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冀婷 李宥謀(西安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陜西西安710121)
大學生學習興趣激勵方式研究
賈冀婷李宥謀
(西安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陜西西安710121)
在大學教育過程中,激勵能激發大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內在潛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文以我院設立的IT人才實訓基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為例,對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激勵方法進行研究,從而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生學習興趣激勵方式
“激勵”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就是激發人行為動機的導向和強度的心理過程。美國哈佛大學詹姆斯教授在激勵調查中發現,一個人要是沒有收到激勵,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就能發揮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1]。由此可見,激勵能對人類活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大學教育過程中,激勵能激發大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內在潛力,鼓舞大學生的斗志,充分發揮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我們對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激勵方法進行研究,從而調動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激勵是指影響人們的內在需求或動機,從而加強、引導和維持那些實現組織目標的自覺行為的活動或過程[2]。學生教育過程中的激勵就是激勵者運用某種方式,物質的或非物質的,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潛力,使他們主動向著目標努力,實現自我超越。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管理學家從不同角度提出許多激勵理論,國外主要包括:美國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里蘭的成就需要理論,等等,國內主要是華東師范大學的熊川武教授提出的全面激勵理論。
在大學教育過程中,激勵主體主要是指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激勵客體是在校大學生。高校通過制定相關制度,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實施有效的激勵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能積極進取,勇于超越。
對大學生的激勵,其本質是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挖掘學生內在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激勵是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種有效方法。
3.1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
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所以,教師在講授每一門課程之前,應讓學生充分了解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以及學好這門課程對自己將來所從事職業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才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與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3]。
教師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用心教化和感染每一位學生,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自制力,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3.2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年級、類型的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激勵。
在高校學生管理激勵中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制定一切激勵措施的出發點和歸宿,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需求是大學生激勵的基礎,如果能正確把握甚至是引導學生的需求,則容易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潛力,從而達到較好的激勵效果。
首先要了解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大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創造性,并且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他們喜歡獨立思考問題,喜歡提出問題、討論問題,不輕易接受現成的結論,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片面性。因此,只有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設計激勵措施,開展激勵活動,才能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自覺、主動地學習。其次,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大學生由于受遺傳、環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觀能動性不同的影響,其個體差異千差萬別。只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的激勵措施,因材施教,才能達到較好的激勵效果。
處在不同年級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和需求。低年級學生,應了解專業課程學習的教學培養計劃和目標,明確學習方向。了解大學階段的學習方式和途徑,盡快適應大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努力學好專業基礎知識。初步了解所學專業就業、考研情況,初步探索與專業關聯度較高的職業發展情況;中年級學生,應深入學好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各類科技競賽,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研究水平。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根據自己的發展規劃,完成就業、考研等需要的相關準備;高年級學生,應認真完成畢業論文,選擇就業的學生要學習求職技巧,學會制作簡歷,撰寫求職信,了解面試求職技巧和流程。選擇考研的學生要做好研究生考試的相關知識的充分準備。
因此,激勵時應根據大學生處在不同年級需求不同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材施教,給予恰如其分的激勵。
3.3公平合理,對待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
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的公平理論認為,人們行為積極性的高低受其體會到的公平感的影響[4]。在他看來,人們通過將“自己”和“別人”相比較判斷自己行為結果的公平性,如果他覺得公平,就會保持工作的積極性,相反就會影響其行為的積極性。
當代大學生的公平意識非常強,并且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希望平等和尊重,激勵是否公平對當代大學生的積極性高低有很大影響。大學生很重視老師對他們的評價,當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很客觀,就會感到很公平,否則就會產生不公平感。因此,老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們,盡量做到公平合理,努力消除不公平、不合理現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對學生一視同仁,絕對不能厚此薄彼,造成人為的不公平現象。只有公平的激勵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當激勵得到公眾輿論和激勵對象的認同和支持時,激勵的效果就會大大增強。
3.4制定合理目標,發揮激勵的最大效力。
實施激勵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要把握激勵的正確導向。激勵目標應與高校育人目標相一致。大學生已經形成了較強的自我意識,在具體的學習、生活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激勵作為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調動大學生積極性的一種管理手段,把學生個人需求和高校育人目標結合起來,這樣的激勵才能保證正確的方向,才能發揮激勵的最大效力。純粹滿足學生需要而脫離育人的激勵目的背離了激勵的初衷。所以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無論運用哪種激勵方式,都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現高校的培養目標,塑造全面發展的、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在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要明確不同階段、時期的目標,圍繞這些目標激勵學生。合理設置目標至關重要。制定的激勵目標必須是可行的,即制定的目標既要適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又不能過高或過低,并且通過他們的努力能夠達到。只有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目標,對大學生才有激勵作用。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學生憑借自己條件根本就無法達到,不僅沒有激勵作用,反而會影響學生積極性。目標設置太低,學生無需付出較大努力就能達到,就談不上激勵作用。因此,激勵目標的設置必須切合學生實際需求,經過努力是能夠達到的。大學生正處于成長時期,各方面都在不斷變化,所以要保持激勵目標正確可行,就必須根據大學生實際變化,及時調整激勵目標。
激勵結束后,應對激勵效果進行評價,從而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進一步提升激勵水平。
對激勵效果進行評價,首先,評價激勵過程。激勵過程,是指確定激勵對象和目標,選擇激勵內容和方法,向大學生傳遞激勵信息的過程。評價激勵過程的目的是找出存在的問題,總結取得的經驗,為下一次激勵打好基礎。評價激勵過程,包括評價對大學生的分析結果、評價激勵目標、評價激勵內容、評價激勵方法及評價傳遞激勵信息的工具。對大學生的分析結果,決定著對大學生的激勵目標、激勵內容、激勵方法和激勵工具。如果對大學生的分析結果有誤,則會把激勵引入歧途,導致激勵失敗,所以要檢查分析結果的正確與否。評價激勵目標,主要是評價激勵目標的方向性、準確性和可行性。評價激勵內容,即評價是否將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并以精神激勵為主。評價激勵方法,主要是評價激勵方法是否恰當、合理及運用方式是否正確、科學。評價傳遞激勵信息的工具,即評價其是否發揮了作用及確定的激勵工具是否合適。其次,評價激勵結果。對激勵結果進行評價,就是對激勵活動的價值作出鑒定、認可、判斷及區分等級。因此,評價的標準是是否取得了較好的激勵效果。取得了較好的激勵效果,則應發揚光大;沒有取得較好的激勵效果,則要發現問題,吸取教訓。
我院建設的IT人才實訓基地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計算機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多種教學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其中包括: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的“3+1”實驗班,靈活開放實踐環節的興趣小組,開放實驗和科技活動小組,以及推動各類學科競賽的實踐教學,等等。大學生激勵必須根據學生需求進行,各種激勵方式要綜合運用,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個體差異、所處大學生涯的不同階段等不同需求,給予恰如其分的激勵,促進其“自足其性”的發展。而且,激勵效果必須有相應反饋,這樣激勵主體才會根據激勵客體的反應進行激勵方式調整,從而形成一個有效的、完整的激勵周期。激勵既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手段,當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不斷更新。
[1]廖泉文.人力資源協調系統[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218.
[2]周三多.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2.
[3]王忠民,王陸海,韓俊剛.工科院校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科技咨詢導報,2007,(30),223-224.
[4]張正鋒,劉志波.雙因素理論與公平理論在我國現代管理中的應用[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1,16(4),61-62.
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大學生激勵方式與學習興趣的研究”(編號:SGH14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