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雅
摘 要:本文基于“音體美全能”教研員的視角,闡述了體育教師加強運動技術、教學設計、運動心理學和運動營養學及體育生理健康四個方面培訓的緊迫性與培訓策略,對提升體育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體育;教師;培訓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12-0055-02
我擔任常州市新北區音體美教研員,常看到音樂老師在鋼琴上邊彈邊唱,美術老師在畫板前勾勒線條,可很少看到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琢磨跳遠、起跑這類動作,對于音體美這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技能型老師,這樣,還算一個合格的體育老師嗎?
我們的體育教師,不是不想做,不是不能做,只是不會做!大學里學的那么多專業的知識(其實更多的是競技體育的知識)要么已經忘卻,要么不適合學生。因而,我認為體育教師迫切需要“體”“育”“健”“康”等多方面的培養與訓練。
一、固本清源:我們需要運動技術培訓
為什么經常看到不少教師在操場上只是吹吹哨、揮揮手、動動嘴,因為他們不會教學生技術動作,怕自己“三腳貓”的功夫教壞學生,就像語文老師不敢做“下水作文”一樣。“準備操”各動作力度、準確度到什么樣才能真正達到熱身作用;跑、跳、投的每個標準技術要領,足、籃、排的基礎動作與簡單戰術……每個運動項目的標準、規范的一系列、一整套動作,是我們體育教師“吃飯”的“本”,教學的“源”。而這些“本、源”我們卻在逐漸弱化、堵塞,因而,我們在課堂上要么盡可能不做示范動作,要么就草草示范一下了事。
如果能進行技術方面分解動作的培訓,讓每個教師仔細模仿、體悟、習得這些動作,把這些技術動作學到位了,嚴格執行了,才能使我們體育教師站在操場上充滿自信、氣宇軒昂;才能真正把課備到位;才能正確引領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才能避免學生運動受傷(體育課上,80%的學生受傷是由于不規范、不標準的動作與練習引起的)。比如,在進行實心球的投擲教學時,一般教師只是傳授學生雙手持球、放至腦后、兩腳前后錯開、用力蹬地等動作。試問,這類動作語文老師、數學老師看了也會教啊,要體育老師何用?我們要教的更具體、更到位:身體彎曲到什么程度,雙手放到什么位置,雙腿是怎樣彎曲的,投擲時呼吸如何調整,身體其他部位怎樣配合,投擲后身體呈現怎樣的姿態,等等。我們老師能夠完整細致地演示給學生,何愁學生學不來,學生的協調性、力量、爆發力得不到發展呢?
體育技術、技能是我們體育老師的“本”,是一切體育活動、體育課的“源”,我們必須做好固本清源的培訓。這類運動技術、技能類的培訓,我們可以采用公開課觀摩學習的方式進行,每次公開課選擇一個運動(動作)主題,受訓教師邊聽課(其實就是學習上課教師的動作要領)邊練習,在評課時可讓上課教師(施訓者)再次演練,受訓教師再進行評課,這個評課的過程就是學習后吸收、強化的過程。
二、雪中送炭:我們需要教學設計的培訓
我們走進其他學科老師的課堂,常為他們精彩的導入、有意義的活動、教師精妙的提問、學生精彩的發言所折服。雖說我們體育教師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確確實實我們群體也有很大部分教師不會根據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設計體育活動。每節課、每個班、每個年級的情況不同,要體現“動中學”“在運動中發展”“在運動中鍛煉學生身心”,逐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教學設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我們有了好的設計,一樣能在操場上給學生帶來這些“沒有預設的精彩”。學習、借鑒好的設計,尤其是設計的理念、過程、評價與反饋等一系列備課方法,無疑是對擁有了規范動作培訓后的一次“雪中送炭”。
