵學生說自己想說的,所涉及到的內容只要思想積極健康,大可不必搞“一刀切”來局限學生的思維。比如同樣是談“成長的故事”,有的談成長中的快樂,有的談成長中的煩惱,有的談生活中的痛苦,有的談成長中的教訓……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就會導致不同的人生感悟。
掌握循序漸進的螺旋式規律,實現口語交際——口頭作文——書面作文的立體連接。當客觀事物反映在作者的頭腦中,進過加工,成為思維的內容,用語言把這些內容表達出來就是口頭作文,通過對學生的口語交際的指導,學生便會積極篩選、過濾口語交際中的啰嗦、凌亂模糊、用詞不當、辭不達意、語言搭配不當等現象,通過對口語交際內容的“美容”、“減肥”,用口頭語言表達出來就成了一篇優秀的口頭作文,再將口頭語言轉化成書面語言,用文字記錄下來,情文并茂的文章便自然生成。
4.營造快樂的口語交際氛圍,實現口語表達向書面表達的自然過渡。在口語交際過程中注入“快樂元素”,學生便會從心靈上覺得愉悅,當用口語表達時,大腦皮層的興奮點已被刺激,思維的靈感已被激發,便有一種想用語言文字捕捉精彩瞬間,記錄精彩場面沖動。這時學生的“臨床”表現是:思維靈活敏捷,語言詞匯豐富,語句流利通順。這時就要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迅速用書面語言記錄下來,這樣就能勾起學生想說、樂說的欲望,學生自然就會想寫、樂寫,這樣又何愁文章無話可寫呢?
人人都要說話,人人都在說話.但并不等于人人都會說話。這里所謂的說話,是指在正式場合中,在沒有準備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能順利地說上一段話,且說得內容正確、條理清晰、詞句妥帖;或與人交談,說得準確得體、生動有趣。說話與寫文章不同,有時它的難度遠遠超過寫文章。因為說話是現想現說,詞句總是隨著內容表達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吐露出來。因此,能說會道要求思維敏捷。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學生由于事先沒有準備或準備不充分,思維的進展速度跟不上語言的進展速度,課堂上回答問題往往講不了幾個字就卡殼了;或出現前言不搭后語、語言結巴甚至中途停頓的現象。再者,說話不能修改,寫文章可以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斟酌,做到周密、準確。寫成的文章,不僅可以改動文字,甚至可以重新布局謀篇。說話就不能這樣。你一出聲音,人家就聽到了。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想收也收不回了。說話也容易受外界影響,說話是說者和聽者的雙向交流,雙方反映出來的情感是千變萬化的,聽者的情感變化直接影響著說者的語言表達。口語交際課上,教師要注意創設交際的情境,使學生人情入境,盡可能地回歸常態、還原生活。這樣,有利于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積極投入,主動交際,提高質量。
我相信,只要牢牢把握了口語交際與作文教學的關系,找準口語交際與作文教學的切入點,口語交際一定能很好地服務于作文教學,學生個個都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