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河北省圍場縣城子中學
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分析和對策研究
張莉
河北省圍場縣城子中學
科教興國是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相繼做出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農村;義務教育;問題;對策
現階段,國家大力投入農村義務教育,不斷縮小與城市義務教育的差距,但同時教育管理沖存在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因此,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一個戰略性問題進行全局性的思考與籌劃,是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1.辦學目的、素質教育意識模糊。
至少到目前為止,很少有農村的教育工作者真正深刻透徹地思考我們的辦學目的是什么。當然你如果簡單一問,誰都能簡單地答上來:培養人才。至于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可能就沒有人能正確回答上來了。我們的教師朋友會在心里嗤之以鼻:當然是培養成績好的“人才”。經過思考,誰都能對這樣的回答反駁幾句,我們的目的在于使全體孩子在德、智、體、美、勞等所有素質上通過教育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在于培養“四有”人才。乍一看,我們的教育好象確實正沿著這樣的方向發展,實際上,這是由教師文化素質上升衍生出來的自然現象,不是一種有意識的自覺行為。正因如此,學生的文化素質越來越高,道德感和紀律意識卻滯后不前。
2.教育資源力量渙散,學校教育孤軍奮戰。
教育按照實施主體的歸屬可以分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農村中小學目前的現狀是: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社會教育真空狀態,學校教育形同孤島。家庭和社會不僅不能為學校教育推波助瀾,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留守孩子的問題很長時間以來成為社會關心的熱點。辦法想了不少,可是收效甚微,原因是無論什么樣的人,即使他再有愛心,也不可能取代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不可能取代家長對孩子實施的家庭教育。當前農村家庭已有不少獨生子女,一般家庭最多兩個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爺爺奶奶的“隔代親”非常嚴重,長期在外的父母很難對孩子的行為有全面的了解,一年中一兩次相聚顯得彌足珍貴,惟恐傷害了孩子。這些可能的嬌生慣養極容易養成學生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不良思想性格。加上農村社會中老百姓潛藏的恨師心理,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學校教育的效果。
3.教學內容傳統,教育方式單一。
小學課本歷經數次改革更新,在內容上已趨接近學生生活實際和接受水平。但在農村,很多時候因為個人因素導致一些改革成就無法順利實現。在農村,雖然表面開設了許多發展學生素質的課程,但實際上,衡量教師水平、領導過問重視的還只是語文、數學科。就語文數學來說,因為有了考試目的的“暗箱操作”,課堂教學也多半傳襲了“滿堂灌”式,只要學生能考高分,教師怎么教領導不關心,家長也不用關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抄課文、背作文,字詞動輒抄上百遍,體罰、變相體罰什么的又都出來了。教師的心理負擔減不了,學生學習負擔便也減不下來。所以,上邊一系列的素質教育舉措下來后就變成了點綴式的活動,變成了走過場的表演。在素質教育還沒有顯示出來明顯優越性的農村,應試教育仍然在旺盛地生存。不少初中學生因為成績差和其它種種原因輟學了,這些學生身上有很多有這樣那樣的優秀素質,因為輟學使得這種或隱性或明顯的潛力夭折。
1.提升教師素質,提高辦學水平。
雖然農村教師的教學和自身素質在不斷提高,但仍是參差不齊。需要不斷吸納高素質、高學歷的畢業大學生下基層教學,提高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近幾年來的特崗教師招聘是一個很好地渠道和方式。針對農村生源大規模減少和“留守孩子”的現狀,集中力量實行規模辦學,搞寄宿教育是大勢所趨,而且已經能夠適應當前農村現實;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大規模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也是必然的趨勢。對小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既要讓學生認識挫折,又要讓學生大膽嘗試;既要使學生學會協作,又要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精神;不僅要教會學生懂學習,還要培養學生科學創新地娛樂。
2.整合教育資源、開展多元化教育。
有的教師發現留守兒童的問題后和學生吃住在一起,想從根本上扭轉家庭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不失為一種很有意義的嘗試。在農村,沒有教育基地,沒有科技館、少年宮,也沒有什么夏令營。一到寒暑假,學生們不是到城里打工的父母那里,就是窩在家里無人管理,陷入一種放任氓流的狀態,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孩子本人,這都是極端危險的。社會有責任對孩子采取一種更開放的態度,包括在各方面給予孩子更大程度的優惠政策,使他們體會到社會的特殊關愛。因為他們將來要擔負起建設社會的責任。
3.豐富教學內容,實行開放式教育。
封閉式教育決不是教育發展的登峰造極。恰恰相反,教育的開放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城鄉教師間雙向穩定的互動交流,社會成功人士的現身說法,先進教育模式的引進,教育對生活的逐步滲透,教育對社會的初步涉入,都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方式方法便也是活的。無論多么好的方式方法,放到不同的人手里,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都不可能一試皆準。能應對學生的“變”和“活”,唯有教師的“活”和“變”。這些年小學階段里的品德、綜合實踐課程發生了重大的改變。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內容簡單了,實際上老師們知道這兩門課程越來越難上。低年級《品德與生活》真正結合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實在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后能正確處理,這需要授課者花心思,用愛心去教育孩子。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關系到整個國民教育體系的健全和發展。我們必須從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優先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在新形勢下,要增強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將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點,發展與改革并舉,努力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使之更好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