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振國
河北省曲周縣依莊鄉總校部依莊聯辦小學
農村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策略和方法
任振國
河北省曲周縣依莊鄉總校部依莊聯辦小學
我校地處鄉鎮政府所在地,學生多是周邊的農村孩子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這些孩子缺少良好的社區文化氛圍和優質的家庭教育環境。這就造成了孩子們知識面窄、視野不開闊等現狀,他們接受新知的能力也相對滯后。而我們所使用的北師大教材,它面向城市學生,識字量大,課文容量也大。如何讓我們農村小學生也能適應新教材,適應當今的教育形勢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布置預習就是一句話:“今天回家預習某某課。”學生往往無所適從,充其量只是讀一讀課文,甚至于有些人連課文都可能沒有讀通。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反而會養成學生做事盲目、草率的壞習慣。我們的學生千差萬別,他們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就告訴我們:預習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尤其是低年級的預習要求,更應盡量從學生實際出發,起點要低,要循序漸進地設立恰當的預習目標。我從一年級下冊剛開始要求學生預習時就較好地把握了這一原則。首先,我將預習步驟編成兒歌:翻開書,找生字,打上點,標音節。課文美,我來讀,第一遍,慢慢讀,第二遍,放聲讀,第三遍,細細讀。請家長,來欣賞,夸夸我,把字簽。然后,我將課文抄在黑板上按照兒歌的順序,一步一步帶領孩子們完整地完成一次預習過程,讓預習流程牢牢地裝進他們的小腦袋里。
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我班90%以上的孩子能主動完成預習作業,于是我又在原有基礎上加上一條要求:標出自然段或兒歌小節。在預習嘗試的初期,我的要求是比較程式化的。因為考慮到孩子畢竟還小,過多的變化不利于他們的熟練操作。實踐證明:對低段的孩子這種固定的流程特別有利于學生養成有序的預習習慣。進入二年級以后,孩子們的知識儲備多了,理解能力也更強了,并學會了查字典,具備了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因此,在預習要求上我做了一些調整,但仍然堅持好記易操作的原則。我把預習的要求歸并為5個字:讀、標、圈、組、簽。具體為:讀,讀通課文,最少兩遍;標,標出自然段或小節;圈,圈出生字,注上音節并括出帶生字的詞語;組,查字典給生字組兩個詞;簽,家長針對預習完成情況簽字。新的要求,我仍然用板書演示,一步一步教給學生。這些要求間潔、有序,都是學生稍做努力就能完成的目標,所以孩子比較樂于完成預習作業。
對孩子的作業,檢查落實是關鍵,預習也不例外。對作業檢查,老師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一定要每天按時檢查預習作業,對認真完成的學生要大張旗鼓的表揚,對不完成的要積極與家長聯系,并給與一定的處罰。再通過思想教育,讓孩子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使其明白:預習作業絕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會設計一些環節,讓認真預習的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讓他們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使其他孩子感受到預習的好處,從而產生認真預習的愿望。對學生的預習作業,我從不做簡單評價,時時注意給予真誠而富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評價。讓孩子從中感覺到老師對他的付出的認可、贊許,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學生更主動地完成預習。
很多農村學校的老師都反映,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預習過程中最難過的關就是“簽”。而這簽與不簽,就恰恰是老師了解學生在家預習情況的關鍵。目前,我班除了幾個留守兒童缺少家長簽字外,其他的都能做到天天簽。有了家長把第一道關,我檢查所花費的時間就相對少多了,而且效果也更好。要做到這一點,與家長的溝通很重要。其實很多家長不是不愿意管孩子,而是不知怎樣管。記得我班剛開始家庭聽寫時,很多家長對教材不了解,把認字條的字念給孩子聽寫,學生當然寫不了,又跟家長說不清。家長一看,這個不會,那個不會,免不了發火。這下好,一頓猛剋,大人吼,孩子哭,家長不想管了,孩子不愿家長管了。老師布置的作業根本無法保質保量地完成。于是,我迅速召開家長會,會上我除了講要求,講常規,更是花時間給家長講教材,讓家長了解孩子要學什么,作為家長該怎么輔導。讓家長輔導時的方法、要求、格式都與學校同步。這樣孩子也就非常樂于接受父母的指導了。預習也是這樣,我不但給孩子講預習方法,同樣也給家長上預習課,讓家長了解老師的預習要求,預習步驟,檢查方法等,在檢查孩子的預習時,就會很自然、有序,并得到孩子的認可。
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預習效果,老師還要善于與家長溝通,家校密切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課前讓學生按前面老師提出的預習步驟去讀課文,自學字詞,標注自然段等是預習的主要任務,即常規性預習。每拿到一篇新課文,我都要求學生先按常規性預習捋一捋,以達到粗知課文內容、疏通詞句的目的。但因為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不同,有些教學內容只按常規性預習是無法達成教學目標的。這種情況下,我會讓學生在進行上面提到的常規預習的同時,再布置一兩個針對性預習要求。如我在教學《體育世界》這一開放單元時,中間涉及到許多與奧運有關,與運動員有關,與運動項目分類有關的體育知識。這是一個龐雜的內容,僅憑課堂上的幾十分鐘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為了提高課堂效益,增大課堂容量,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與奧運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交流;并讓學生上體育課時,向體育老師請教有關運動項目分類的知識。這些針對課文重點、難點而設置的預習要求為課堂上更好地突破重難點做了很好的鋪墊。
常規性預習雖然沒有針對性預習那樣強的點撥,提示功能,卻是落實針對性預習的必要條件,否則針對性預習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只有合理地把兩種預習方式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預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