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薇
河北省安平縣教育局教研室
如何激發學生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
張薇薇
河北省安平縣教育局教研室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非僅僅從責任感產生,而是從對客觀事物的愛與熱忱中產生的”。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學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之”、“樂之”才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學為樂,欲罷不能。前蘇聯教育學家斯卡特金認為:教育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為重要的關鍵因素。
興趣;情境;方式
政治課相對于其他課程來說,其教材內容還是較抽象乏味,在教學過程中往往不能讓學生及時體驗到學習后的用處,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而且學生對政治課程學習的動機、目的不明確,使得學習興趣不濃,造成教學效果低下的現象,也難以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這是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學生積極探索實物的認識傾向,而思想政治課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它理論的嚴肅性,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一名政治教師而言任務更加艱巨。本文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幾點淺見。
在教學活動中相容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我們常說”愛屋及烏“,對于教育來說,本身也隱藏著這樣的問題。不論什么課程,如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愿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如果不喜歡,甚至害怕這位老師要想他們對這位老師所授的課程感興趣是很困難的。可見,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必須顧及到師生的關系。也就是說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所以我們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利用自己的職業優勢,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
(1)是把握知識結合點激發學生興趣知識結合點是不同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它反映了客觀世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通過大量研究調查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產生于學生認識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能正確把握知識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因為只有抓緊住這些結合點,才能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取得某種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2)是設疑、解疑激發興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有所進取。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憤憤、口悱悱”的狀態,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激發興趣誠然,中學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論比較抽象,但這不能和枯燥無味劃等號。如果我們在注意理論性、科學性的同時,能講究一點趣味性,把闡述理論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就可以使理論增添感情的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斷提高自己思想認識水平。
(4)是以優美感人的語言激發興趣“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閃耀著智慧光輝的語言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種最重要的創造工具。”思想政治課的說服力、感受召力、戰斗力也來自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語言風采。如果一個教師富有嚴謹、簡潔、精煉、準確、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促進記憶的持久,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政治課的實效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5)是以良好的態勢激發興趣,這里的態勢不是指由于幾種力量對比出現的戰略形勢,而是特別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適用的身體語言,包括教師講課中的態度、表情、姿態等。態勢不是什么神秘的東西,而是一個人內心心理活動的對比,它反映了一個人喜、怒、哀、樂、愛、憎等豐富的情感,這種身體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不僅對口語起輔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鳴。
創設學生樂學的情境,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境地,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心理學認為:情境教學注意激發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參與,并與有意識的心理活動相統一,能減輕和消除學生的心理壓力,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進入學習最佳心理狀態。良好的環境可以喚起學生對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啟迪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處于樂觀的情境中可以產生愉快的情感,樂觀的環境、心情愉快,興趣會油然而生。
樂學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提供最佳的教學環境和活動場所,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把書本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在教法上改變過去單一的“滿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將討論式、對話式、辯論式、演講式等教法引入課堂教學,把學生帶入探求新知的樂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是以學生現有水平為前提的,從發展意義上說這樣的教學是消極的,它不利于發展。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告訴我們,除了最低的教學界限(現有水平)外,還存在著最高的教學界限(潛在水平),他們之間的“最近發展區”為教學發展的最佳界限,這個理論為教學時適當提高教學難度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教學時增加難度可以刺激智力發展,刺激是大腦發展的營養,新的刺激物在學生大腦中產生不協調和沖突,它可以增加學生的智力負荷,驅使學生開動腦筋,從而引發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表明,太容易的知識激不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內容過易,學生唾手可得,也便失去了興趣。因此,教師在利用學生“最近發展區”教學的同時,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教學內容的難度,挖掘學生的 “潛在水平”,讓他們在摘取果子時有“跳一跳”的感覺,做到難而有趣。
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不斷地鞏固和發展這種興趣,思想政治課教學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