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內容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需要,也是教與學之間信息傳遞、碰撞與反饋的需要。為此,教師若對學生更多一些尊重和信任,更多一些深入的引導,更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我們的語文課堂,必然是活潑而嚴謹的,生動而又深刻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主體 個性發展 教師角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主體參與,才是發展自我之根本。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激發起學生的進取精神,才能發揮學生學習上的最大潛能。而這一切,都要靠教師的積極參與和正確引導。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真正做好學生主體,在發揮學生主體的同時,教師應該擔任怎樣的角色,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一.以學生為主體,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
教師真正地將學生的主體地位置于首位,了解學生的能力及對課堂的興趣和需要,尊重學生的認知過程,關注學生思維方式,學生才會在思考和探索中,完成自我反思、自我調整、自我提升的過程,教師才能在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使課堂貼近學生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發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如在散文教學過程中,經常有這樣的問法:“你覺得這段文字美不美?美在哪里?”這種問法看似兩個問題,其實教師在問的時候已經默認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答案,而大多數學生對教師的這種答案也是心領神會的,會順從地依據教師的思路認為它美,并就美在什么地方侃侃而談,教師內心也充滿愉悅。這樣的課堂看起來多么和諧啊,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啦。可是,倘若這個課堂存在一兩個不那么和諧的聲音:“我認為它不美”,接著也許也會闡述出一兩個理由,往往那些理由聽起來還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甚至還會獲得部分學生的附和。這個時候,教師也許會在心里埋怨這些學生打亂自己備課時的思路,攪亂了課堂的秩序。
這是學生的問題嗎?其實,這個看似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并不是真正地尊重學生的認知。教師設計好了課堂活動步驟,設計好了問題,預備了答案,要學生按預先設計的路子,亦步亦趨,非達到教師的目的不可,學生有什么主動性呢?教師還是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其實,學生對問題,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即使是錯誤的,這也是可貴的。教師人為地剝奪學生思考的能力,或者犯錯的能力,這無異于揠苗助長。久而久之,學生只學會對教師的迎合,缺乏思考精神,更不用說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了。
二.以學生為主體,需要教師注重互動和引導
在上述散文課堂教學中,就存在另一種情況。教師就不敢將課堂的計劃搞得過于具體,很怕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權。教師往往提出一個涵蓋全文或一部分文字的問題,如:“這段文字美在哪里?”教師讓學生看書后小組討論,課堂發言。在學生發言時老師隨時點評。往往學生說的,教師都加以積極肯定地建議,哪怕學生回答有失誤之處,也不輕易做出否定。于是課堂上學生踴躍舉手,熱鬧非凡。這有時會形成一個誤解,誤以為既然學生踴躍發言,以學生為主,老師不過跟著說說,因此備課無需多細,無需多深入,這就叫以學生為主體。從形式看,這確實是以學生為主體了,可老師的作用在哪里?如果就是這樣像主持討論會,何需專業的語文老師呢?這種貌似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雖然看似熱鬧,也是不可取的。盡管學生對課文可能有很好理解,有時他們也能有超常的創見,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他們理解一般停留在表層,甚至比較幼稚。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教師的參與和引導。如果教師對教材缺乏較深入的研究,跟學生處在差不多同一的水平面上。教師在課堂上的功能就被削減了,教師的引導作用無法體現,學生的思考也就無法向縱深發展了,那么學生的能力也就難以提高了。如果這樣,即便是課堂上熱熱鬧鬧討論,又能有什么價值呢?
所以,教師不敢將課堂的計劃搞得具體,怕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權的顧慮是不必要的,課堂總的活動步驟肯定是要的,問題的設計也是必需的,當然答案也是要有的。只是教師必須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和思考的空間,所設計的問題是引導學生學習思考的方向,而不是僵硬死板地填字格。比如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時,教師可以嘗試用這幾個問題貫穿全文:“一個深秋的夜晚,蘇軾為什么會想到夜游?”“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蘇軾有什么反映?”“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樂事,但蘇軾為何會單想到與張懷民一同夜游呢?”“兩個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時,看到怎樣的景致呢?”“跟隨音樂細細品位這18個字的景致帶給你的是怎樣一幅畫面?”“說說東坡所寫之景表現了他當時怎樣的心境?”“那么,蘇軾本人當時又有怎樣的感慨呢?”“回頭看課文短短84字,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擁有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這八個問題,雖顯青澀,但基本是遵循蘇軾寫這篇文章的思路而問的,問題間基本做到環環相扣,努力地把文章的脈絡在問題之中梳理清楚,學生也能循著問題了解和感受蘇軾當年在承天寺的清明月光之下,一番不動聲色卻又內蘊無限的心理歷程了。學生可以順著問題思路進行深入思考,這樣就更形象深刻地理解了文意,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三.以學生為主體,需要教師協調整體和個體的關系
學生和老師交流,首先是一個獨立自由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而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更關注“你們”,即一個班級的群體。在一群整齊劃一的聲音中,要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而往往這種聲音是有其獨特的視角和價值的。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很重視學生的每一點思考、每一個疑問,而課堂,往往因為這些思考而更加活躍,學生的整體思考也會因為某個學生的觀點而逐漸深入,迸發出預期所沒有的精彩。每個學生的發展都是一個過程,而每一次思考都可能是學生成長的拐點。尊重每個學生的聲音,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我們的教育才可能培養出有豐富的情感、成熟的心智、張揚的個性的人。如果人云亦云,只追求整齊劃一,這樣的課堂僅能夠看起來很美。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個性,最大限度地創造個性展示的平臺,讓個性的主體不斷走向豐富。
比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柳葉兒》時,老師問:“吃柳葉是苦多還是樂多?”學生齊聲答:“樂多!”這回答使老師很尷尬,老師本意是要學生回答苦多,這樣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問題:“既然苦多,為什么卻要寫樂呢?”但學生的回答擾亂了教師原先的設計。當時這位老師還是很鎮定的,他請大家就苦多樂多問題分組討論,然后全班交流,于是學生說苦多的有,說樂多的有,還有說一樣多的。緊接著,這個老師就很機智地拋出一個問題:“吃柳葉的苦多還是樂多能不能僅僅從數量上衡量?”當然不能,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引向深入:吃樹葉這么一件痛苦的事情卻給作者的童年帶來諸多快樂,不正好反襯了童年客觀的痛苦生活嗎?學生便更能領會作者寫作的目的——他只是想通過此告訴大家要珍惜今天的美好。我覺得這位老師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的。那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體驗。面對學生活潑的思維,迥異于自己原先的教學設計,他既沒有避而不談,態度模糊,也沒有粗暴簡單,挫傷學生能夠積極性。他能敢于打破原有的備課思路,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這一點是很可貴的。
綜上所述,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既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要求教師鉆研教材,關注每一位學生,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明確目的,確定重點難點,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確定教學步驟,設計課堂活動計劃。問題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既要緊扣重點難點,又要考慮給學生自主分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巢宗祺,雷實.陸志平主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鐘啟泉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