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慧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逸夫小學
只有差異沒有差生
任學慧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逸夫小學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開的花,與最早開的花一樣美。
——美國年度教師貝特西·羅杰斯
后進生不是需要我們“診斷”的病人,不是人群中的異類,不是冷冰冰的工作對象,后進生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孩子,就是“有缺點的孩子”,就是我們自己。
“據全國少工委的一項統計,我國有3億多學生,中小學生約2.2億,其中大約20%的學生在成績上屬于‘后進生’,還有更多人屬于‘隱性后進生’。”“據上海教委教研室提供的數據,上海160萬中小學生當中,25%左右能做到輕松學習,他們的成績很好;另有25%也感到很輕松,但其原因則是成績較差;其他的50%則多少存在厭學、壓力大的情緒。”
“后進生”,一般是指那些學習成績差但表現尚好或學習差、紀律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過去人們把他們叫做差生,現在稱為后進生,即“后來進步”。需要強調的是,后進生不是指由某些遺傳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應遲鈍、腦功能輕微失調(多動癥)等等的兒童,也不是指已經走上犯罪道路、“反社會行為”的“問題兒童”。
“后進生”就是素質發展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相對滯后的學生,是就某個學生群體而言的相對概念。通常情況下最突出地表現在品行和學業成績等方面相對滯后,按照素質教育的標準,不應局限于品行和學業成績這兩個方面來評判一個學生后進與否。
“后進生”既指素質發展相對滯后的個體,也指素質發展相對滯后的群體,轉化后進生工作面臨的不僅是個別人,還可能是一部分人。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用素質教育的標準來看,“后進生”與“非后進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
后進生的三種基本類型:能力型缺陷的學生、動力型缺陷的學生和假性后進生。
(1)能力型缺陷是指和其他學生相比,這些學生的學習能力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但他們只占后進生的百分之十幾,只是普通學生的百分之四到五,數量是相當少的。
(2)動力型缺陷的學生是指一些沒有明白學習的意義、缺乏學習動力的學生,他們要占到后進生的近百分之六十,這種缺陷很大程度上都是教育制度本身造成的。
(3)假性后進生,他們只是沒有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或是缺乏自信和應有的尊重,而在成績上呈現出后進生的假象。
最可怕的不是出現 “差生”,而是我們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人為的給某些學生貼上了“差生”的標簽,給某些學生貼上了“優等生”的標簽。
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天性,為每個孩子尋找到適合于他的發展道路,也許比后進生的“轉化”更重要。
按照每個學生特有的智能類型,幫助學生確定適合于他自己的發展道路。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對于后進生來說,“長善”比“救失”更重要。
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傳統的學校教育強調以統一的要求、統一的內容進度、統一的考試來要求評價每一位學生,且偏重語言、數理邏輯方面的訓練,學生自由選擇的余地很小。這種大一統的學校教育,漠視學生利用自己智能強項開發潛能的愿望,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使一些學生喪失了自信,淪為了“差生”。
我們也許沒有力量改變體制。我們是否可以做到,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互相傷害。教師對班級里那些弱勢群體多一些善意?教師和學生,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其實是“互為敵人”的。學生可能會對教師心存怨恨:都是你,整天留那么多作業,從來不給我們好臉色看。教師也可能對學生心存怨恨:都是你們不爭氣,我的“績效考核”又沒戲了。教師和學生都是同一戰場上傷痕累累的人,我們之間,不要彼此傷害了。是否可以攙扶著,離開這個不義的戰場?正確的教育道路并不在于去糾正在童年早期階段造成的錯誤,而在于不犯這些錯誤,預先防止進行再教育的必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學面臨的許多任務中,首要任務是教會兒童學習。中、高年級后進生主要是不會學習、不會掌握知識的結果。如果想讓學生不至于在今后的學習中成為后進生,在小學的低年段就要打好一個基礎,培養基本的學習能力。他主要強調一點:讓低年級的學生學會閱讀,學會邊讀邊想和邊想邊讀,還有就是快速和自覺的書寫能力。這些基本的學習能力培養起來了,就能夠有效的避免學生成為學困生。
有的學生對事物領會、理解并記住的快,能持久和牢固地保持,而另一些學生教材領會的慢,知識記憶的不持久不牢固。但是,后者往往“耐力”比較好,往往到后來比當初學習好的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更大成績。上學時課堂上,外向型的學生比內向型的學生更討老師喜歡,走上工作崗位,往往是誰領導誰?(當然,我并不是說愛發言、愛表現不好。)
好的學習成績本身就是相對的。對于一個學生來說5分是成績好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
要區分兩類知識(兩個教學大綱):一類是必須學會并記住的材料,一類是課外閱讀及其他知識來源。教學要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對于學困生來說,把學習僅限于死記硬背那些基礎知識是特別有害的,這會使他們遲鈍、僵化,養成讀死書的習慣。最有效的辦法是擴大閱讀范圍。讓“困難”兒童讀一些生動有趣的科普讀物,讓他們產生對科學的興趣,開闊他們的思維,使他們產生對科學世界的驚異感。久而久之,“差生”也可能不會再“差”。
推薦閱讀
《沒有孩子是差生》作者:清澈小舟(朱國紅)
《學生課堂行為管理》作者:(英)考利譯者:范瑋
《我家小孩會學習:從差生到高材生的飛躍》作者:喬納森·穆尼大衛·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