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張杰
內容摘要:當今語文課堂非常熱鬧,但表面熱鬧的背后,學生真的在學習語文嗎?文章作者認為這種熱鬧并不是一種有效學習語文的方式,要想真正達到語文課程的學習目的,必須得實實在在地靜下來:靜下來認真讀書,靜下來悉心品味,靜下來仔細思考,靜下來扎實訓練。
關鍵詞:語文課 靜 品味語言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見過太多熱鬧的語文課:教師使出渾身解數,一會兒放視頻,一會兒放錄音;學生或者熱烈討論,踴躍發言,或者大膽質疑,模擬表演。“讓學生動起來”似乎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標志。相對于沉悶的課堂,這當然是一種進步,一種解放。但是,在表面熱鬧的背后,學生真的在學語文嗎?如果我們承認語文課程的學習目的是獲得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的話,筆者以為,語文課還得實實在在地靜下來:靜下來認真讀書,靜下來悉心品味,靜下來仔細思考,靜下來扎實訓練。
一、語文課需要學生靜下來認真默讀課文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語文課需要書聲瑯瑯,特別是詩歌散文之類的文學作品,朗讀可以因聲解義,增強語感,更真切地領略作品的精妙之處。但語文課也需要默讀,特別是一些篇幅較長內涵豐富的文章。朱自清先生說過,默讀就是看書。溫儒敏先生認為最有效的讀書就是默讀。默讀時人對文字符號的感知是眼腦直映,不以字為認讀的單位,因此,默讀比朗讀的速度更快,在單位時間內獲取的信息更多,更有利于思考。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絕不能忽視默讀,應該讓默讀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不能在學生還沒有認真讀書,對課文內容還沒有基本的了解的情況下就架空分析和討論。
默讀的基本目的是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和情感,因此,在默讀中要保證閱讀感知的完整性,要一氣呵成地貫通全文。
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要通過訓練讓學生能快速讀書,快速獲取信息,但也不能為了追求速度而忽視了讀書的質量。要教給學生默讀的方法,比如默讀要做到四個“不”:即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不回讀。
學生默讀的能力和速度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必須通過長期反復的訓練才能形成。比如: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一篇文章,并能在文章中獲取相關信息;默讀前出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默讀,增強讀書的目的性;在默讀后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談談自己的閱讀體驗等等。
二、語文課需要學生靜下來悉心品味語言
語文課以語言的學習為根本目的,學習語文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感悟品析語言,咬文嚼字、品詞析句是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寫作中要“推敲”和“煉字”,閱讀中就必須靜下來反復體味語言的精妙,“用心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王尚文語)只有像“推敲”那樣把玩語言,才能體味言文之妙、情韻之味。
對語言的學習自然少不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但這種交流和討論必須建立在學生對語言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礎之上。品味語言需要學生專注文本,徜徉在語言之途,在字里行間悉心閱讀。所以,語文課要讓學生靜下來,反復玩味語言,發現語言的內涵和精妙,“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語)。
品析語言的方法很多,如美讀感染法、比較揣摩法、語境體味法、切己體察法等等。如“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
(老舍《濟南的冬夭》)與“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
(魯迅《故鄉》)兩旬,同樣是寫村莊,但一個用“臥”一個用“橫”,給讀者兩種完全不同的視覺印象和心理感受。要理解作者用詞之妙,就需要靜下心來反復品味,通過想象、咀嚼、玩味,準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揣摩作者當時的心境。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到文本之中,才能準確理解文章的意蘊。
又如莫懷戚的《散步》,寫的是平淡的家庭生活,一家四口春天在田野散步,可是文中的那份情和那份趣卻需要學生靜下來認真揣摩,才能有所發現,有所領悟。特別是結尾一段:“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要感受這一幅與明媚春光和諧一致,充滿著真善美的溫馨家庭的畫面,體會文中洋溢的和美親情,就需要反復品味“背”和“蹲”這兩個極為普通的動詞,想象“胖”與“瘦”、“老”與“小”構成的相映成趣、和諧動人的圖畫。最后一句中的“加”和“整個世界”是情感的高潮所在,對這對夫婦來說,背上的老的、小的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的一切,他們內心世界的全部。這些看似平凡的語言之中飽含著深情,學生只有靜下來反復咀嚼、揣摩、體味,才能感受了其中蘊含的意味,長此以往,才能培養對語言的敏感。
