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河北省邯鄲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
促進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創新
張強
河北省邯鄲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仍是教與學,所以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應有之義。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將流于形式。教師應該懂得學生是發展的,學生不是作家筆下被動的小說,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更不是配合教師上課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教師的教學任務就是把學生引領進文本,與文本的作者對話,與大師們進行溝通,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深入解讀文本意義,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人格修養。
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要有利于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需要教師具有教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需要教師的課堂經驗與人格素養,教學機智。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往往成為教師駕御課堂教學的一個亮點。如果都按照教師事先設定的程序進行教學,那么只能重復過去那種靜態的沉寂與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這方面筆者有深刻的體會。在開始教書的時候,害怕學生提問,一旦學生提出自己沒有準備的內容,就手足無措。教學成為一種負擔,學生學得也不輕松。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的關照下,我的教學思想有了根本的轉變。在教學的時候,放心大膽地讓學生提問題,指導學生探究,直至解決問題,遇到自己一時半會解決不了的問題,留待課后和大家一同查找資料,問題搞懂了,再和學生探討。組織課堂教學,駕御課堂能力,這是現代教師應該具有的重要素質。不然就不可能有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不會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凡高明的教師組織課堂教學都是讓充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非常新鮮,學生學習方式也生動活潑,真正把語文課上成了有語文味的課。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必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主宰,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
同樣的學生,同樣的教材,不同的老師去組織,學生的課堂表現有很大的差別。有的老師善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入教學情境,有的老師駕御課堂能力不足,讓學生感到不知從何說起,索性一人說了算,又滑到陳舊的教師主宰課堂的老路上去,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變成了一句空話。教學理念先進的老師,總是駕輕就熟,找準教學的切入點,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學生容易進入文本,學習成為輕松愉快的事情,教師也表現出一種教學智慧。一位老師教學《紅樓夢》節選《訴肺腑》,采用突破一點,帶動全篇的做法,學生合作學習十分投入。教者抓住文中寶玉的一句話“你放心”,組織學生探究學習,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林黛玉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在學生發言的過程中,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提醒學生從黛玉的處境、內心情感方面考慮。經過討論以后,學生紛紛發言,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學生討論完以后,老師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寶玉要黛玉放心什么?學生又一次展開討論。最后老師讓學生體會“你放心”三個字應該怎么讀,才能傳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這三個字語雖淺,意無窮,包含萬語千言。這三個字在黛玉聽來猶如轟雷掣電,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這種讓學生從文本中找答案,深入探討文本意義,使得老師駕御課堂、組織學生學習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學習方式有了根本的轉變,讓語文課堂呈現出生命活力,真正構建了富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體系。這是新課程教學理念帶來的課堂教學的根本變革。
語文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話很有見地。我們每上一堂課,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僅僅滿足于表面上的完成教學任務是遠遠不夠的,要從深層次思考,還有沒有改進的地方。筆者認為教學反思應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是否恰當,有無提高的地方?,F在好像大家對于拓展課文,延伸學習很感興趣,幾乎每一次公開課都有延伸閱讀的環節,但是不是每一節課都處理得很好呢?有的甚至還沒有弄懂文本意義,就脫離課本大話西游,把語文課上成了影視評論課。課程改革的目標應該是:“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蔽覀冊谝龑W生學習的時候有沒有處理好延伸拓展的問題?這用是我們反思的一大焦點。
二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恰當,學習效果如何。學生也應該學會反思,認真總結學習得失,特別是學習方式是否有所轉變,是不是適應老師的教學,甚至還可以幫助老師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提高。因此有人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人生一樂也。當然新課程標準強調面向全體,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也是我們追求的教學目標。
只有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才能有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教會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笆箤W生具有教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這樣才能“為造就時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開創語文教學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