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秋
河北省趙縣第三中學
淺論初中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
白中秋
河北省趙縣第三中學
由于受升學考試、教育觀念等方面的影響,初中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普遍地存在著講授內容多,學生思維少;講授時間多,學生自學少;教師單一講授多,其它輔助手段少等現象。這些都一定程度上窒息了歷史學科的生機與活力,挫傷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因此,改進能力培養的方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成為歷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初中歷史;學習能力;思維能力
在初中歷史學習階段,新的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達到的培養目標: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方面同時下功夫。我認為對初中學生在歷史方面應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發展思維的原動力。高超的課文導入藝術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就變成了愉快的事情,就會學得積極主動。因而要注重引導學生對課文引言的閱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該課的引言引用了毛澤東的《長征》詩,課堂教學導入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朗讀這首詩,然后讓他們找出詩歌中所提到的地名。再讓學生思考這些地名與詩歌的題目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閱讀能很快找到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岷山這些地名,也能分析得出這些地名都是紅軍長征中經過的地方。這樣通過對引言的閱讀和思考,學生很快就能夠記住本節課的中心課題是長征。隨后,筆者指出詩歌中提到的這些地名只是紅軍長征途中經過的千山萬水中的一部分,接著筆者創設一系列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呢?紅軍長征除了詩歌中提到的地方外,還經過了哪些地方?紅軍長征渡過了幾條江河呢?紅軍長征走過了多少個省份?經歷了怎樣的艱難險阻?紅軍為什么能取得長征的勝利?這樣通過對課文引言的閱讀,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從而激起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也使得學生迫不及待地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從而使課堂教學很順利地轉入下一進程。
歷史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史料,運用史料作為學習歷史知識的出發點,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和辨別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教材運用大量的史料,讓學生明白現在所學的歷史知識,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根據來源于過去遺留下來的各種史料這些歷史證據建構起來的。
教材中正文部分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閱讀材料,怎樣依托教材讓學生學會閱讀技能、理解其潛在意義呢?
課文的正文分成兩大部分:一是長征的開始和遵義會議,二是長征的勝利。這兩部分內容把紅軍長征的起因、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最后的結果以及長征的歷史意義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學生完全可以自己進行閱讀,把握一些關鍵詞,從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點。當然,僅僅靠學生自己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他們要簡要概括并敘述長征過程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對過程中出現的有些現象也很難深入理解。因此,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筆者把該課的基本知識點全部羅列出來,讓學生掌握長征的原因,開始的時間、地點,遵義會議召開的時間、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歷史意義,長征結束的時間和標志,以及長征的歷史意義。隨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拓展,積極思維。如:遵義會議為什么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為什么要用“生死攸關”這個詞語?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學生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再次閱讀與分析,能夠概括出結論:長征開始后,紅軍遭到敵人的圍追堵截。他們拼死英勇沖殺,雖然沖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但人員已損失過半,而且敵人在紅軍要去的湘西路上已經布好了陷阱,等著紅軍前去。紅軍處在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這樣的時刻,紅軍改變計劃,奪取遵義并及時召開會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說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對課文正文的閱讀,引領學生逐步分析,層層深入,培養其閱讀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從閱讀中發現問題,探究原因,領悟規律,形成能力。
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是學習歷史必備的素質。其中的一些重要觀點如:時代觀點、階級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這就要求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從當事人的立場看問題,而不能以一個現代人的視角看問題。如對岳飛的忠君、宋江的接受招安,很多學生不能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把封建文化的相關資料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排演歷史劇,進入歷史的教學情境,了解這些人物的時代、階級局限性,使學生更懂歷史。還有學生絕對的把某個人物定為好人或壞人,或把某個事件絕對化。如看不到戰國在歷史轉折時期的作用,魏晉時期在文化上的巨大貢獻;對秦始皇、曹操、唐明皇缺乏正確的評價等等,這需要我們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前提下,以理服人,讓學生有明確的立場、觀點。
初中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廣大教師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當前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以講為主”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當做轉變的關鍵,注重構建系統化、網絡化的知識結構,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注重學法的指導,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只要研究學生實際,切實落實新課程理念,正確處理教育、教學中的新問題、新情況,把培養學生能力當作教學的核心,就一定能開創歷史教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