教學設計沒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培訓更多的應該結合實例來進行,讓教師在案例中成長。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實心球教學,基本動作如何教,這可就千差萬別了,有時一個動作的不到位就會導致“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筆者曾看到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持球到位”練習的:男女生按高矮各分兩排,兩排之間的距離是學生彼此伸手能接觸到。投擲練習時,前排學生持球后身體向后仰,雙手往后,后排學生則雙手前伸,后仰程度以球能碰到后排學生的手為止。這樣的設計,不但學生能真切感受到自己動作的位置,也完全避免了以往學生的動作均“一刀切”的弊病,學生有高矮,但技術動作都可以做到很到位。
教學設計的培訓建議采用“解剖麻雀”法,即讓受訓教師觀看幾例經典設計,每一例就設計意圖、過程、理念、評價反饋展開講解,讓教師認真體悟設計者的高超之處,逐步在自己的設計中加以體現。
三、錦上添花:我們需要運動心理學、運動營養學培訓
只要是跟班教學的體育教師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去年這個學生對籃球一點興趣也沒有,今年卻變得非常酷愛籃球了。其實,這就是運動心理學在“作怪”。我們知道,一般力量差的學生會在力量項目中有意避開,協調性差的學生也會避開協調性項目,這是人的本能。但隨著人的成長,尤其在青春期發育階段,其力量、身高之類指標猛增,這時,學生的心理就發生了變化,他認為自己有能力做以往不能做的運動(動作),他就會對以前害怕、畏懼的項目重新認知,從而表現為對之感興趣。
因此,我們體育教師必須了解掌握各年齡段學生運動心理狀況是如何變化的;不同年齡學生在適量的運動后如何加強營養使肌體攝入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能得以迅速補充,使之真正在運動中形成健康的體質;各年齡段學生的肌肉群發展程度如何,怎樣有的放矢,鍛煉其力量、速度、爆發力、耐久力、靈活性。這些運動心理學、營養學知識的培訓恰似錦上添花,教師掌握了它們,就能更好地服務學生,抓住其興趣點,讓更多的學生熱愛體育,為他們擁有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強健的體魄打下堅實的基礎。
運動心理學、營養學涉及的理論較多,需要全面、精深的專業知識,因而這類培訓,可以邀請體育運動專家或心理專家進行“菜單式”培訓。讓專家根據教師需求,列出多個心理學、營養學專題,教師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培訓,這既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又能讓受訓者獲得他最需要的知識。
四、比翼雙飛:我們需要體育生理健康培訓
體育和健康是我們體育教師教學的雙翼。眾所周知,我們的體育課程全稱是《體育與健康》,但是,不管是在日常教學中,還是在培訓中,我們常常忽略了“健康”。我們想當然地理解:學生在從事強身健體的運動,這就是健康的體現,不需要再去傳授健康知識了。其實,體育健康和心理健康、營養健康一樣,是體育教師必備的知識,是我們體育教師課堂的重要內容,有了它,就能使教師插上雙翼,在體育與健康者兩端“比翼齊飛”。體育生理健康涵蓋體育鍛煉(訓練)健康、身體機能健康、運動機能健康等多方面的知識。
比如:課堂上學生不小心受傷了,教師必須根據傷勢盡快大致判斷是扭傷、是挫傷,還是軟組織受傷,是撕裂傷,還是脫臼、骨裂、骨折,又怎樣科學地進行第一時間的救護或保護。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知識,一方面可以科學地發展學生,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護學生,把學生受到的傷害減至最低,還可以避免家長的投訴,保護好自己、化解矛盾。
生理健康平時教師關注不多,是我們的“盲區”,克服“盲區”的培訓,我覺得最合適的是利用寒暑假請外科醫生進行集中“掃盲”培訓。因為施訓者有豐富的直面傷情的經驗,又可借助人體模型展開培訓,這樣,把理論與實踐、虛擬與現實的情況結合起來,其效果必定會不錯。
以上這些培訓,是筆者在實踐中看到我們體育教師相對比較缺乏或者不夠重視之處提出來的。當然,培與訓是不可分割的兩方面。只有“培”,沒有“訓”(訓即練),不在自己的教學上進行操練、化解,即使培訓內容、培訓形式再好,其效果也幾近于零。因而,教師要摒棄以往培訓的固有模式(認為只要有培訓課時就可以)在接受完培訓后,必須在一定時間內上交一份培訓實踐作業(或一堂課、或一份教學設計、或一篇小論文)。這種有內容、有形式,更有落實的培訓才是我們真切需要的、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