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茂楊
內容摘要:任何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減負增效。語文課程具有開放性,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放開手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參,對語文教材進行大膽整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構建大語文的教育格局,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整合 考點 文題 關鍵詞句
蘇教版九年級語文教材將一組內容、形式和語言有聯系的課文,圍繞一種讀書方法整合起來,構成綜合性極強的單元,充分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及要求,力圖在內容、結構、體系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九年級是個特殊的教學階段,僅僅八個多月的時間,既要進行新授課的學習,又要進行系統的復習。這就要求我們九年級語文教師要有全局意識,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對九年級語文教材進行大膽的整合。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闡釋對九年級語文教材的整合方法。
一、圍繞中考考點整合教材
九年級面臨中考,教師對教材的把握直接影響到學生的中考成績,所以筆者認為對于九年級語文教材的整合要圍繞中考的考點。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結合考點整合教材。
1.圍繞考點,專題學習
環境是小說三要素之一,環境描寫的作用也是中考小說閱讀的重要考點,為此,我曾經整合了蘇教版九(下)第二單元《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和《多收了三五斗》四篇課文,上了一堂研究環境描寫作用的專題課,系統總結了環境描寫的作用。我首先讓學生用一節課的時間朗讀4篇小說,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后讓學生劃出課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通過討論,總結出環境描寫的幾種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的基調;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深化小說的主題;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實性。然后我通過多媒體展示課前準備好的兩篇小說,讓學生找出文中的環境描寫,并說出環境描寫的作用。這樣的專題學習,既緊扣中考考點,又提升了學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同時還節省了大量課時。
2.圍繞考點,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致力于“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近年來文言文閱讀出現了文言文比較閱讀題,并且漸成時尚。中考文言文比較閱讀,就是將兩篇或兩篇以上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文章,加以比較分析、對照鑒別地閱讀。因此,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對課文進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所謂拓展延伸,就是要抓住課內外文段之間的聯系點和可比點進行比較閱讀。比如在學習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文時,我不失時機地借助他的《豐樂亭記》來對比賞析,讓學生讀后說說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引導學生從文體、主題、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比較,而這些也恰恰是中考的重要考點。
二、長文短教
顧名思義,長文就是篇幅較長的文章。而短教,不是少教,更不是不教,而是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時間,對教材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如果一篇長文按照傳統的講授法來分析,費時費力,學生興致也不一定高,所以不論是從教材處理還是從課堂教學效率的角度看,長文短教都是必須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長文短教,我覺得其關鍵是如何“選點”。下面根據我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如何“選點”,來達到長文短教的效果。
1.根據文本特點,選取訓練點
課本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篩選的,都有它的可取之處。有的文章要重語言的積累與品讀,有的文章要重寫法的學習等。教師就要抓住這些特點集中訓練,提高教學效益。例如九上《林中小溪》一文,把溪水沖破層層障礙奪路而出的情景寫活了,語言優美生動,所以我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就把品味文章的語言作為重點。首先讓學生放聲讀,讀得正確、流暢,讀出文章的味道來。然后讓學生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賞析。這樣通過品味語言,領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顯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利用文題,巧析課文
人們通常把題目比作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概述內容、統領全文、突出重點、貫穿全文、暗示寫法、流露作者情感等作用,抓住文題就能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住文章主旨。因此,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一定要抓住文題,巧析課文。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生求知的原動力。利用文題設疑求答,能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和欲望,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文題,設置懸念,激發探究興趣。比如學習葉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我首先根據文題這樣導人:如果你家里今年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你高興嗎?(學生回答高興)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有這樣一群農民朋友,豐收了卻高興不起來,這又是為什么呢?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了課堂,便于課堂上集中精力討論研究,化解心中的疑問。
3.從文章的關鍵詞句切入。
所謂關鍵語句,就是對顯示文章結構或揭示文章主旨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常見的有總括句、總結句、過渡句、主旨句等;定位解意就是根據關鍵句在文段或全文中的位置來判斷它的作用,從而理解其含義。比如《學問和智慧》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議論文單元中篇幅較長的文章,文章中有好多提示性的語言。在上這一課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找出這些關鍵語句,進而通過這些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的思路:課文可分為學問與智慧的區別、學問與智慧的關系兩部分。在理解了學問與智慧的區別與關系后,我出示問題“既然學問離不開智慧,智慧也離不開學問,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答“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水到渠成地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三、融作文教學于閱讀教學
作文占據著中考的半壁江山。作文分數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命運。然而,學生作文的現狀卻不很令人樂觀。根據教學實踐,我以為九年級作文指導方法應當與閱讀教學同步。具體做法是:讀什么,寫什么,并從中學習提高寫作的方法,做到讀寫結合,把每篇課文當作學習寫作的范本,即融作文教學于閱讀教學,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去努力:endprint
1.學習課文中充滿個性的人物描寫。
人物描寫是作文的重點。學生對人物進行外貌描寫時,往往會有一個程式化,比如臉蛋長什么樣,頭發怎么樣,個子怎么樣等。這雖然是外貌描寫,但是卻沒有刻畫出人物的個性,表現不出人物的精神風貌和性格品質。但看看我們九年級小說單元,里面刻畫了好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我在上《故鄉》一課的時候,我通過小專題的形式來學習作者對閏土和楊二嫂的描寫。首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二人的語句,歸納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然后讓學生品讀這些語句,說說這些語句分別表現了人物什么特點。在分析楊二嫂這一形象時,抓住楊二嫂的一個動作細節(“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來體會人物個性,一個動詞“塞”寫盡了楊二嫂愛貪小便宜的個性。品讀后,教師問:作者把人物寫得那么生動形象,你想不想試試呢?引導學生來寫自己比較熟悉的一個人,除了要寫出他或她的肖像,還要寫出人物個性來。
2.學習課文中的環境描寫。
我常常把寫作比作做菜,如果作文只是敘述一件事,而不知道去描寫景物,就好像菜里沒有放佐料一樣,總讓人覺得缺點味道。好的景物描寫能更好地體現主人公的心情,突出中心。
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我抓住了兩處環境描寫,一是在登上輪船前往哲爾賽旅行途中的景物描寫“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我引導學生從修辭的角度來體會作者是怎樣寫景物的,從而理解菲利普一家此時愉悅、充滿希望的心情。另一處是菲利普一家在船上躲開了于勒后的景物描寫“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此處的景物描寫烘托了人物富貴夢破滅后沮喪的心情,和剛上船時的景物描寫形成了對比。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理解景物描寫所起的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充實文章內容,使文章情景交融,更好地抒發主人公的情感。這樣學生就能在自己的文章中恰當運用景物描寫了。
3.學習課文如何安排文章結構。
學生寫作文時往往不知道對文章進行整體布局,甚至有的學生把作文寫成了“流水賬”。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課文的結構來教學生,使學生掌握課文結構的感性知識,并應用到自己的作文實際當中去。比如在學習《看云識天氣》一文時,我就抓住了這篇文章是按照總——分一總的結構展開。先總說云和天氣的關系,然后具體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最后總結全文,說明看云識天氣的重要意義和局限性。這是一篇典型的總分總式的文章,利用這篇課文,教給學生寫說明文謀篇布局的一種方法。說明文如此,其他文章也有謀篇布局的技巧與方法。教師平時要善于總結課文的結構方式,這對學生寫作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總之,教材僅僅是教學的起點和跳板,要求教師在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從宏觀上對語文教材進行整合,從而有效地提高九年級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海頭二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