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玉
摘 要: 激發學生追求幸福指數,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有利于培養出合格健康的社會公民。學生追求幸福指數,與學習氛圍、思維習慣、學生個性、健康心理諸多因素密切相關。
關鍵詞: 幸福指數 學習氛圍 思維習慣 個性發展 健康心理
對于幸福的理解,自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幸福指數,卻有統一的衡量標準,那就是要求能“體現民眾主觀生活質量”[1]。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一點是能體現學生認知與思維的質量。提高學生幸福指數,是突出人性化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激發學生追求幸福指數,有利于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有利于培養出合格健康的社會公民。這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思考的問題。筆者曾做了一些探究,現在形諸筆端,以求大家斧正。
一、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引發學生積極追求幸福指數。
寬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有序競爭。形成這種寬松、愉悅、和諧、舒心的學習氛圍,受到社會引導、家庭熏陶、學校教育管理的制約。對于學生的直接管理者學校而言,規范辦學,減負增效是首要標準。學校要為學生創造合適的環境,既要著力硬件環境建設:教學設備現代化、校園綠化、教室環境布置等,又要加強人文環境建設,諸如開展各種文娛活動:詩歌、演講、書法、繪畫、體育比賽等;成立學生志愿團體:興趣小組、服務小分隊;舉辦民主對話討論會等,促進學生身心和德育良性發展。在“軟硬皆施”的過程中,多讓學生參與,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展示才智的平臺上,感受成功的喜悅,促進學生自覺地積極追求幸福指數。
二、規范學生思維習慣,引領學生審視幸福指數,激起學生的奮斗力。
教育不僅要授予學生知識和能力,更要讓學生學會追求幸福。教育家葉圣陶曾經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就是說通過播種習慣,培養性格,從而收獲人生。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校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關乎其今后的發展,乃至于一生的幸福。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提高學生幸福指數的必要條件和生命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學校應堅持人本為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思考,明確奮斗方向。一是思考個人的成長之路,根據自身的條件,結合社會需要,設計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個人的奮斗過程中,不時反思,給予適當的修正與補充,以追求既定的目標,穩步前進。二是學習、工作、人事,甚至是國家大事。勤思出成效,善思則能提升思維水平。以自己的成長歷程作為參照,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問題都會品嘗到思維的益處,審視個人的幸福指數,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奮斗力。
三、尊重個性發展,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指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幸福指數。
兩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卓越見解,可見教育要承認差異,尊重個性。個性化教育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生命權利,尊重并促進個性發展,積極鼓勵學生展示自我。學生想進步,教育者應為他搭建平臺,提供幫助。在教育過程中,堅持民主和關懷。多些關懷,少些責備;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多些支持,少些反對。讓學生享受探究知識、重塑生命的樂趣,必將著實提高生命質量。對學生的評價是教育目標落實的體現。學校要實施人性化教育,以《學生成長記錄冊》為載體,多視角、多維度地評價,從德、智、體、美、行諸多方面綜合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可以采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堅持以增強學生能力為目標,以提升思維水平為準則,指導學生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給予學生心靈上的自由。學生對自己的幸福指數能作出基本正確的評價,可以促進其更大地追求幸福指數。
四、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培養學生追求幸福指數的健康心理。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急需解決的新課題。學校在管理過程中,要把學生心理健康當做大問題抓。學生碰到問題,導致情緒低落,學習效率不高,心理長期承受重荷,心靈容易扭曲。因此,需要教育者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用心傾聽學生心聲。首先,關心學生成長,健全學生人格。學校是培養學生的搖籃,是健全學生人格的基地。其職責就在于促進學生心智提升、能力提高,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行等方面全面發展。教師要以人格塑造人格,培養學生自立、自信、自尊、自愛等品質。其次,關注學生情感,凈化學生心靈。情感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要打好情感這張牌,善于“察言觀色”,以心換心,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鼓勵學生自我表達和學會交流,豐富情感,凈化心靈。最后,要注意培養學生協調好人際關系的能力。人際關系是錯綜復雜的網,不可回避,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理解、交流。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也是心理健康的促進劑。教師要向學生灌輸一種精誠團結、以誠相待的理念,協調好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小組合作的細化,教師應該多鼓勵和提倡學生間的合作,讓合作促進交流,讓交流達成理解,讓理解促成融洽。此外,學校可以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開設心理輔導課,發放心理調查表,提升管理、交流藝術,多方面梳理學生心理,提高學生的幸福指數。
魏書生說:“教育是一種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2]教育主要承擔者是學校。所以,我們要把學校建設成為讓學生獲得知識、能力和追尋幸福的伊甸樂園。學校和教師應當以人為本,創新方式,切實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規范學生思維習慣、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健康心理,讓學生體會到生命中蘊藏的快樂、求知中飽含的幸福,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邢占軍.幸福指數與社會決策[P].政工研究動態,2008(05).
[2]魏書生.魏書生班主任工作藝術[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