三、語文課需要學生靜下來深入思考問題。
太熱鬧的語文課不能讓學生靜下來思考,特別是不能深入地思考,學生往往糾結于問題的表面。而語文課最需要通過文字進入內容,在思想感情、寫作思路、表達技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語言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南宋思想家朱熹一生勤學博覽,他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總結出許多讀書經驗和方法,在后人整理歸納的六條“朱子讀書法”中,就有“熟讀精思”和“虛心涵詠”,可見思考對于讀書的重要性。語文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腦力勞動過程,教師不能采用嚼爛知識喂給學生讓他們死記硬背的辦法,不能用“零售”的辦法把“散裝”的字詞句篇送給學生,那樣學生難以捉摸規律。學生要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就得扎扎實實進行思維訓練。如果忽略這一點,讀,就有口無心;看,就浮光掠影;說,就不得要領;寫,就內容干癟,詞不達意。語文能力特別是寫作能力的高低往往體現在思維水平上。
眾所周知,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要獲得知識,就得思考,對所學內容產生疑問。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多思、深思,讓學生愛思、會思,語文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如教學魏巍《我的老師》一文,抓住文章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導學生開動腦筋。課文寫蔡老師摯愛學生,“從來不打罵我們”,怎么“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這不是打了嗎?這不是前后矛盾了嗎?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在課文中找依據,特別是抓住“好像”這個關鍵詞,懂得蔡老師是假打真愛。這樣就達到了對課文的正確理解。再如學習《散步》一文,讓學生試著用三個關鍵詞歸納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構思,如“散步、分歧、溫馨”,然后引導學生學習一種寫作構思的方法,即通過寫矛盾沖突如何解決來表達親情,比平鋪直敘顯得更有味道,文章更顯曲折多姿。endprint
四、語文課需要學生靜下來進行扎扎實實的聽說讀寫訓練
一些追求熱鬧的公開課可謂是“音畫時尚”“聲光電氣”一應俱全,即使在學生思考和寫作文時也要播放音樂和圖畫,美其名日“讓音樂陪伴學生學習”。筆者以為,語文課堂上該安靜時還需要靜下來,扎扎實實地進行聽說讀寫訓練。
語文是工具,掌握這門工具并臻于熟練,離不開訓練。語文能力不是靠人文的大話講出來的,而是靠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練”出來的。
比如寫作文,就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學生靜靜地構思選材,謀篇立意。寫作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個體腦力創造性勞動,需要學生調出平時的生活積累和語言積累,理清思路,積極思維,馳騁想象,精心構思。作文的立意構思,教師可以指導,同學間可以討論,但起核心作用的還是學生個人的主動思維,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取代學生的個體勞動。
比如口語交際訓練,表面看來是一個非常熱鬧的活動,但是交際的前提是學生對具體話題的思考,以及對語言的組織和梳理,同樣需要一個靜下來的時間和空間。
比如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的魅力之一是讓人在靜觀默察中馳騁想象,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把文字還原為鮮活的生活場景。可是在一些太熱鬧的語文課中,教師往往用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圖片和畫面,在學生還沒有充分“讀文”和充分想象時就開始了“讀圖”,甚至用“讀圖”代替了“讀文”。如果閱讀教學中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將一切文字的內容都轉化為可觸摸的聲音和畫面,那么閱讀的最大魅力也就喪失迨盡了,還有什么審美可言,有什么個性化體驗可言?因此,語文教學中的熱鬧“讀圖”永遠也不應該取代安靜的“讀書”。
語文需要活動,需要學生動起來,動口、動手、動腦、動心。語文需要實踐,需要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開展積極的聽說讀寫訓練。筆者并不是一味反對課堂上的熱鬧,反對的是課堂上形式主義的熱鬧,是那種為了追求表面熱鬧而開展的一些不必要的活動。無價值無意義的架空討論,不著邊際海闊天空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影響甚至干擾學生正常學習的多媒體運用,都不是語文課提倡和追求的。語文需要返璞歸真,這個“璞”和“真”就是踏踏實實的語文聽說讀寫活動。因此,語文教學要少一點浮躁,多一點沉穩。語文課需要沉穩,需要安靜,需要動靜結合,愿我們的語文課能真正把語言的學習和訓練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少一點“花架子”,多一點實實在在的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