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虹
重慶市萬州分水中學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初探
譚虹
重慶市萬州分水中學
課堂教育教學的內涵和肩負的責任告誡我們,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急功近利”現象是有害的、不能容忍的。為此,本人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對高中政治課堂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做淺顯的陳述。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愉快的情感體驗會使人精神煥發、思維活躍。課堂上,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句話,都可能在師生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可以使課堂的氛圍既輕松又和諧。教師的語言要親切,運用商量的口吻,充分體現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系,不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壓力。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創造性活動積極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是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師生間良好的交往。交往與溝通,是教學的核心。學生構建思想品德知識的過程,就是師生雙方思想交互、碰撞的歷程。在課堂上,彼此不斷捕捉對方的想法,從而產生交流、滲透,使學生通過動手、思考、表達,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內容。
在各類公開課、比賽課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教師采用非常豐富的課堂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以此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進而爭取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時候,我們卻發現實際教學效果和主觀期望并不一致,學生得到的可能多為頭腦中的快樂體驗。其實問題不在于課堂教學形式是“豐富多彩”還是“呆板單一”,而在于課堂教學所采用的形式能真正給學生帶來什么。為此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形式應該追求的是“得意忘形”。
課堂教學中的“形”可理解為教師組織、利用教學資源所采取的各種教學形式,如講授教學、網頁教學、模擬教學等。“意”可理解為學生以課堂教學形式為平臺,讓學生得到對自己的發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最理想的教學效果是學生得到包括新課程所倡導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的著力點的定位是必須“意”而不是“形”,應該是“形”為“意”所用,而非以“形”代“意”;其理想的結果應該是“得意忘形”,而絕不是“得形忘意”。
課堂教學時要實現“得意忘形”的理想結果,教師必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依次登上 “得象忘形”“得言忘象”“得意忘言”等幾個臺階。如知識的傳授,應依次經歷如下三個臺階:首先,擺脫有關知識所承載的客觀刺激物,取而代之的是這些刺激物在頭腦中形成的表象。其次,用語言文字將知識表述出來,并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深入思考,擺脫具體形象的束縛。最后,把用語言表述的知識和自己的親身體驗結合起來,真正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之中,變為屬于自己的東西。
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是教師在各類比賽課、公開課等教學實踐中所應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一定是最佳的課堂教學氛圍嗎?難道說學生在常規課中安靜、認真地聽教師傳授知識、技能的課堂氣氛就一定不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嗎?其實對教育教學而言,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不在于表面形式的“活”與“死”,而在于它到底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什么有益的東西。
課堂氛圍不同于教學形式的營造,主要涉及的是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調控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如采用寬容能讓學生自由表達看法,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夠完全按照自己內在的個體需求無拘束地發展思維能力;或施行控制手段,對學生的觀點提出批評,制約學生表達的自由度,引導學生的思維沿著教師事先預設好的路徑進行,又能讓學生按照外在的某種需要發展。在各類比賽課堂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因教師寬容有余而控制不足導致課堂氛圍過分活躍,學生通過課堂教學獲得對自身成長有益的東西并不多;而在高考指揮棒下的常規課堂中,則由于控制有余而寬容不足使得課堂教學氣氛顯得沉悶,在壓抑的心態下,學生真正能夠從自身以外的資源中得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東西同樣不多。
筆者認為,真正體現教育教學真諦的課堂教學氣氛不在于是“活”還是“死”,而應該在于是“實”還是“虛”。無論是“活”的還是“死”的形式,如果不能使學生自身個性得到發展,無法從自身以外的資源中獲得有益于自身成長的因素,都是虛的。而學生若能夠借助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即使個體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又能從外部資源中找到有益自己發展的因素為自己所用,那就是實的。
課堂教學時要做到避虛就實,必須既在寬容中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向與社會相協調的正確方向發展;又在控制中引入鼓勵,實現學生潛能素質的整體提高。如在政治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時就應該注意以下兩個角度:一是允許學生對人對事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不能無原則地放縱,須正確引導學生形成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二是在引導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的時候,也鼓勵學生在不違反主流價值觀的前提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價值判斷體系。